dimanche 28 juillet 2024

《纳粹密辛》之6 无处不在的鹰(下集)

 

 

 

标签:  Fish原创                        分类:  史海钩沉 爱好收藏 

 

 

 

 

 

如果各位读者有机会去参观收藏有欧洲历史地图的大型图书馆,还请花少许时间盯住波兰所在的位置看一下。这个东欧国家的版图变化多端,就象中国有名的“神湖”罗布泊那样时隐时现。从古至今波兰两次灭国又两次复国,谓为壮观。这也使中国人一厢情愿地相信波兰被强邻包围,注定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其实历史上的波兰十分强盛:1025年统一立国(大公国)。1288年成功击退号称世界无敌的蒙古铁骑。1410年波兰王国因为在(第一次)坦能堡战役当中击败了由22个欧洲主要国家联合组成的十字军骑士团而威名远震。1604年波兰和邻国立陶宛结成攻守同盟(实际上合并为一国)。1610927日波兰/立陶宛联军攻克莫斯科,俘虏沙皇瓦西里四世并由波兰王子瓦迪夫继位。立国2百年的沙皇俄国为此一度灭亡。波兰在近5百年间保持着欧洲强国地位。但随着18世纪末东普鲁士迅速崛起,新兴的德意志王国联合俄罗斯、奥地利,三家瓜分了号称最早实行君主立宪却仍旧无法避免衰败的波兰。经过177217931795年连续三次瓜分(基本上每次失去三分之一领土),存在了8百年的东欧古国波兰就此消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东线各大战役其实都发生在这个120多年前就灭亡了的国家境内。一战结束后以英法为首的战胜国决定在德国东部建立缓冲区域永绝后患。于是19181111日波兰第二共和国诞生了。1919128日,协约国于巴黎和会期间正式承认波兰复国。新生的波兰不仅获得了原本被德、奥、俄三家瓜分的大部分领土,还被赠予以旦泽自由市为起点、深入德国境内的“旦泽走廊”中立区。现代德国发源地东普鲁士和该国其它地方的陆上联系因此被完全切断。在二战爆发之前不要说持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纳粹份子,只要是稍有民族气节的日耳曼人都将旦泽走廊视为奇耻大辱,恨不得能搞到马良神笔(修正液?)将其从地图上抹掉。



二战前夕的德国(深灰色)

及其欧洲盟国(浅灰色)

攻击箭头直指波兰地区

在其上方是“旦泽走廊”

(点击放大)

 

有个电影术语叫做“蒙太奇”(法语Montage),原意为组装构建(布景)。现在它指的是电影制作者通过剪辑分段镜头,利用心理顺序突破时空限制向观众传达自己的观点。作为本书作者Fish决定使用蒙太奇手法来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大概是因为元首希特勒以身作则不断表演“空中飞人”。在纳粹德国除了炮兵观察员按规定升空确认弹着点;步兵军官也搭飞机侦察战线。到后来德军高级将领都有了一个习惯:甭管自己指挥的部队有多少汽车、坦克、火车和轮船,只要有飞机就坐!这种搭乘飞机的“动线转移”活动贯穿二战全程,整个二战期间德军有三分之一的将军阵亡,其中有不少就是因为飞机坠毁殉职的。(其实最主要的死因是二战末期德国失去制空权,被击落或在地面遭遇空袭阵亡。Fish注)下图显示1943年春夏之交,一位纳粹国防军大将前往库尔斯克前线检查装甲兵备战情况。趁飞行员检查地图航线的空档,这位将军在飞机舷窗边坐定,不由浮想联翩走起神来。那位纳粹空军飞行员也看走了眼,没有向将军要一张签名照片留念。原来此次搭乘飞机执行“动线转移”的这位可是赫赫有名的“装甲怪杰”古德里安!这位堂堂的纳粹德国装甲兵之父搭飞机时在想什么呢?就让咱们的故事由此开始吧。

 


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

乘飞机执行“动线转移”

 

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比元首大一岁(他喊希特勒万岁时一定会想到这点),1888617日出生于德意志帝国西普鲁士州维斯瓦河畔城市库尔姆(Kulm)。他出生于军人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普鲁士陆军成员(一说骑兵)。1907年海因茨直接从军校毕业以见习中尉身份加入汉诺威轻步兵营(一说骑兵营),营长恰好是他父亲费德里希(Friedrich)。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海因茨的一生。因为一战末期他隶属于第三通讯兵营,大小也是个营长,所以成为最早得知德国战败的军官之一。而故乡库尔姆被划入复国新生的波兰版图更是让他愤恨不已。19221月古德里安被调往后勤运输部门担任参谋。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步兵摩托化以及建立装甲部队的课题。1922年到1929年之间,古德里安跟踪阅读英国装甲战术理论家帕西·赫巴特(Percy Hobart,事迹见第10篇)、富勒(J. F. C. Fuller,他还是探照灯的发明者。Fish注)等人的专业论文,自己也在德军杂志里写了几篇与装甲机动理论有关的文章。主要观点是德军实力单薄,一旦战争爆发需要将部队摩托化组织“机动防御”。1925年某次古德里安鼓起勇气向前来视察的运输兵总监冯·纳茨梅尔将军(von Natzmer)提出将摩托化运输队改建为战斗部队的设想。那位上级高官断然否定了这种纸上谈兵:“见鬼!什么战斗部队?它们只配用来运面粉!”1929年古德里安在文章里写道:“我深信将坦克(装甲车辆)编入步兵师是错误的。我们需要的是包含各类支援兵种的装甲师!”

