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di 23 janvier 2024

《纳粹密辛》之5 命运之日(上集)

 

 


标签:  Fish原创                        分类:  史海钩沉 爱好收藏 

 

 

 

 

公元2000年前后德国政府曾考虑将每年119日列为公众假日 理由是该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天,日尔曼民间戏称之为“命运之日”。此举遭到反纳粹组织的坚决反对 因为纳粹德国公开迫害犹太人的历史事件“水晶之夜”正好就发生于同一天。最后这个新假日被改为103日,也就是1990年东、西德两国政府正式合并的那一天。前面提及Fish对纳粹历史感兴趣开始于搜集绘画资料时对二战德国军服设计的喜爱,进而又购买阅读关于二战德国武器发展故事的各类杂志。然后一发不可收拾,Fish又对德国试图征服欧洲的政治战略展开系统研究……本书写到这里,Fish突发奇想,尝试将“命运之日”这个很难定义的主题和二战德国军服(包括军衔与勋章装饰)结合起来编辑成文。听起来有点牵强走题?仔细想来上至国家民族下到贫民百姓,谁没有属于自己的命运?记得我曾读过一篇有趣的微型小说。内容写的是默默无闻的男主角在报纸上认出与自己分别三十五年的邻居男孩竟登上了头版头条:那家伙卷入黑社会纷争被当街枪杀了。有趣的是男主角对此并不吃惊:他回忆起那位邻家男孩最早只崇拜自己的父亲,被人欺负时总是说:“我告诉爸爸去!”就在男主角从郊区搬家进城的那一天,他有幸见证了邻居男孩的命运转折。

 

那天下午两个男孩子结伴到高尔夫球场拾球赚零钱(两美分一个)时,偶然目睹和他们住在一条街上的黑社会分子罗斯先生殴打同伙并将后者推进了球场水塘。因为以前被罗斯先生呵斥过,邻居男孩决定跑到警局报案。结果警察推说男孩们扯谎拒不受理,还把邻居男孩的父亲和黑社会分子一起找来对质。结果那位电车售票员父亲吓得浑身冒汗低头无语;而黑道老大则笑着摸邻居男孩的肩头表示和解私了。男主角以为罗斯先生给了朋友一美元纸币当“封口费”,谁知道那竟是一张五美元钞票!邻居男孩对父亲的崇拜彻底幻灭了。他死死攥住手中“巨款”,临别时尖声叫喊:“以后我爸敢欺负我,我就告诉罗斯先生去!”男主角想告诉我们:三十五年是很长一段时间,但当邻家男孩接过那五美元并开始认贼作父的时候,他最终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好了。同样道理,Fish认为在二战之前到结束的那段日子里,无数德国人被纳粹党的宣传所迷惑,报名入伍穿上一身英挺漂亮军服的那一天也就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的所谓“命运之日”了。这次引发话题的是2020年前后Fish在网上偶然看到的一组所谓“纳粹(德军)女英雄”照片。几张图里的人物都是同一位年轻白种女性。网络文章里指名道姓地描述了一位纳粹女兵成长为战斗英雄直至战后被苏军俘获并欺凌致死的故事。有好事者还考证出女孩身穿的是1938年阅兵式上的德军礼服,装饰豪华,连领章都比正常尺寸要大一号……

 


“纳粹女英雄”网络照片

 

不幸的是和苏联军队不同,从没听说过纳粹德军在前线征召使用过女兵。纳粹空军是有位女试飞员汉娜·瑞奇(Hanna Reitsch),但从未执行过战斗任务。二战期间穿军服的德国女性大部分是文职通讯员或救护兵,配不配枪都成问题。女救护兵本来上前线的机率最大,但德军第一线救护兵几乎清一色都是男的,要找女护士(一般不是军人而隶属于德国红十字会)得到后方医院去。当然前线偶尔也会出现日尔曼女性的身影。一种是负责传递紧急命令或架设电话线的女通讯兵。在前线德军对女性很体贴照顾,除非特殊情况是不会让女兵暴露在敌方火力之下的。另一种则是所谓在官方记录里不存在的女宣传员。她们隶属于党卫队C机构,穿西装打领带,成天躲在宣传车里。当德军占领一处村庄就用女性特有的声音广播劝诱犹太人或斯拉夫村民到某地点集合,方便纳粹党卫军或地方合作者进行种族屠杀。Fish曾在俄罗斯的影视作品(剪辑片断)里看到过这种角色 当然是由俄国女演员扮演的。言归正传,所谓“女英雄”照片其实破绽很多。那些彩照就不说了,单以上面那张Fish认为最成功的黑白肖像照为例。首先问题出在“女英雄”佩戴的勋章上面。大概是女性爱美的天性使然,她在领口下摆的不是德军“骑士铁十字”勋章(详见番外篇),而是更漂亮的“一级战功十字”勋章。我承认这种勋章设计得比铁十字勋章好看,特别是带有交叉双剑的“一级战功十字”远比没有剑饰的“二级战功十字”漂亮神气。

