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Fish原创 分类: 史海钩沉 爱好收藏
在1933年纳粹党通过竞选上台执政以前,恩斯特·罗姆和他的冲锋队(成立于1921年)是希特勒唯一能依靠的准军事力量,街头斗殴与演说成了很多纳粹党人的生活方式。随着纳粹政府崛起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冲锋队有300万人之多,而它只是整个纳粹德国政府的一小部分。当时全德国数千万人民选择接受了希特勒的独裁统治。面对这场全民政治运动的冲击,国防军和警察部队置身事外保持独立的努力很快就变成了一厢情愿。1934年的“一体化”运动当中,因为兴登堡总统逝世失去靠山的德意志警察总监威廉·弗里克(Wilhelm Frick)屈从于希特勒。以出任纳粹内政部长为条件将警察部队交给控制“盖世太保”(秘密警察)的赫尔曼·戈林掌管。(二战后弗里克因此被处以绞刑)不久之后因为《政教协议》生效,纳粹在天主教占主体的莱因联邦设立普鲁士自由州,由戈林担任州总理。这样一来戈林涉及党政军(空军)权力过大威胁到希特勒的独裁统治。于是希姆莱就奉希特勒之命从戈林手里接过“盖世太保”全国指挥权。对此民间还有一种说法:那时冲锋队越来越蛮横,逼迫希特勒将国防军与冲锋队合并由罗姆出任新的国防部长。戈林是为了做出榜样确立希特勒独裁者地位才主动放弃“盖世太保”指挥权的。
与之相对,一战以来从未承认自己失败的国防军在少数贵族精英领导下继续保持独立。但国防军本身又是纳粹党成立时的后盾(参第2篇),这使得军队内部也出现了动摇分裂份子。自纳粹上台国防军向政府(由总统兴登堡而非总理希特勒代表)宣誓效忠后,一位戴着单眼镜片的德国军官作为联络人成天奔走于国防部和总理府之间。此人名叫瓦尔特·冯·赖歇瑙(Walter von Reichenau),出身于普鲁士军人世家。这位上校既是国防军上层贵族集团成员,同时又是狂热的纳粹党徒。当时冲锋队要求和国防军合并的呼声高涨,但军队把这帮“流氓打手”视为有辱军人荣誉的祸害,死活不肯同意。一边是300万希望当正规军的乌合之众;另一边是10万贵族精英部队,赖歇瑙夹在两者之间真没有少受窝囊气。贵族出身的党卫队指挥官希姆莱趁机找到赖歇瑙,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用精选的3500名纳粹党卫队员代替冲锋队,组建有两个加强团兵力的武装党卫队(Waffen SS,后扩编为3个团)。希姆莱还保证这支特务部队平时负责希特勒等纳粹要员的安全,战时则完全由国防军调动指挥。那号称300万人的冲锋队则作为国防军以后扩充时的兵员储备予以保留。看到希望的赖歇瑙欣然接受,开始了马拉松式的穿梭谈判。到最后军队开出了一个让希特勒吃惊的条件:除掉罗姆解散冲锋队!
一个月时间过去了。1934年6月29日这天从开始到结束一切都显得很正常:工人上班军人出操,商人守着店铺做买卖。纳粹党政府公开的日程安排如下:希特勒去埃森参加一位老纳粹党员的葬礼。戈林与希姆莱本应该一同出席,但他们都找借口留在了首都柏林。宣传部长戈培尔和UFA电影公司代表讨论以1933年八月纳粹支持者纽伦堡集会为主题的纪录片《注定的胜利》公映问题。该片去年12月就制作完成了,但改来改去就是通不过宣传部的审查。以罗姆为首的冲锋队上层人员则按照惯例集中到巴伐利亚州南部的巴德维塞(Bad Wiessee)地区举行全国大会。这是一处湖滨疗养胜地。罗姆把行李送进汉塞尔包鄂旅馆(Hanselbauer Hotel),开始布置会场等待希特勒像以往一样从别处赶来会见冲锋队代表并参加会议。6月30日清晨4点30分左右,希特勒突然乘专机来到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并在内政部召开紧急会议。希特勒派人找来慕尼黑警察局长 — 同时也是冲锋队副总指挥 — 奥古斯特·谢雷胡勃(August Schneidhuber),对他劈头盖脸地痛骂起来。原来29日那天晚上冲锋队再次按老习惯搞了一场街头斗殴。身为冲锋队成员谢雷胡勃没有按照命令派警察制止骚乱。希特勒激动地扯掉警察局长的制服领章并大吼:“你应该被枪毙!”该命令很快在当天就被执行。谢雷胡勃成为这场政治谋杀的第一个牺牲品。
冲锋队副总指挥
奥古斯特·谢雷胡勃
希特勒在车里阅读文件
右为镇压冲锋队的命令
在权衡利弊一个月之后,希特勒终于下决心放弃罗姆,整肃冲锋队上层。其理由绝不是纳粹党执政后内部的权力斗争那么简单。仅在1932年6月,冲锋队就组织了400次街头斗殴,造成82人死亡。很多人在1933年3月选举中投票给希特勒,其实是希望他上台后能够恢复秩序,停止这些街头暴力活动。1934年2月28日,在希特勒的压力下冲锋队和国防军签署协定:国防军是正规军而冲锋队是民兵组织;冲锋队是正规军的附属单位和兵员扩充来源。据说等希特勒与高级军官们离场后,罗姆宣称他作为德国军官不会听从一个(奥地利)下士的命令。冲锋队和纳粹党上层出现裂痕。下令处决慕尼黑警察局长后希特勒立即调集党卫军特务部队和警察部队,根据事先拟好的名单在慕尼黑乃至奔赴全德各地搜捕冲锋队干部与其他危险份子。鉴于罗姆的地位与威望,希特勒决定亲自带队去巴德维塞执行逮捕。党卫军特务部队紧急集合后从国防军武器库领到手枪、步枪和轻机枪,开始执行他们的首次实战任务 — 没想到还是针对自己人。上午6点至7点,睡在巴德维塞各家旅馆床上的冲锋队干部纷纷被捕。大部分冲锋队员放弃抵抗束手就擒 — 只要看到黑色军帽上的“微笑骷髅”(详见下文)和黑洞洞的枪口就明白自己不是对手了。更多的冲锋队高层干部是在乘火车赶去开会途中被警察逮捕的。目击者回忆罗姆本人也是被从床上揪起抓获的。冲锋队地区领导人爱德姆德·黑讷斯(Edmund Heines)和一位不知名的18岁小伙子赤裸相拥被捉奸在床。据说他们就睡在罗姆隔壁房间!对同性恋深恶痛绝的党卫队员立刻把两人拉到旅馆外墙下就地枪决。宣传部长戈培尔事后评价:“这是一次对道德的肃清!”