 


19394月柏林阅兵式

1型坦克列队通过观礼台

 

有一个二战传说称1939420日纳粹党为庆祝希特勒的50大寿组织了阅兵式。当时古德里安授意驾驶员将坦克排成战斗队形。元首希特勒就像发现新玩具的男孩子那样激动地起立拍手大喊:“这正是我需要的!”很可惜这不是真的。Fish找到了1939年柏林阅兵式上坦克通过观礼台时的历史照片(见上图)。当时阅兵队伍是行进在柏林马路上。1型坦克以检阅队形呈四路纵队通过主席台前。街道一边是观礼台,另一边有军乐队、旗手和大量围观群众。如果要坦克展开战斗队形那非撞到人不可。另外时间也对不上:德军第一种实用的1型坦克(德文Panzer I)最迟于1934年就开始服役,还参加了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图见下文)。如果为了希特勒50岁生日特地制造坦克参加检阅然后再由元首下令批量生产,无论制造周期还是训练日程怎么都赶不上入侵波兰的军事行动。根据古德里安自己回忆,1929年的夏季演习(一说1928年秋季)才是那个转折点。因为在那次行动中,身为装甲战术理论家,古德里安头一回乘坐并短时间驾驶过用一战时期M21/29坦克改装的履带运输车。也就是说特约嘉宾希特勒当时尚未上台执政,而他看到的战斗队形正是用运输面粉的古董坦克车组成的!几个月后古德里安就被任命为第3摩化营长。而1型坦克也是在那以后才完成设计投产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古德里安步兵摩托化和建立装甲部队的构想被纳粹采纳纯属必然 完全是被德军兵力不足给逼出来的。Fish在此大胆假设:希特勒去参观演习前先是在杂志上读到古德里安写的文章,然后让希姆莱去调查作者的资历背景。军人世家、故乡被波兰兼并这些全是加分条件。有趣的是古德里安的母亲名叫克拉拉·基尔霍夫(Clara Kirchhoff),和希特勒他娘同名不同姓。于是有恋母情结的未来元首马上就跑去观摩演习并会见了古德里安……(笑)

 


T26型坦克

(西班牙共和军涂装)

 

现在我们都觉得那位拒绝古德里安建议的运输总监目光短浅,其实到1930年代为止坦克与装甲车的战场表现还不尽如人意。先让我们来看看西班牙内战时期的坦克如何吧。首先要解释一下“摩托小时”这个坦克兵术语。所谓摩托小时是指装甲车发动机能保持满负荷运转的时间限制。现代坦克车里都装有专门的摩托小时计算表。在上世纪30年代只能用里程数大概折算(1摩托小时约合5千公里或50小时)。西班牙内战那会儿苏联坦克发动机在3摩托小时后就需要返厂检修了。现代坦克发动机也只能保证正常运行10摩托小时,超过时间一样需要返厂维护。为了节约珍贵的摩托小时(也为了节省燃料),那会儿坦克手培训时都是坐在发动机熄火的坦克里面做“静态练习”!而用卡车将坦克运上战场也是由此发明的 至今美军仍旧是这样做的。话说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是当之无愧的坦克装甲战术先驱。作为援助它投入西班牙战场的两种坦克很具有代表性。先说主力明星T26型坦克(上图)。按照英国装甲战术分类这是一种“步兵坦克”。任务是引导/伴随步兵突破敌方阵线。该种坦克侧重于防御并为此牺牲了部分速度。苏联的T26其实是种混血坦克:它的车身与发动机是引进美国柯蒂斯坦克专利仿制的;炮塔和火炮则是苏联原创设计。该坦克的75毫米主炮也是当时最强的坦克火力了。在1930年代T26坦克总共生产了11千辆 比其它国家的所有坦克产量总合还多!而在苏联援助西班牙共和军的362辆坦克当中至少260辆是这种型号。接下来说说BT5型坦克(下图)。这是一种“快速坦克”,强调机动性防御较弱。它不和步兵一起进行正面攻击,而是穿插迂回到敌人阵地后方,破坏军需给养和铁路运输。这两种苏联坦克当中BT5比较新式又完全国产,需要保密的技术较多,只在1937年最后一次援助西班牙坦克时作为秘密武器装船了50辆参战。

 


苏联BT5型坦克

 

19377月共和军反击包围马德里的叛军时投入坦克支援步兵。当时因为苏联坦克手人数不足只负责指挥和驾驶,临时培训西班牙人在T26炮塔里充当炮手(当时BT5尚未到达参战)。上阵前苏联坦克指挥官满怀信心地说:“他们有15000名步兵;我们有150辆坦克。因此双方力量是相等的!”真到战场上情况可就不妙了。头两辆T26还没见到敌人就被地雷炸毁了。这也是反坦克地雷第一次出场亮相。第三辆干脆被叛军的“莫洛托夫鸡尾酒”(土制燃烧瓶)烧毁了!战后T26坦克损失过半:有很多因为拼命机动超越摩托小时而报废了。苏联指挥官将巨大损失归咎于叛军在阵地上高密度部署反坦克炮 平均每公里达13门。共和军在报告中哀叹:“反坦克炮摧毁坦克就像机枪扫倒步兵那样(容易)……”搞笑的是1930年代普通步兵反坦克炮平均口径仅有3537毫米,因此才能大量生产和部署。可见当时即使是重视防御的“步兵坦克”装甲厚度也薄得可怜。从19376月苏联国内开始的“大清洗”政治运动(详见9.1番外篇)令派驻西班牙的苏军人人自危。坦克部队作战报告写得越来越详细。不仅主官总结还有友邻部队旁证,甚至添加坦克手的证词……这使我们这些后辈子孙有幸了解到BT5在西班牙战场的详细经历。

 

作为秘密武器参战的50辆苏制BT5坦克被编为一支独立部队,史称“BT坦克团”。193710月初该团首次参加了共和军攻打贝尔奇特(Belchite)的战役。BT坦克团奉命在萨拉戈萨公路地段掩护第1115国际纵队旅的步兵。作战计划制定得十分糟糕:既没有后备队支援也没有事先侦查。战斗在午后打响。本来应该引导步兵的T26坦克营未能按时赶到,BT坦克团被改为正面冲锋队。尽管这些“高速坦克”乘员拒绝搭载步兵,很多国际纵队成员仍按伴随T26步兵坦克时养成的习惯爬上了坦克车。战前炮火准备由48BT5的齐射代替 负责支援的两个步兵75毫米榴弹炮连根本就没有弹药!为了增加突然性坦克指挥官临时决定全体高速通过己方(共和军120旅)的前沿战壕。48辆坦克“如同一列特快火车”般发起冲锋。混乱中一些攀附在坦克两侧的国际纵队成员跌落被后续车辆碾死。事先没有接到通知的共和军120旅步兵甚至和自家坦克发生了零星交火!通过己方战壕后高速冲刺的“坦克列车”被迫停下 原来共和军阵地前沿是一个高出地平面34米的陡坡。 “坦克列车”只得转向绕路继续前进。好不容易冲到敌人阵地面前,却发现那里有一片沟壑纵横的甘蔗地!陷入稻田般泥泞土地的BT5速度全失,变成了叛军反坦克炮的活靶子!BT坦克团被迫全体后退,丢下了很多陷入泥泞的战车。还好这时迟到的T26坦克营带着增援步兵赶到,又付出80条人命的代价才把那些新式坦克从甘蔗地里抢回来。此战共和军损失BT5坦克19辆(另有数辆负伤),三分之一的坦克乘员阵亡或负伤。