影视作品里罗姆的最后时刻
上午10点,戈培尔打电话给戈林表示他已经赶到巴德维塞“见证历史事件的最后时刻”。接下来希特勒下令给留守慕尼黑的党卫军指挥官约瑟夫·迪特里希让他派人去(慕尼黑)斯丹德海姆监狱(Stadelheim Prison)处决被押解过来的罗姆。有传说称罗姆是在得到希特勒给予完全赦免的口头保证后才放弃抵抗投降的。这倒解释了为什么要冒险将罗姆转移到慕尼黑监狱而不就地枪决。Fish假设希特勒在副元首赫斯请求下同意赦免罗姆(后两人是“自由军团”战友),但希姆莱绝对不会留给政敌任何生路。应该是希姆莱而不是迪特里希下令派出了行刑队。不管是谁下的命令,纳粹官方记载称党卫队成员特奥多尔·艾克(Theodor Eicke,事迹参4.1番外篇下集)和他的副官麦克·里普特(Michael Lippert)来到监狱探视。艾克递给罗姆一把只有一发子弹的勃朗宁手枪,让他在十分钟内自杀。时间到了却并没有枪声响起。两人又回牢房检查。发现罗姆袒胸露怀,把枪丢在地上并向行刑者“做出侮辱性手势”。副官里普特立刻拔枪将罗姆当场击毙。艾克很可能没有开枪(他的枪已经给了罗姆)。 传说罗姆坚信自己已经获得赦免,认为这场假枪毙是希姆莱不甘心而搞的恐吓游戏。所以当时他解开上衣嘲笑:“瞧同志们射得有多准!”结果这竟成了他的临终遗言。 还有人声称存在照片证明罗姆是衣着整齐地被打死。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针对纳粹政敌的全国性大屠杀一直持续到7月2日。
麦克·里普特
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以“长刀之夜”载入史册。而在党卫队档案里这场空前的大规模政治谋杀是以“蜂鸟行动”来命名的。在那天被害的重量级人物有四位:恩斯特·罗姆自然排名第一。“魏玛共和国”末代总理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将军和妻子伊丽莎白被刺客枪杀于波茨坦别墅。他的养女第二天早上才发现两位老人的尸体。同时被害的军队高层还有前任国防军情报局长费迪南·冯·布里多(Ferdinand von Bredow)。1923年指挥过镇压“啤酒馆暴动的”巴伐利亚前州总理古斯塔夫·冯·卡尔1927年就退出了政坛,但纳粹党人并没有忘记他。29日当晚几位自称“盖世太保”(秘密警察)的男子来到冯·卡尔家,宣布他已经被捕并会被押送到达豪集中营去。第二天早晨冯·卡尔被发现陈尸于去集中营半路上的一个水塘边。警察记录他尸体上既有枪伤又有刀伤,明显死于谋杀。但警方根本就没有展开过调查。有传说称冯·卡尔其实是被人用鹤嘴锄之类的凶器活活打死的。元老纳粹党员、反对派领袖格雷戈·施特拉塞尔(Gregor Strasser)在1932年12月退出政坛。格雷戈与弟弟奥托对戈培尔加入纳粹党有举荐之恩。而希姆莱在经营养鸡场之前还当过他的秘书!根据后来被戈林下令销毁的“盖世太保”记录格雷戈在当夜被押送达豪集中营途中自杀身亡。实际上战后有人证明格雷戈是在收容所或者中转站休息睡觉时被人开枪打死的。据纳粹反对派幸存者保尔·施楚茨(Paul Schulz)战后回忆,早在1933年一月格雷戈就说过:“希特勒不会放过我们。他会让我们死于非命!”
纳粹反对派领袖
格雷戈·施特拉塞尔
格雷戈的弟弟奥托·施特拉塞尔(Otto Strasser)幸运地逃过一劫辗转流亡英国。这位奥托还是希特勒和其外甥女葛丽之间关系暧昧谣传的始作俑者(参第4篇下集)。据说奥托之所以逃脱是因为“盖世太保”错把纳粹党人威利·施密德(Willi Schmid)当成了奥托的助手路德维格·施密特(Ludwig Schmitt)逮捕杀害。而后者乘机逃到奥托那里及时发出了警报。相信这场大屠杀幸存者当中心情最复杂的当属副总理弗兰兹·冯·帕彭(Franz von Papen)了。作为希特勒的前任,帕彭曾多次在演讲里抨击冲锋队的暴行。当时“盖世太保”包围了帕彭的住宅(他就住在兴登堡总统的庄园隔壁)并切断了电话线。他被软禁一夜后重获自由。事后帕彭得知自己的秘书赫伯特·冯·波斯(Herbert von Bose)和律师兼参谋艾德伽·居鲁士·君(Edgar Julius Jung)都被枪杀,尸体丢弃在路边水沟里。其他手下则被关进集中营。堂堂副总理成了光杆司令。官方说法是戈林出面为帕彭求情,在整理本文资料时Fish又有了新发现。1934年6月17日,帕彭在玛尔堡大学(Marbourg University)演讲时当着希特勒的面说如果不恢复社会秩序德国有可能爆发“第二次革命”。而那份演讲稿就是帕彭的谋士艾德伽·居鲁士·君写的。为了加重分量帕彭还以辞职来威胁纳粹政府。希特勒、戈林或者希姆莱正是由这次演讲产生了发动“长刀之夜”的灵感。纳粹放过帕彭并不是因为他是资深外交官、副总理以及兴登堡总统的私人密友,而是为镇压冲锋队的所谓“二次革命”留下一位活见证。
1934年7月13日,希特勒在国会议院发表演说:“在那一小时里,我必须对德国人民的命运负责。(于是)我以最高执法者的身份下令射杀了这场叛乱的元凶(罗姆)。进而烧尽这个国家的腐败根源。国家的存在取决于秩序与安全。不能受到威胁却不处罚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胆敢与国家为敌的人都将自取灭亡!”可见“罗姆暴动”被纳粹说成“命运之日”了。因为当时情况混乱很多人连身份都没搞清楚就被拘捕杀害了,加上事后戈林下令销毁警察和党卫军那两天内的行动记录,所以被害者总数一直未能确定,只能肯定至少有200人被杀(一说500人)。宣传部罗织了冲锋队上层企图叛乱的证据。比如有人作证称罗姆对纳粹党上台后忙着兑现牛排与汽车的竞选诺言(参第3篇)却没有按照事先计划那样将大企业收归国有十分不满。罗姆宣称希特勒投靠贵族资本家背叛了国家社会主义,因此“应该去长期渡假(指引退下台)”。甚至还有人举报发现了冲锋队为发动“二次革命”而准备的两千万法郎的活动经费。反正罗姆和其他主要证人都死了,欲得加罪何患无辞?在外国人看来,所谓“罗姆暴动”或者“二次革命”纯属纳粹政府借流氓无产者拉票上台后又卸磨杀驴的一场政治秀。对其新闻报导大都是负面的。例如下面那张刊登于1934年7月3日《每日邮报》的《冲锋队谢幕》漫画。图中的希特勒正在安抚观众(代表世界各国)继续就坐观赏演出,而幕后作为演员的冲锋队员们早就横尸遍野了。
国外报纸上的“二次革命”
《冲锋队谢幕》漫画
“长刀之夜”事件发时兴登堡总统还健在。对此他的表现和“国会纵火案”时完全一样,照例发表公开信感谢希特勒和纳粹党成功地将叛乱消灭于萌芽状态。Fish个人有些怀疑这位昏聩老人此时已经遭到软禁。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元帅以86岁高龄病逝于总统任上。其实Fish还怀疑这位唯一能够抑制纳粹党的老人(作为总统握有总理任免权和兵权)是被人谋害的 — 因为在时间上实在是太凑巧了。赖歇瑙在总统死后24小时口授拟定了让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的命令。经国防部长批准由陆军司令弗里奇公布生效。国防军办公室主任贝克将军称其为:“自己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在“长刀之夜”事件后,赖歇瑙代表国防部发表了支持镇压冲锋队的声明。对于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将军的被害,赖歇瑙表示这位前军人政治家秘密支持颠覆政府所以他的死是罪有应得。作为奔走斡旋和支持镇压的酬劳,1935年赖歇瑙先是晋升陆军少将,旋即又被升为炮兵中将。让我们借赖歇瑙的军装照观赏一下M19至M40型制服的设计变迁。下左图为赖歇瑙少将身着M19型制服;右为身穿M40军装的赖歇瑙元帅。M19型可以视为整个M系列军服的基础,可以清楚看到军帽上后来M34型放鹰徽的位置是另一个同心圆(没有橡叶装饰)。领章上则是两片金橡叶(将军级别)。口袋翻盖有三个尖端,好似倒置的王冠 – 其实那仍旧是一种变形的橡叶装饰。