 

后来BT5还于1938年参加过号称整个西班牙内战当中最残酷的埃布罗河(Ebro)战役,不过数量太少又用来支援步兵仍不能发挥其速度优势。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式坦克装船启运时不知苏联哪位高人给它们配备了一个营级修理队。所以在西班牙内战末期几乎全部T26坦克因为超过摩托小时发动机报废的情况下,仍有26BT5坦克可以开动。其中7辆还被国民军(佛朗哥叛军)俘获后继续使用。事后苏联方面和古德里安都对上述这几次实战的教训进行过分析探讨。古德里安在他的装甲兵专著《注意坦克!》里面总结了运用坦克的四大原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兵力步坦配合;避免陷入不利地形;必须保证后勤维护。说了半天西班牙内战时期德国援助的坦克又在哪里呢?答案是根本就没出场!请看下面第一张图:这就是古德里安装甲师蓝图上最早的一笔 纳粹德国1型坦克。该战车没有主炮,只装备了高平射两用机枪。最大的识别特征是履带轮外侧那根有点像蒸汽火车头传动杆的联动杆(从后续的2型坦克开始就取消了)。德国人很有自知之明,清楚这种东西不可能是苏联坦克的对手。虽然纳粹援助西班牙叛军的“秃鹰军团”拥有约1百辆1型坦克,但它们全都被留在后方保卫机场组织训练,根本就没有实战记录。在本篇上集提到过纳粹德国派出“秃鹰军团”干涉西班牙内战后,意大利法西斯政府为了提升自身国际政治影响也随之派兵参战,驻西班牙陆海空三军总数一度达到5万之众。这么多部队少说也配有上百辆坦克。可惜意大利军队装备落伍,它们反而成了敌人眼里的软柿子和笑柄。

 


德国1型坦克

 


意大利VC33型坦克

 

上面第二张图是当时意军当作主力使用的VC33型坦克(也只有机枪没安装火炮)。如果德制1型坦克还算是轻型坦克的话,这种被共和军蔑称为“侏儒”的东西就只能算是微型坦克了。(它的车身高度只有美国谢尔曼坦克的一半)苏联援助西班牙共和军的T26坦克初次登场时,两辆叛军的VC33勇敢地(莽撞地?)冲上去迎战。结果第一辆被T2675毫米炮火掀翻在地。苏联坦克手不想浪费弹药,直接把第二辆VC33连人带车撞进沟里了事!此后意大利坦克手见到敌人步兵就开车出去抖威风;苏联坦克一来马上溜个没影儿。有人会问德国人怎么会比意大利人更了解苏联坦克威力呢?根据国内《坦克装甲车辆》杂志2010年第二期(记者田剑威)的独家报导,苏联人帮纳粹德国培训过坦克兵!因为所谓的“喀山坦克学校”(这是当地人通俗叫法,正式名称是车里雅宾斯克坦克学院喀山分校。Fish注)至文章发表时仍是军事禁区不对外开放,杂志记者是在喀山市内的格别乌(克格勃的前身)档案博物馆查到相关资料并没有实地采访。所以Fish在这里当做不确定资料来引用。和很多军事设施一样,喀山坦克学校并非设立在拥挤的市区,而是位于今天鞑靼斯坦共和国喀山市郊外的卡尔格波利镇。根据192510月双方签订的秘密协议,苏联方面只提供地皮和26栋建于1910年代的老旧营房。德国方面为扩建校舍增添各种设施花费了一年半时间和约200万马克(按当时汇率)。

 

喀山坦克学校于192891日正式投入使用。苏军内部给这个特殊机构的代号是“卡玛”(Kama)。为了掩人耳目对外称之为“农业技术试验学校”。还特地搞了两辆拖拉机放在大门口。另外还有12辆分属三种不同型号、档案记录为“超级拖拉机”的德国坦克样车也用板条箱装载运到此地。在三年之中共有28名德国学员分三批出国受训。这么一点儿人数显然不是在训练普通坦克手,而是培养未来的装甲兵指挥官。学员当中4名为少校,其余都是上尉军衔。在第二批上尉学员当中有名者如理查·科尔(Richard Koll,后来官至少将,第1装甲师长)、约翰·哈尔德(Johann Haarde,官至中将,第25装甲师长)和曾在5.1番外篇出场的瓦尔特·莫德尔(Walter Model,初任第3装甲师长。侵苏时为第9集团军司令,194431日晋升陆军元帅)。最初的4个月校舍里只有德国学员,随后10名苏联学员入驻。班主任是德国装甲战术理论家哈海尔少校。和传说不同,古德里安既没有在喀山学校受训也没有在那里任教。该坦克学校的校长是古德里安的上司奥斯瓦尔特·鲁茨(Oswalt Ruth)。但在该校刚投入使用时古德里安确实作为德方代表来实地考察过。根据格别乌的监视记录,古德里安将军参观时对苏联大搞工业建设的同时听任教堂等历史文物荒废的好大喜功政策十分不满并公开批评。这也促使后来当德国计划入侵苏联时古德里安成为纳粹将领中少数主战派支持者之一。

 


身穿装甲兵制服的古德里安

(图中左侧人物)

 