瓦尔特·冯·赖歇瑙
M34型大檐帽
二战纳粹为骑士十字勋章
特别设计的橡叶/宝剑装饰
有人会问德国军服干吗那么强调橡树叶?或者说为什么不用松树、枫树而选择橡树呢?首先橡树是生命力的象征。虽然中国人以“不老松”来形容松树的长寿,其实真正的树木长寿冠军是橡树。在美国加州曾发现一棵树龄为1万3千年的活橡树。20世纪初橡树被美国选为国树。日尔曼先民则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橡树崇拜。北欧神话中的世界树原本是白蜡树,后来凯尔特人将其改为橡树。据说橡树因为长命高大容易遭到雷击,于是它被视为雷神托尔的化身。北欧巫师德鲁伊其实就是用“智慧”加“橡树” (灵机一动?)制造的名词组合。而德鲁伊因此习惯在橡树下举行宗教仪式。古罗马时代相当于希腊神话主神宙斯的是朱庇特,这两位也都是雷神。所以橡树又成了朱庇特的化身,在祭祀主神的活动中人们要戴橡树叶做成的花冠。象征生命的橡树一直被德军视为幸运符号。仔细观察的话就连德军肩章上的星标其实都是橡子的变形。Fish先写一下著名的德国正规军(Heer)M系列制服。如本篇上集所述,从M19开始到M44结束的该系列军服是包豪斯设计院为国防军专门设计的。特点是简洁舒适。M19和M40型已经由赖歇瑙示范过了。M34型是纳粹上台后的第一款改良军服,首先将大檐帽顶部重复的同心圆改成了鹰徽。衣裤主色调为田野灰色,衣领则是绿色的。M36型除了在衣袖外沿加上绿色袖套,最大的改变在口袋上。本来德国军服上的四个口袋都是假的装饰品,从M36型开始下面的两个大口袋才真的可以用来装东西了。
士官肩章(上)
老兵臂章(下)
军官领章图案
德国军服从M36开始定型,这里先晒几张臂章、领章和肩章的初始设计图。德国正规军和后来的党卫队制服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以肩章为例:(部分图在本段下方)普通士兵和士官的肩章就是一块布。尉级军官的肩章是几块布条排齐叠加对折,有点像拖把头。校级军官和将帅肩章由3股粗圆线缠绕组成,两者区别在颜色上:校级的肩章用银线;将军则是两根金线夹一根银线。后来为了方便区别元帅的三根肩章缠线都是金色的了。即使身份较低的士官衣饰设计也毫不马虎。最上面那张图包括老兵臂章设计。据说原始想法是参加过一战的元首本人提出来的。可以看到普通一等兵在右臂佩戴一个大写V字形臂章。连续服役6年以下者为双层V字;超过6年者则在单层V字上加一颗星。双层V字加星便是最高等级的军曹了(超龄服役)。是不是老兵一目了然。值得注意的是和国防军不同,冲锋队和党卫队的“老战士”制服上只有单层白色V字臂章(近看其实是3层V字,有的加星),代表此人在1933年1月30日之前就是资深纳粹党员了(1934年2月开始设立)。警察、消防队员和支援部队则使用黑色的双层V字。国防军领章的设计相对单调,Fish至今还没法记住所有的军阶等级。最抢眼的当然是红底上镶金橡叶的将帅等级领章。1942年以前将军领章上有两片橡叶;元帅则是三片。后来改为上将三片,元帅四片。最有个性的当属德军肩章的镶边(其实是在肩章下垫一块彩色布料)。镶边被用来区分兵种:银色党卫军,绿色步兵,红色炮兵,黄色通讯兵,橙色摩化兵,粉红色装甲兵,紫色参谋人员。请注意炮兵和装甲兵的肩章上还有代表所属师/团的数字编号。
军官肩章图案
肩章实物(3则)
区分敌我避免误伤是军服设计的原则底线。M40型是根据反馈意见而改良的。实战证明绿色的衣领和袖套很难和战场环境融合,容易暴露被敌人发现。于是包豪斯设计院吸取教训,M40型取消了袖套(阅兵礼服仍旧保留),衣领则改为黑色(军官)或者与军服底色相同。M42型则是从衣领入手改良设计贴近实战要求。至于前面提到过的衣袋翻盖取消尖端改为半圆然后撤底变成方形,则是为了方便大批量生产而作的调整。M42和M44型已经包括现在经典的迷彩伪装服设计,可以视为战后各类野战军服的鼻祖。纳粹军服的线条流畅,剪裁得体,毫无臃肿感觉。制作厂商功不可没。德国二战时期的主要军服承包商是至今仍名满天下的雨果·博斯(Hugo Boss)。这个男性服装品牌注册于1923年。创始人雨果·博斯1885年7月8日出生于德国南部古城梅青根(Metzingen)。祖上一直以开(男性)内衣店为生。因为家族传统加上天性好学,雨果·博斯还没成年手艺就超越了经验丰富的父母双亲。自立门户的博斯兼营设计裁剪。产品以男式西装为主,同时还有夹克(西装背心)与衬衫配套出售。中年继承家业时雨果·博斯自信凭自己的手艺和家族声誉,何愁不能大展鸿图?
Fish记得有部西班牙电影里某位裁缝骄傲地对人说:“一套好的订做西服那是可以穿一辈子的!”可惜博斯创业生不逢时:先是1923年德国通货膨胀,然后1929年华尔街交易崩盘引发世界经济危机(参第3篇)。挣扎坚持到1931年博斯公司已经面临倒闭。这时恰好纳粹冲锋队在寻找制服承包商。成批制作的军服和量身定做的西装并不是一码事。Fish相信雨果·博斯拿下纳粹订单前也是有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的。大概是以西装起家的缘故,M系列军服系上风纪扣就是传统的竖领军装,解开领口则露出衬衫领带,变为西装风格的制服。1933年纳粹上台执政,博斯水涨船高,1934年成为全德国主要的军服生产者。博斯从没有参加过纳粹党卫队的制服设计,只是成衣生产商。但随着战争爆发博斯的噩梦也开始了。即使在1943年后德国遭到盟军轰炸原料短缺、经济濒临瘫痪,纳粹党卫队对其制服的数量、材质与外观都不肯做丝毫让步。遭到空前压力的雨果·博斯被迫接受免费的波兰、法国劳工 — 也就是集中营里的犯人。虽然博斯坚持象征性地发放工资,仍有奴工不堪负荷病饿而死。1945年战争结束后虽然因为缴纳10万马克罚款没有遭到战争罪起诉,博斯在舆论压力下仍旧停止营业(1970年恢复营业)。三年后创始人雨果·博斯就黯然病逝了。1980年博斯以100万西德马克年收入再次跻身世界知名品牌。1995年博斯被意大利同行收购,从此告别了德国家族企业和本土市场,更加豪迈地进军全世界。在2004年美国电影《幸福终点站》里,因为东欧护照作废被困在纽约机场的男主角打黑工赚到第一笔钱后想到的头一件事就是去买一套雨果·博斯男式西服装点门面(然后才是找空姐约会!)。都说女子爱打扮那是为给男人看的。其实男性又何尝不注重外观仪表?
雨果·博斯网站上的
纳粹军装回顾展示
消除纳粹标志
前后对比图
2018年8月德国制定了一条新法律:任何纳粹标志不得在国内电子游戏中出现(否则罚款)。于是德国游戏厂商纷纷将已经做好的游戏设定“净化”去掉纳粹标志(见上图)。Fish学过三维建模,知道这属于建模后期的“贴图”步骤 — 也就是从图库里调出平面图案覆盖在虚拟的人或物表面。这种修改技术含量不高但很费时间,容易因为图片名称和档案路径出错而丢图。特别是原图作废后新图和原定虚拟环境并不一定匹配。不知大家看着图上修改后的纳粹份子是否觉得别扭?此事让不少游戏发烧友不解:二战背景游戏里出现纳粹标志本是历史真实感的一部分,这样修正如何是好?请问日本帝国的标志太阳旗现在都在使用,是否也得改掉?游戏里没了纳粹标志有些敌我不分,那么可以允许美国兵和英国人对打么?此风一开问题便蜂拥而来。首先是新生代媒体对纳粹标志的滥用错用,然后干脆是不用。Fish先举一个滥用纳粹军服标志的例子。2015年11月推出的美国电视剧《高堡奇人》正好在德国禁令发布前问世,里面使用了大量纳粹服装道具。篇幅所限Fish只把反派男主角第一次亮相时的剧照拿来晒一下:大家看到的双排扣皮革风衣、褐色军服黑色军帽都是党卫军的早期标准服饰。剧照中道具衣帽根本不匹配。两位党卫军高官都头戴国防军的大檐帽。更下一张图显示,真实的党卫军大檐帽从设立之初就使用骷髅标志取代了正规军的同心圆橡树叶。高层遭到镇压后冲锋队仍旧是一个庞大的纳粹组织。作为冲锋队服饰的继承者,党卫军独立后的制服改变是逐步完成的。直到1936年很多党卫军依旧保留着褐色制服黑裤帽的老传统,只是冲锋队桶帽被黑色大檐帽所取代。
《高堡奇人》剧照
真实的党卫队制服
(右侧图为旅队长
时期的海德里希)
好在《高堡奇人》本身是一部架空历史的幻想连续剧:描写纳粹德国与日本帝国合力打赢了二战。美国被占领后东海岸归第三帝国统治,西海岸则是日本的地盘。以落基山脉为界,山地四周地区则是所谓“中立区”。剧情描写偶然卷入地下反抗组织的东海岸卡车司机、有亲人被日本人屠杀的西海岸一男一女不约而同奔赴中立区寻找“高堡奇人”企图推翻帝国统治的故事。“高堡奇人”是地下反抗力量的领袖。他穿越时空从平行世界带来了大量纳粹德国和日本战败的历史纪录片,用来鼓舞士气改变历史。连世界历史都被架空修改成这样,服装道具出点问题又算个啥?2021年有一次Fish偶然进入了一个专门介绍纳粹制服的网站。里面使用的图片大而清晰,有很多不带水印的珍贵彩照。正在暗自庆幸时Fish突然发现党卫队员的照片全都有些不对头。仔细再看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最主要的骷髅标志竟然被人全部用“马赛克”遮盖掉了!(见本段下图)Fish个人欣赏党卫军的制服设计正是因为它既在领章上保留了代表生命的橡树叶,又将象征死亡的骷髅放在鹰徽之下,一身同时兼具生死两面。应该是代表将死亡送给敌人,将生命留给自己的愿望吧。不知道那家网站是怎么回事?这样搞连叶公好龙都谈不上,整个是在糟踏图片资料。是可忍孰不可忍,下面Fish就详细介绍一下党卫队标志“微笑骷髅”的来历。
被“马赛克”掉的骷髅标志
党卫队的标准标记
万字鹰徽与“微笑骷髅”