1932年喀山坦克学校被苏联接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杂志记者认为原因是192910月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德国经费不足。苏军还扣留了原计划运回德国的12辆训练坦克抵债。Fish则认为德军于纳粹党上台前就在境外秘密设立装甲军学校,经济危机高峰期咬牙坚持了三年,经费不是主要问题。苏联国内不断出现政治运动,特别是19376月爆发的“大清洗”运动才是罪魁祸首。苏德双方联合创办坦克学校其实是各取所需。德军急需学习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出的纵深突破战术思想并在苏联腹地做了论证试验。消息灵通的德国人是在大规模整肃运动发生之前主动撤离的。“大清洗”开始后图哈切夫斯基首当其冲被处决。他一手扶持的“车辆装甲坦克设计局”也被撤消解散。因为连坦克设计师们也被株连处决,苏联截留德国样车是为了获取其先进技术。当时苏联坦克设计落伍,德国战车的履带悬挂系统、光学瞄准器和并列机枪设计令后来新建的苏联坦克设计团队获益非浅。作为旁证Fish在下面晒两张对比图。1920年代是多炮塔坦克设计流行时期。上为模型爱好者俗称为“龙”型的德国多炮塔坦克。它的正式名称为“新型试做车辆”(德语neubaufahrzeug),缩写编号NR3/5。下图中苏联T35型坦克看起来就像是它的隔山兄弟。不仅同样采用多炮塔布局,连编号里的35两个数字都一样!多炮塔坦克因为速度缓慢装甲单薄很快惨遭淘汰。德国生产的约10NR3/5被停在挪威首都奥斯陆街头炫耀武力根本没有投入过实战。而T35坦克在1939年苏芬边界战争时就被敌军俘获过。在卫国战争初期表现更差,很快被KV系列重型坦克取而代之。

 


德国NR3/5式坦克

 


苏联T35型坦克

 

作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波兰战役被后世修改得面目全非,充斥着各种谎言。 首先大家都知道193991日是德国向波兰不宣而战,却不知道纳粹方面认定是波兰人首先向德国宣战的!这就是所谓“格莱维茨事件”。格莱维茨(德语Gleiwitz,波兰语Gliwicka)是德波两国边界争议地带的一座城市。根据1921320日的当地全民公决,格莱维茨属于德国。而它所在的上西里西亚省其它地方却划归波兰。1939829日纳粹德国宣布就边界问题进行最后谈判,却强人所难地要波兰在一天之内就做出答复!830日中午波兰大使约瑟夫·利普斯基及时赶到。但因为没有签字权力被纳粹逐出会场。根据战后盟军缴获的文件,1939831日深夜盖世太保(秘密警察)在格莱维茨执行了“鹅肉罐头”行动。选中此处除了这里是争议地区外,格莱维茨广播电台还是欧洲著名的地标建筑。根据英文资料,格莱维茨电台的两座双子孪生电波发射塔是世界最高的木结构建筑(见图,通高111米)。当然它们不是可以住人的木结构建筑(目前最高者在芬兰,86米左右)。当时盖世太保派人身穿波兰军服手持波兰国旗占领了格莱维茨广播电台。在用波兰语广播了一段反纳粹“战争宣言”(内容有争议)后袭击者主动撤退。他们还丢下了几具德国电台职员的尸体。根据官方说法这些死者其实都是纳粹集中营囚犯。德国军方以此为借口于次日445分启动“白色方案”对波兰展开报复。这也是盖世太保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行动。下面晒一张盖世太保的旗帜简图。有很多国内网站误将其当成是Fish后面将写到的纳粹空降师军旗。正好借此机会纠正一下。

 


格莱维茨广播电台

 


盖世太保的旗帜

 

关于德波双方的军事实力战后世代一贯都认为是德国持强凌弱,实际上双方相差不远。根据网络英文资料,纳粹德国通过4年重整军备(从1935年算起)拥有150万人的部队(约1百个师)。其中有7个装甲师,共1200余辆坦克与装甲车辆(一说2千余辆,包括400余辆退役后备战车)。波兰一直在为预防德国的入侵做准备,建国之初便设有专门的国防预算。开战时波兰全军拥有100万人,220辆轻型坦克和650辆装甲车。波军还配备了数列装甲火车。根据古德里安的自传向波兰发动进攻时他身处最前线:“我很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位坐在装甲指挥车里通过无线电台指挥并伴随先锋部队冲击敌方阵线的高级军官。”后代很多人据此将古德里安误植为德军首位装甲师长。其实因为要防备西边强大的法国,当时德军仅出动了300辆坦克装甲车辆参与入侵波兰。古德里安是以第19装甲军参谋长(军长菲尔多·冯·勃克尔)的身份亲临第一线指挥战斗。当时全军仅有一个齐装满员的第3装甲师。师长为战前德国驻英武官利奥·盖尔·冯·施韦彭堡中将(Leo Geyr von Schweppenburg)。“白色方案”作战计划的第一步是打通旦泽走廊,恢复东普鲁士州和德国本土的陆上联系。对古德里安来说这场战争完全变成了公报私仇。为了尽早解放他的故乡库尔姆,古德里安不顾深夜浓雾指挥攻击主力一路向东猛进。只花了一天时间入侵德军便与东普鲁士守军胜利会师。

 


利奥·盖尔·冯·施韦彭堡

 



入侵波兰德军的真面目(二则)

 

很多国内网站文章绘声绘色地描写德国人开着坦克攻入波兰,就好似入侵苏联时的德军装甲洪流穿越时空提前登场。其实德军入侵波兰时的主力部队仍是摩托化步兵。上面第二张图显示其入侵先头部队其实是摩托车、指挥车(民用轿车)和轮式装甲车的混合体,坦克被留在后面充当预备队使用。第三张图里的德国摩化步兵有些寒酸:驾驶员腰配匕首;拖斗里的步兵手持毛瑟步枪,竟然没有装备机关枪!古德里安在自传中承认因为急于解放故乡他违背了自己定下的装甲战原则,给德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而波兰战役结束后纳粹德国发表的战报称只损失了300辆战车里的8 怎么看也算不上是伤亡惨重。这让人又想起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名言:“将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本书不是波兰战役专著,仅举一例加以佐证。下面晒一张德军通过波兰边境时的宣传照。图中带头盔的都是德国步兵,而那几位戴大檐帽穿深色衣服的人物既不是党卫军也不是装甲兵,而是波兰的边境守卫!这张“波兰欢迎入侵”照片是德军突破边境后纳粹宣传部才重新找人摆拍的。Fish发现的证据是另两张照片:一张显示当时的真实场景是德军挥斧(外形不对,应该是工兵铲)劈断边境的活动路障横杆。另一张显示摆拍前德军试图将已经拆除的波兰国徽(红底戴王冠白鹰)装回原位。这就解释了宣传照上的两个破绽:波兰国徽因为无法复原被德军战士用手扶着;照片右侧横杆被砍断的地方也没来得及修复。正所谓“一假无不假”,上述德国方面公布的损失报告有多少水份可想而知。