Fish在本篇上集写过党卫队的骷髅标志不是从欧洲海盗旗上的骷髅移植过来的。那么它的起源又在哪里呢?很多人都知道近代德意志帝国起源于东普鲁士王国。腓特烈大帝统一全国的过程就是德军浴血奋战的历史。这位28岁登基、喜爱艺术与哲学的普鲁士国王靠征收重税和非人性训练打造了一支16万人、欧洲排名第五的劲旅。其中有一支“旦泽”禁卫骠骑兵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仍旧担负着护卫王室的荣誉。该部队的标志名为“旦泽骷髅”。让我们看下面这位德军元帅一战期间头戴禁卫骑兵皮筒帽的留影。因为它是深埋在毛皮里的,所以“旦泽骷髅”属于经过变形处理的特殊标志。首先头骨比较扁圆、眼眶和鼻孔部分的比例要比实物来得夸大。为了防止毛皮遮挡住比较细小的牙齿部分,在骷髅下面、牙齿后面排列两到三根大腿骨作为陪衬。党卫队最初是直接采用“旦泽骷髅”和短翅鹰徽来装饰大檐帽的。这是为了显示党卫军的特殊地位,将自己和皇室禁卫军等同起来。其实除了党卫队 “旦泽骷髅”同时还被正规军坦克部队使用了。因为装甲兵作为骑兵的直系后代觉得他们有权继承这一传统标志。党卫队和装甲兵都是希特勒的宠儿,最后两不得罪的折中解决办法是党卫队将单个骷髅放在帽子上。而装甲兵则将骷髅保留在领章上,一左一右成对使用。作为两个不同军种分享使用的历史证明,更下面一张图上分别是党卫队员使用的“旦泽骷髅”帽徽(图左,带有别针)和1938年纳粹颁发给参与干涉1936年西班牙内战的装甲兵纪念勋章。
禁卫骑兵的传统“旦泽骷髅”
二战前夕和初期的“旦泽骷髅”
原本严肃的“旦泽骷髅”什么时候又变身为“微笑骷髅”的呢?Fish敢在前面“长刀之夜”部分提及“微笑骷髅”是因为知道党卫队新制服诞生于1932年。党卫队领袖希姆莱相当重视制服外观:上集里提到过他1929年亲自找冲锋队标记设计者瓦尔特·海克设计了党卫队的双闪电SS标记。到了1932年,眼看冲锋队制服越来越漂亮,希姆莱决定摆脱褐色上衣黑裤帽的老传统,另起炉灶为党卫队设计全新制服。为此他不惜血本专门成立了设计小组,还聘请了一位首席设计师。卡尔·迪比齐(Karl Diebitsch)1899年1月3日出生于德国中部名城汉诺威(Hanover)。1915年迪比齐加入帝国海军并获得过二级铁十字勋章。一战结束时迪比齐已经是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了。此人1920年5月1日加入纳粹党的前身“德国工人党”(证号1436)。算是混入工人队伍的艺术家。战后短期经商失败后迪比齐返校学习设计专业。1919年10月迪比齐从慕尼黑艺术学院毕业后参与了纳粹党宣传需要的一系列平面设计,获得希姆莱的青睐。1932年,希姆莱要求“党内艺术家”迪比奇担纲为党卫队设计新军服。当时迪比奇33岁,正值设计创造的巅峰期。在上集提到的瓦尔特·海克等平面设计师帮助下,迪比奇成功将图上设计实体化成为经典的M32型党卫队制服。和正规军制服不同,M32型除了一些小细节外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没有改动 — 可以说它诞生时就已经趋于完美了。
Fish修复的M32型党卫队制服
“微笑骷髅”大檐帽
不对称领章设计
上面展示的就是迪比齐小组的设计成果 — M32型党卫队制服。Fish为其修复了被“马赛克”掉的“微笑骷髅”。因为设计任务要求当年尽快完成,迪比齐小组不可避免地使用了不少当时现成的东西,但仍不乏创新亮点。Fish个人认为迪比齐最大的优点是博采众长不骄不嫉。他保留M19型军服基本款式,使用醒目的黑色为主调。配备银灰色的各种装饰,加上以红色为主的纳粹万字臂章,为“优雅的魔鬼”们披上了一层新外皮。和“旦泽骷髅”比较,新的“微笑骷髅”更为写实。不知有没有细心人注意到“旦泽骷髅”虽有两排牙齿却没有下颚部分?新的骷髅标志之所以微笑正是因为残缺的下巴被修复了。M32型制服的亮点之一是其下级官兵领章的不对称设计。虽然在此之前德国警察部队和冲锋队都使用过不对称领章,但真正让它被广泛接受还是迪比齐改良设计之后。毕竟党卫队的双闪电标志要比代表所属分队的数字好看多了!迪比齐的审美功力还表现在他特意保留褐色衬衫上。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啊?要知道最早使用黑色的并非纳粹党卫队,而是1921年帮墨索里尼夺取意大利政权的“黑衫军”。请注意下面那张美国二战电影里的意大利军服。图右侧扮演墨索里尼的特型演员为了表示“黑衫军”身份,衬衣领带全都是黑色的,甚至还戴黑手套。这种乌鸦般的全黑制服被德国正规军嘲笑之为“沥青部队”。不难想象如果党卫队也如此打扮,加上全黑制服会是多么单调难看。迪比齐特意保留了冲锋队传统的褐色衬衫,成为M32型的画龙点睛之笔。总之还是那句老话:细节决定一切。
二战电影里的意大利军服
迪比齐和他设计的剑柄装饰
1936年希姆莱身穿M32型
制服参观达豪集中营
请注意他身上的佩剑