 


摆拍的纳粹宣传照

(点击放大)

 




实际情况照片(二则)

 

波兰和德国的战斗故事里最著名的当属“克罗扬提之战”(Krojanty)。该传说称一支波兰骑兵在突围东撤途中与德军装甲部队遭遇。波兰战士误以为德军战车是用锡板制作的冒牌货,英勇地挺起长矛向它们发起攻击。德军从惊讶中缓过神来,用机枪扫射和车轮履带碾压回敬,将此战变成了一场屠杀。(见本段下图背景部分)Fish是苦笑着写这段已经被重复千遍以上经典谎言的。其实交战双方当时都拥有骑兵部队。只是两者摩托化程度不同。下面第二张照片是1939915希特勒亲临边界“欢送”德军入侵波兰的场面。照片近处有几匹为炮兵运输装备给养的驮马;请各位注意在稍远处警戒的两位德国骑兵。德军一个骑兵师约有15千人,拥有1千辆汽车(主要是卡车)和48百匹战马。波兰骑兵师约有16千人,配备75辆汽车和69百匹战马。第三张图是19351217日纳粹重整军备前夕希特勒检阅原有的国防军仪仗队。可以清楚地看见图中至少有六把仪仗用宝剑(其中两人为举剑姿势)。Fish可以肯定二战期间德国军官当中没有人模仿日本武士道挥舞西洋剑指挥部下冲锋。(笑)同样道理早在1934年波兰骑兵的正式装备就从马刀长矛换成了卡宾枪(即马枪)和步枪,还专门培训过如何站在马蹬上开枪射击。最后再晒一张波兰坦克部队的照片。虽然外观没有德国战车那样威武,这种7TP轻型坦克是波兰完全自主研发生产的武器装备。值得一提的是该坦克还是世界上第一种安装可旋转360度光学瞄准器,也就是车载潜望镜的装甲战车。试问拥有国产坦克的波兰军队竟然会分不清真的坦克装甲车辆和锡板制成的假货么?

 


克罗扬提战斗传说

(装甲车模型包装盒)

 


希特勒与德国军马

 


希特勒检阅国防军

 


波兰坦克部队

 

那么这段“唐吉坷德斗风车”式怪谈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且让Fish再现故事原貌。1939919日,因为2天前苏联继德国之后突然入侵波兰,波军被迫从旦泽走廊全面撤军向首都华沙和西乌克兰重镇利沃夫集结,准备等英法联军在西线与德国交火后投入反攻。负责掩护友军撤退的波兰第18骑兵团决定在德军第2和第20摩化步兵师的结合部打开缺口。其中两个骑兵中队在克罗扬提幸运地碰上一个正就地休息的德军步兵营(番号不明)并立刻发起冲击。因为猝不及防无法展开战斗队形(参本段下图),那些德国步兵很快便溃散了。一片混乱喧哗当中古德里安的副官冯·拉德尔梅误以为德军已被波兰人包围,急忙戴上头盔拔出手枪准备保护长官撤离。古德里安沉着地在电台边发出一连串指令。很快第三装甲师派出的援兵就赶到了。一些Sd/Kfz232型轮式装甲车和1型坦克在没有任何掩护地形的平原(相对于步兵对骑兵有利)上用机枪扫射截击波兰骑兵。德军战车的第一轮射击打死了包括波兰骑兵团长马特拉扎上校在内的100余人。完成任务成功将敌人引开的剩余波兰骑兵最后有秩序地撤退了。事后德军花了将近一天时间才把被冲散的队伍重新集结好。现代很多人都称赞古德里安坚持在每辆德军坦克和装甲指挥车里安装电台配备通讯员是划时代的伟大革新。这使装甲指挥官无论身在战场何处都能及时掌握情况并发出命令。要知道在1937年西班牙内战时期共和军以3辆坦克为一个排,只有排长坦克拥有电台。另外两辆坦克的乘员竟被告知跟着排长坦克照样做!结果实战当中排长坦克一旦被击毁,另外两辆坦克便不约而同地掉头撤退了!(笑)

 


展开战斗队型(上)和

就地休息的德国步兵(下)

 

“克罗扬提之战”发生后第二天,一位名叫乔治·帕拉达的意大利记者赶来采访。他看见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波兰骑兵与战马尸体,还有一些“折断的长矛”(断矛)和停在附近警戒的德军1型坦克。于是“波兰骑兵用长矛挑战德军坦克”的故事便横空出世了。Fish佩服意大利人想象力丰富之余仍很在意他看到的“断矛”到底是啥东西?根据国内记载“克罗扬提之战”的《军事史林》杂志介绍,意大利人看到的所谓“断矛”应该是损坏的带矛尖旗杆。Fish觉得骑兵团有团旗、中队有队旗不假,但没可能让众多波兰骑兵放下枪举旗上战场。在这里Fish独家披露所谓“断矛”的真面目。首先Fish在为本篇合成图片时有了意外发现。下图左为扛枪的波兰步兵纵队;右为背枪的波兰骑兵部队。靠后排的几位骑兵正好均手持“断矛”说是长矛吧但没有尖锋;若是旗杆却没连着旗帜。这又不是少林棍僧出巡,岂不怪哉?为此Fish特别去下载了第二张照片:二战前夕波兰骠骑兵(波兰语Ulan)的标准侧视图。照片清晰地显示波兰骑兵背着一根没有矛头的铁棍。因为中段包有布料很容易误会将它当成卷起来的旗帜。根据原图的英文注释那根古怪的铁棍其实是骑兵专用反坦克枪!既然装备有反坦克武器,面对敌装甲战车号称精锐的波兰骑兵自然会迎面发起冲锋了。对此发现Fish连呼侥幸:幸好波兰骑兵还没来得及发射反坦克枪就被德军机枪扫倒。要不然隔天跑来一位美国记者将新闻标题写成“波兰骑兵用长矛打翻德军坦克”。以后哪里还会有什么“闪电战”和装甲洪流?