除了设计军服,迪比齐还包揽了纳粹军服连带饰物的设计,包括佩剑、腰带、戒指、徽章、勋章。没有军服设计任务时他还搞过纳粹文件夹和军用陶器的图案设计。后来迪比齐还设计过很多第三帝国的邮票。其中完全由迪比齐独立设计的佩剑手柄装饰在1938年获得纳粹艺术最高奖。标志着迪比齐的职业生涯到达顶峰。二战结束时迪比奇在党卫队内部升到了“区队长”位置,但因为他是文职人员也没有参与对“劣等民族”的屠杀活动得以被免于起诉。活到1980年代以86岁寿终正寝。话说1934年10月冲锋队上层遭到镇压后,在国防军默许下党卫军开始正规化。巴伐利亚州建立了党卫军士官学校。隔年又在不伦瑞克建立专门军校。按照事先约定,初建时的党卫军有三个团规模。除了军服外其它所有装备与国防军一致。使用国防军军人证和军饷账本。有的文献资料里称党卫军一开始有四个团,那是将同时建立的行政组织“骷髅总队”(简称SSTV)算在里面了。“骷髅总队”的人员数量正好也有一个团的规模。不过“骷髅总队”不是由现役军人组成的作战部队,它主要负责党卫队(包括党卫军)内部的人事调动和行政管理,后来又成为集中营看守的指挥者。Fish个人视为整个党卫队的上层结构。党卫军的团正式名称仍旧是“旗队”,团长就是“旗队长”。第一团按照党卫队的旧称全名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缩写也同样为LAH。本书中Fish个人将其简写为警卫团。第二团即本文番外篇还将提到的“元首团”。这个团由德国和奥地利纳粹党员混编组成,Fish认为以元首命名是为了纪念希特勒的奥地利祖籍。
党卫军准备接受检阅
摄于1938年2月
党卫军接受检阅
第三个团“兰格马克”(Langemarck)的名称比较特殊。Fish为此专门做了调查。所谓“兰格马克”本来是比利时西南部叶普斯(Ypres)地区一个小村庄的名字。1917年8月至11月第一次大战期间德军在此处首次使用化学毒气攻击敌人。即使如此德军仍旧有4万4千人阵亡(包括6313名学生兵),可谓损失惨重。1932年德国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巨型军人公墓。不仅埋葬德军士兵,还包括了法、英、美军甚至加拿大兵。在纳粹文化里面“兰格马克”代表无私奉献与自我牺牲精神。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全面入侵波兰 时党卫军第一团扮演了急先锋角色,希特勒狂喜地盯着标有其缩写LAH的旗标在军事地图上节节推进。因为伤亡和正规军对比较轻,希姆莱得意地宣称:“可以将较困难的任务交给党卫军。”介于党卫军在入侵波兰期间的优秀表现,希特勒决定将其迅速由3个团扩充至3个师(加强师,共约10万人)。于是党卫军开始脱离从属地位,渐渐和国防军平起平坐。这里又出现一个党卫军师与团名称不再对应的问题。最早成为“希特勒警卫旗队师”的当然是原来那个警卫团LAH。元首团升级后没有保留原名被称为“预备师”,后来这第二个师改名为“帝国师”。“兰格马克”团则变为后来的党卫军第三“骷髅师”。战争爆发后党卫军急速发展,很快又有了第四“警察师”和第五“维京师” ……
欧洲各地加入党卫军
的志愿者人数
(估计值,点击放大)
至1945年二战结束,党卫军已经扩充至39个师。按一个师约一万人计算应该有近40万兵力。但由于二战后期德国兵源严重匮乏,估计能达到其半数就不错了。一些资料称党卫军一度达到90万,估计那是把党卫队文职人员都计算进去了。其实早在将党卫军正规化的初期,兵源不足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党卫队高层。为了避免和国防军争夺兵源产生摩擦,希姆莱不得不放弃纯日尔曼理想开始允许外国人加入党卫军。1940年党卫军征兵时,竟然有5名美国志愿者远渡重洋前来报名,倒把希姆莱吓了一跳。1940年5月,比利时人当中讲德语的弗兰德人(Flemish)首先被党卫军接受。讲法语的瓦隆人(Walloons)在努力争取了一段时间后也被允许加入。1941年第一批荷兰志愿者出现。1942年3月1日,完全由外籍志愿兵组成的“欧根亲王山地师”建立。兵力中坚为巴尔干半岛上说德语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居民。其副师长亚瑟·菲利浦(Artur Phleps)就是罗马尼亚人。1943年2月20日由南斯拉夫的穆斯林志愿者组建了“汉特塞尔山地师”。其中“汉特塞尔”写作Handschar,是回教弯刀的意思。就连纳粹德国的头号死敌大英帝国也有50名志愿者加入。战后仅存7人被逮捕引渡回国受审。第二次大战结束时党卫军内部只有一半是德国本土“纯血统的”亚利安人,剩下的一半当中25%是外籍德国侨民;另外25%则纯粹是外国人了。苏联方面戏称之为“反共十字军”。
外国志愿者军服
菲兹帽以及戴此帽的
Croatia集中营看守
地上堆满没收的囚犯私人物品