 


波兰步兵(左)与骑兵部队(右)

 


波兰骠骑兵侧视图

(点击放大)

 

出乎意料的是以团为单位的波兰旦泽守军竟然顶住了德国陆海空三军的立体攻势。坚守7天后旦泽自由市(德语Danzig)才告陷落。本段下面第一张照片里是旦泽波兰指挥官亨瑞克·苏恰斯基(Henryk Sucharski,本段下图右侧)少校向德军投降时的场面。这位仁兄虽是败军之将,但他胡子刮得一干二净军服笔挺,比本书后面德军保卢斯元帅被俘时要神气多了。苏恰斯基二战期间被多处纳粹战俘营辗转关押,于19454月被盟军营救出狱。大概是被战俘生活搞垮了身体,重获自由一个月后这位硬汉在意大利战区英国部队服役期间病逝于己方野战医院。他的意外身亡使得旦泽保卫战的一些细节被永远埋没。这只是波兰陆军部份,搜集资料时Fish还发现名不见经传的波兰海军曾在赫尔港(Hel)附近海域和纳粹海军交过手。(详见6.1番外篇)再下面一张照片记录的是1939919日希特勒驱车进入旦泽受到当地百姓夹道欢迎的场面。这回还请诸位不要冤枉纳粹宣传部:图中的那些当地百姓绝不是雇来摆拍的群众演员。请问您知道当时旦泽市内95%的居民是说德语的日耳曼人么?人家是真心实意跑上街头欢庆获得解放啊!占领旦泽使希特勒从奥地利下士正式升级为纳粹德国民族英雄,开始逐渐控制德国军队。由于大部分主力部队东撤集结途中遭到轰炸或被包围歼灭,波军只组织过一次不成功的反攻。第五篇里出场过的赖歇瑙将军在初战失利后调整战术,从东面切断波兰主力“波兹南”集团军退往华沙的通道,将其包围后波军被迫投降。波兰政府流亡罗马尼亚前夕宣布首都华沙为“不设防城市”(波兰从未正式投降)。1939927日华沙陷落只是象征入侵结束的最后一幕罢了。

 


苏恰斯基代表旦泽

守军向德军投降

 


希特勒进入旦泽

 

欧洲古谚云:“战时不容许犯两次错误。”拿破仑一世则认为战斗中交战双方都在不断犯错,最后由出错较少的那方获胜。窃以为波兰战败是由于连犯了三大错误。首先虽然在19341月签订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波兰第二共和国很清楚为了旦泽走廊两国迟早仍难免一战。可惜波兰过分低估了德国的战争潜力,错误地将预计开战时间定在1942年。别的不说,到1939年时原计划生产600辆的7TP坦克只完成了200辆。第二个错误是波兰强调陆军建设,对海、空军不够重视,导致刚一开战制空、制海权便统统易手。以空军为例,波兰开发了当时很优秀的国产轰炸机PZL37;而国产主力战斗机PZL/P11性能低下:最高速只有365公里/小时,连自家轰炸机都追不上,更别说去和德国战斗机争夺制空权了。因为后继战斗机研制失败,号称拥有1900架军用飞机的波兰只有约600架国产飞机还能上阵,其它都因过时被淘汰。波兰空军拖到1939年夏季才向法国、英国分别采购160架和111架战斗机(其中有一架著名的“喷火”式样机),结果828日首批交货后飞行员还在培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不过波兰飞行员大都受过良好的训练,所以开战第一天波兰飞机并没有像纳粹宣传的那样全部被击毁于地面(实际上连一架都没有)。大部分波兰飞机都是在空中格斗中败落而饮恨蓝天的。最致命的错误还是波兰对东方强邻苏联采取的敌视态度。一战结束时波兰和苏俄之间接壤部分只有一条名为“寇松线”的临时边界。两国为西乌克兰的归属问题长期纠缠不清。应该承认1918年以列宁为首的苏俄政府(苏联的国号是1922年才定立的,Fish注)是无条件将沙俄侵占了1百多年的大部分波兰领土主动归还的。而约瑟夫·毕苏斯基(Jozef Pilsudski)领导的波兰政府仍不满足,要求将双方边界还原到1772年时的状态。这直接促成了19192月“波苏战争” 的爆发。

 

因为正处于一战后各国支持白军干涉俄国革命时期,苏俄红军主力大部分在参加内战。由“红色拿破仑”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指挥的西集团军只有46千人。而波兰方面开战时就有11万人的军队,4月份扩展到17万人。至9月波军达到24万之众。有趣的是当时波苏双方同时还要和争取独立的乌克兰人交战。至1920年初波军仍占据优势。但由于邓尼金领导的白俄失败内战结束,苏俄在西部边界的兵力猛增至70万人(一说80万)并转入反攻。当时波兰全军才只有50万人,形势变得对苏俄十分有利。19205月谢苗·布琼尼元帅的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参战。65日哥萨克骑兵奋勇突破了波军防线。在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108千人主力部队打击下,波军虽然奋力抵抗还是于613日放弃基辅向华沙撤退。1920810日华沙战役打响。面对4倍于己的苏俄红军,波兰主帅毕苏斯基投入了所有预备队。苏俄方面斯大林因为政治需要将布琼尼的骑兵部队调走攻打西乌克兰重镇利沃夫。814日波军因为成功破译了俄军密电码躲过苏军的包抄后向北反攻。到18日反过来包围了大量红军,迫使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下令全军撤退。到831日红军的撤退变成了溃败。布琼尼的骑兵部队放弃利沃夫赶来接应步兵。结果在卡莫罗战役中波兰骠骑兵设伏击败了久负盛名的哥萨克骑兵部队,使苏俄红军遭到重创。以上一系列战役史称“维斯瓦河畔的奇迹”。最后苏俄政府被迫求和并承认波兰对西乌克兰的控制权。在19201922年之间,约有18千到2万名苏军俘虏死于波兰战俘营。死在苏联战俘营的波兰战俘也差不多是这个数目。(不包括被交换释放的战俘)

   


约瑟夫·毕苏斯基(左)

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右)

 

干涉俄国革命失败的英法各国对波兰的军事胜利欢欣鼓舞,英国历史学家A·J·P·泰勒甚至宣称:“是波兰挽救了全欧洲(在20年内)免遭苏俄共产主义武力输出革命的威胁。”有趣的是“波兰战神” 毕苏斯基认为如果接受欧洲各国援助继续打下去,最多不过恢复以前那条“寇松线”。倒不如接受苏俄(后来的苏联)提出的更优厚领土条件。交战双方的停火协议于192010月生效,正式的《里加条约》则签订于1931318日。1935年毕苏斯基去世后波兰一门心思防着希特勒,却忘了斯大林也决心雪耻。1939823日(日本和苏联在诺门坎事件后签订和约的第二天)苏联和德国连夜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里面有一个秘密部分规定了双方之一向波兰开战(不用宣战)后另一方出兵的义务以及两家瓜分波兰领土的大致方案(有争议地区谈判解决,德国将获得波兰49%的领土)。1939年这次德国抢先动手之后,苏联在917日以波兰政府业已崩溃苏联需要保护在乌克兰/白俄罗斯侨民为借口派46万大军突破两国边界。有25个旅约17万人(一说仅18个营12千人)的波兰东线边防军未能重现“维斯瓦河畔奇迹”,兵败如山倒。由于苏军被要求尽量避免与波军接触,甚至一度被波兰人视为友军部队!因为苏军开战前等了十六天,开战后占领半个波兰大概也花了这么多时间,所以史称“十六日战争”。下图为现代制作的苏德两国瓜分波兰简图(波兰语)。更下面两张图是1939923日苏德双方在布列斯特(今属白俄罗斯)举行联合阅兵式,事后德国占领军按照秘密协定将该城移交给苏联的历史时刻。其中一张图显示观礼台上古德里安(照片中央)面带笑容和苏军指挥官谢苗·克里沃申谈笑风生。讽刺地是后者19437月于库尔斯克会战期间在苏军序列里参战,狠狠打击了古德里安苦心经营的纳粹装甲部队。

 


苏德瓜分波兰

电脑效果图

(点击放大)

 


布列斯特联合阅兵式(两则)

 

 

现在大多数人将1939年波兰迅速战败归功于古德里安创造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而Fish更倾向于纳粹空军才是导致德军获胜的主要力量。当时德军的1100架战斗机与相同数量的轰炸机再加上290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不仅消灭了600余架波兰军用飞机成功夺取制空权,而且对地面战斗的胜负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很多波兰战俘与难民对德军地面部队毫无印象,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发出的怪叫声却成为他们噩梦的一部分伴随终生。波兰政府并非束手待毙的傻瓜:1939321日英法结成军事同盟时便向波兰保证:如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将立刻对德宣战并派出联军东进牵制纳粹武装。可是波兰军队苦苦坚守了近一个月,英法两国虽然如约于入侵次日就向德国宣战却根本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助战。这场史称“假战”的虚伪和平时期竟然持续了整整6个月!最后打破这一对峙僵局的便是纳粹德国的伞兵/空降部队。因为它同时是后来伞兵(隶属于空军)和空降兵(属于陆军)部队的鼻祖,这里Fish将其由德文直译为“空降猎兵”(德语Fallschirmjager)。绰号“希特勒的绿魔鬼”的纳粹空降猎兵部队是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武装力量。现代有人将其和二战中后期纳粹空军因为飞机损失严重而临时把地勤人员组织起来建立的所谓“空军野战”部队混为一谈。其实那些没有接受过正规战斗训练的地勤兵只是群装备低劣的乌合之众,在实战中往往一触即溃。Fish在这里先贴图辟谣一下。

 


1942年在东线服役

的空军野战师成员

 

纳粹空降猎兵部队正式成立于1935年春季,就在这一年的316日希特勒刚刚下令重新开放义务征兵制度。41日纳粹空军系统里出现了一个代号为“戈林将军团”的特殊单位。在兵员扩充后为了掩人耳目对外称为第七航空师。这也就是后来的第一空降师,又以“赫尔曼·戈林”师的别称广为人知。这支部队的名称和来历如下:不知各位读者是否记得本书第四篇下集曾经提到1934年戈林兼任普鲁士自由州总理之后权力过大,为了表态不威胁到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将盖世太保的全国指挥权交给了党卫队领袖希姆莱?谁知党卫队得寸进尺要求控制全国警察部队。被激怒的戈林和党卫队明争暗斗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366月希姆莱才如愿以偿控制了整个纳粹警察系统。当时有一支由警察少校瓦尔特·威克(Walther Wecke)指挥的武装警察部队。它的成员包括400名武装保安警察和14名现役军官。最初这支“地方警备队”的任务是在柏林地区搜捕共产党员同时保护纳粹政要。由于纳粹党上台后德共党员受到镇压转入地下威克失去目标;而其保镖身份又被党卫队取代变成了多余的政府执法队。戈林趁机将这支精锐武装划入了自己的地盘 纳粹空军。其名称也从“威克警备队”变成了“戈林将军团”。1935年底到1936年初之间苏联组织了历史上首次有伞兵参加的演习。现在看来这次演示相当原始:约1千名苏联伞兵身背降落伞从数架TB3运输机(用大型轰炸机改装而来)顶部掀开舱盖爬到飞机主翼根部再顺着机翼跳下执行空降。(见下图)德国派军事代表团参观了这次演习,领队团长正好就是航空部长戈林。这位纳粹二号人物敏锐地注意到伞兵的发展潜力,回国后立刻下令在纳粹空军里创立全新的伞兵空降部队。

 


苏联伞兵原始的跳伞演示

 