党卫军外国志愿者的制服是在M32型基础上改动最多的种类。首先是颜色:还请记住在党卫队文职人员也穿黑色的军服招摇过市 — 其代表人物是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真正要上战场的党卫军战斗人员反而不敢穿那么扎眼的黑色服装。于是M32型在黑色之外生产最多的就是“田野灰”色战斗服。一些党卫军还喜欢穿灰色军服戴黑色大檐帽或者反其道行之(见下一段插图)。其次在外国志愿者的衣袖上加有一个代表国籍或者宗教信仰的盾形装饰。二战后期党卫军制服出现过少量变种。其中最奇特的当属穆斯林志愿兵戴的“菲兹帽”(Fez)了。它明显是参照土耳其红色菲兹帽修改而来。因为纳粹穆斯林部队一般不上战场而是去集中营当看守,不要说国内军服爱好者,就连很多欧洲人都不晓得党卫军曾戴过这种帽子呢(搞不好误会它是睡帽?)。请注意较上一张图中央的那位戴菲兹帽的穆斯林志愿者。他衣袖上的红白相间盾饰说明了其宗教信仰。在此Fish特别提一下他挂在胸口的那个小银牌。这并不是什么穆斯林装饰物,而是德军宪兵的身份标志。比起挂银牌的德国宪兵,只套袖章代表身份的英、美以及日本宪兵就显得寒酸啦。另外党卫军还有战斗帽之类的特别服饰,Fish将在番外篇里写明。至于党卫队下属的消防、特务与警察制服,其中的花样繁多足以出一本专著了。下面仅举两例。下图左侧为在4.1番外篇中集插图里出现过的帝国保安总局的简写SD菱形袖标。右侧则是4.1番外篇上集里的警察部队制服在1944年二战末期出现的双重万字领章。虽然只是很小的变化改动,仍旧体现了制服设计者们不断努力的良苦用心。
罕见的SD菱形袖标与
双重万字符领章
纳粹德国海军制服
与党卫军制服对照
二战末期投入巷战
的纳粹海军人员
最后还需要补充说明一下:党卫军制服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过如何避免与正规军制服发生混淆。首先让我们看看和党卫军一样主要使用黑色的德国海军制服。上面中间那张图上都是二战时期鼎鼎大名的人物:最左边戴白色大檐帽的是海军元帅雷德尔。中间戴黑色军帽的是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最右面则是一位穿黑色制服手夹“田野灰”色大檐帽的党卫军“突击大队长”。这位仁兄国内可能不太熟悉。此人名叫马科斯·温瑟尔(Max Wünsche),1914年4月20日生于德国科特里特兹(Kittlitz),20岁刚成年就报名参军,1936年加入党卫军。随德军入侵波兰、法国、荷兰、苏联。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再返回西线参加卡昂保卫战……到1944年8月20日晚间受伤被俘为止,温瑟尔几乎参加了东西两线德军所有的重要战役,是纳粹德国著名的战斗英雄。此外在奔赴东线战场以前温瑟尔曾长期随侍在希特勒身边。1940年希特勒女友埃娃·布劳恩拍摄的纳粹集体照里他的出镜率算是很高的。相互对照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德国海军与党卫军的制服区别很大。撇去那些显眼的金色袖杠和白色军帽,Fish还要告诉各位读者一个诀窍 — 纳粹海军制服保留了传统的双排扣。这是区分海军与党卫队制服的最佳捷径。接着那张二战末期在柏林参加巷战的海军士兵素描就是最好的佐证。
摄于1940年
德国装甲兵制服(二则)
装甲兵战斗夹克
前面说过作为骑兵直系后裔,德国装甲兵与党卫队分享了使用“旦泽骷髅”和“微笑骷髅”的权力和荣誉。先并列晒两张德国装甲兵的制服。首先左右领章上对称的骷髅标记十分清楚。一开始装甲兵制服和普通党卫队制服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虽然看起来也是黑的,实际上装甲兵制服底色是称为“鼠灰”的深灰色。上中图左侧是德国1936年重整军备到1939年入侵波兰时的装甲兵制服。那个有点像蘑菇的帽子并不好看,其实它是用布料包着的橡胶头盔。右侧是1940年入侵法国到1945年二战结束时的坦克兵制服。用简单的船形帽取代了工艺复杂的头盔。接着一张图展示的是二战初期的装甲兵战斗夹克。翻开的大衣领内侧有一片防火材料制成的衬里。虽然同样因为工艺复杂在入侵苏联前后战斗夹克被普通军服取代,老资格的坦克兵仍旧喜欢穿它。1939年党卫军由三个团扩充为三个师之际希姆莱胃口还不大,只想给每个师配属一个炮兵营。希特勒则更加大手笔,很快就将党卫军的前五个师由步兵师改建为装甲师。这又引发了新问题:党卫军装甲化后其制服是否需要修改?党卫军船形帽上有一个骷髅,装甲兵则是两个对称的领章上有骷髅,如果党卫军装甲兵衣帽上同时出现三个骷髅 — 光想想都觉得够吓人的。最后决定仍保留原有的党卫队领章和帽子上单独一个“微笑骷髅”。于是识别党卫军装甲兵身份只需要看船形帽上有没有骷髅就行了。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0分,纳粹德国全面入侵波兰 — 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日耳曼正规军与党卫军穿着漂亮制服开始展示武力,德意志第三帝国随之迎来了她的“命运之日”……
正规军船形帽
党卫军船形帽
使用不对称领章的
党卫军装甲兵制服
(第五篇完,敬请关注番外篇 暗夜之星 回总目录)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