纳粹航空部长戈林

将“戈林将军团”直接转化为空降猎兵的决定大概形成于1936101日。由空军将领库尔特·斯图登特(Kurt Student)出任“空降猎兵总监”一职全权负责指挥。在此之前两座伞兵训练学校已经于19362月提前建设完毕,真正开始训练则是在同年的115日。训练项目分为两部分:先是一个月具有淘汰性质的高强度体能训练,然后才是一个月的跳伞训练。每位学员成功跳伞6次以上才能获得伞兵资格。库尔特·斯图登特被称为“空降猎兵之父”也是有原因的。这位纳粹空军元老1890512日出生于比克霍兹小镇(德语Birkholz,今属波兰)。1911年入伍从军时先在山地猎兵部队获得中尉军衔。1913年大战爆发前夕斯图登特接受飞行训练。1916年和1917年间他已经是第9战斗机中队指挥官,拥有击落6架法军飞机的个人纪录。斯图登特的姓氏用英语翻译过来正好是学生的意思。此公当真好学。1918年德国战败后他留学苏联,受《凡尔赛条约》限制专攻滑翔机技术。回国后成为德军储备人才和滑翔机专家。1920年代又回到苏联担任秘密航校副校长。虽然空降猎兵最初的组织者是空军司令戈林,斯图登特却独创性地想到将单兵伞降、滑翔机、运输机(机降)等元素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空降战术。他还为伞兵专门设计了扁圆形头盔和护肘、护膝等空降专用装备。因此于1944713日晋升空军大将。和很多新生事物一样,空降猎兵的初战也是一波三折。1938年兼并捷克斯洛伐克期间纳粹空军曾经制定第一个空降作战计划,因为该事件最后和平解决而改成由250架运输机参加的大型空降演习。193991日入侵波兰的“白色方案”内容包括使用伞兵夺取维斯瓦河上的重要桥梁。该行动又因为古德里安指挥地面装甲部队超额提前完成任务而被取消了。19404月空降猎兵终于参加了空降夺取挪威首都奥斯陆机场的实战,因行动过于顺利(大部分搭乘运输机在机场强行着陆)只算是匆匆出场露了个脸。

 


空降猎兵专用头盔

 


占领奥斯陆机场后

正在休息的空降猎兵


埃本-埃马尔要塞

简要地形图

(点击放大)


 埃本-埃马尔要

重炮阵地结构(两则)

1940510日,憋屈了6个月的德军率先打破“假战”沉默。德国B集团军群前锋第6集团军司令赖歇瑙上将指挥1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攻入比利时。试图突破在该国重镇鹿特丹与列日要塞之间的狭窄走廊地带。这里有马斯河与阿尔贝特运河作为天然障碍,运河边上南端还有比利时于1935年建成、苦心经营多年的埃本-埃马尔要塞( Eben Emael)。这座要塞以全封闭360度重炮阵地为核心,四周丘陵高地上浇筑有64座钢筋水泥碉堡(配有防空反轰炸伪装网)。两侧还有运河陡坡作为反坦克工事,另两侧则是6米高墙和雷区。真可谓固若金汤。(见本段上图)比利时虽是小国但民风尚武,当年还曾和法军联合入侵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虽然事先已经得到警报,要塞守军乐观地认为自己这块硬骨头足够德国佬啃上几个月的。只要用重重火力封锁三座运河铁桥这唯一的通道,敌人纵有千军万马也无可奈何!谁知道10日凌晨53211架德国滑翔机毫无声息地从天而降。空降猎兵们按照事先排练多次的计划脱离机舱行动起来。比利时人完全被吓傻了。大炮根本来不及装弹 就算装了炮口设定太高也打不到近处的敌人。只有碉堡上几挺机枪盲目扫射起来。德军训练有素,一人中弹倒地马上有后备队员冲上来顶替……78名猎兵控制了一片登陆场之后,第二批83名空降工兵在两名军官率领下跳伞到达。部分人身上都背着大量爆破用的小炸药包,还有一些两人小组抬担架似地搬运一种特制半圆型炸弹。空降兵从容不迫地先用小炸药包在混凝土上炸出缺口,然后用支架安装大炸弹实施定向爆破(见组图)。很快比利时要塞的炮兵观察所、暗堡出入口和两个主炮台全部被炸。守军被困在地下通道里面如同无头苍蝇四处乱转。

 


空降猎兵着陆冲锋

 


空降兵实施爆破(组图)

 

库尔特·斯图登特(左)

鲁道夫·维奇格(右)

 (点击放大)

最后还剩下运河上的铁桥有待夺取。和下面那张画家的想象图不同,当时比利时人把水泥桥墩设为暗堡,反锁防爆钢门用机枪拼命扫射。德军现场指挥官鲁道夫·维奇格中尉(Rudolf Witzig)绰号“幽灵”,据说正是他向斯图登特提议使用滑翔机这个最不易为人察觉的空降战术。(另有希特勒私人飞机驾驶员提出建议等说法,Fish注)维奇格中尉发现敌方射击孔大都朝向桥面而忽略了桥下的运河水面。维奇格果断下令投掷大量烟幕弹后只留少数兵力在桥头射击吸引守军,自己带队放下橡皮艇再次悄然抵达敌军的眼皮底下。看到德军从通气孔里塞进来的雷管炸药,守桥部队的斗志彻底瓦解只好乖乖举手投降。(见组图)至次日下午埃本-埃马尔要塞彻底陷落了。傍晚时分,第6集团军的前锋部队从三座铁桥渡过了运河迅速向布鲁塞尔挺进。参加这次奇袭的163位精锐空降猎兵仅有10人阵亡,约相同人数负轻伤!消息传来希特勒欣喜若狂,在战斗结束后数日他特地召集此战当中的有功人员授勋并拍照合影。“希特勒的绿魔鬼”(法语 Diable vert de Hitler)这个绰号也从此插上翅膀传遍四方。(比利时人将法语和德语共同列为官方语言。Fish注)值得一提的是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鲁道夫·维奇格后来官至空军少校。他于194458日在波兰库梅勒(Kumele)被俘,战争结束后提前释放回国。当时《鹰》报声称他在受伤被俘前一共干掉了27辆盟军坦克!他还是1956年西德重建旅级伞兵部队时的首任指挥官。

 


空降猎兵攻打铁桥(想象图)

 


真实战况(两则)

 


陷落后的埃本-埃马尔要塞

 

希特勒与有功人员合影

 (点击放大)

(第六篇完,敬请关注番外篇  遗忘之战   回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