 


一级战功十字勋章

 


战斗伤残勋章

 

可惜这种勋章虽美,也确是授予对纳粹侵略战争有杰出贡献的人士,但它一般颁发给平民(二级)或警察(一级)而非现役战斗人员。获奖者包括大众汽车首席设计师费迪南·宝时捷(二级,事迹参本书3.1番外篇)和警察少将恩斯特·卡尔滕布伦纳(一级,参4.1番外篇中集插图)。现在再看“女英雄”军服左侧下方的“战斗伤残”勋章(又译重伤勋章),该勋章从1918年一战期间就在德军中设立,图案设计是外围一圈棕榈(最下面是象征绷带的蝴蝶结),中央两把交叉的宝剑/刺刀上加一个德军头盔。从“女英雄”相当年轻可以判断她佩戴的是1939年以后头盔上印有纳粹万字符号的二战款式(如上图)。该勋章按质地分为三等:黑色(铜质)授予经历敌军攻击或两次空袭时因坚守岗位而负重伤者(包括暂时失明和冻伤)。银质授予累计负伤3次以上,为此残缺一眼、一手或一腿者。金质授予累计负伤5次以上(包括死后追授),导致全盲、失去双手、双脚或一手一脚者(包括重伤致死或出现智障)。按规定该勋章应佩戴于左胸略低处。可惜因为年轻女性胸部挺拔,照片显示那勋章都快被挤到腋下去了。虽是黑白照仍可以确定“女英雄”佩戴的不是黑色勋章,它的质地非金即银。问题是这位姑娘既没有缺胳膊少腿更不是独眼龙,根本没有佩戴该等级勋章的资格。窃以为“女英雄”之所以选择战斗伤残勋章,是因为希特勒本人就一直佩戴黑色的那种。不过元首他只是一战期间被毒气熏到暂时失明。除了传说中被打掉一颗睾丸,全身零部件仍算齐全。另外这还是一种比较容易搞到的二战勋章。从19433月开始,因为德军失去制空权,在空袭中表现英勇的负伤平民也可以获得勋章了。所以整个二战期间全德国共有500万人获得过不同等级的战斗伤残勋章。

 


仿制品军帽有三重装饰

 


真的军帽只有两重装饰

 

其实最上面那张照片当中最大的破绽出在“女英雄”夹在左腋下的大檐军帽上。首先数一下,这顶大檐帽从上到下共有三个饰物:鹰徽、骷髅标记和同心圆橡叶饰。问题是万字鹰徽代表着第三帝国(本书下一篇的主题),而象征党卫队的骷髅与代表国防军的同心圆橡叶根本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顶军帽上。此外党卫队的象征“微笑骷髅”与传统的海盗骷髅有着极大的区别(详见下)。就让元首本人和他背后的那位党卫队军官当模特展示一下:真的纳粹军官大檐帽只有两个饰物:代表国家的鹰徽与代表兵种的骷髅(党卫队)或者同心圆橡叶(国防军)。还请注意希特勒帽上的鹰徽翅膀比党卫队的要短一些。据说这种短翅鹰徽是希特勒自己设计的,所以一直保留在他的服装上;而纳粹德军则在1936年换用了专门设计的新鹰徽(详见下文)。同样因为元首身份特殊,他的同心圆橡叶与元帅级别一样是金色的,其他军官则使用银色橡叶(二战后期将军也可以用金色的了)。另外帽子外沿的镶边颜色也被用来区分兵种。希特勒用金边,而党卫队成员则是银灰色。请注意仿制品军帽的镶边是黄色的。大概是一战期间当过传令兵的缘故,希特勒将最接近金色的黄色镶边授予通讯兵部队。所以说“女英雄”照片在勋章、帽饰和兵种镶边色等处漏洞百出,加上图中人物不合军人身份的马尾发型,只能是年轻一辈纳粹军服爱好者搞着玩的游戏之作。就这样还被别有用心者拿来编了个“纳粹女英雄”传说,恐怕会让那些真英雄死不瞑目啊。

 


欧洲传统海盗标志:

置于交叉腿骨上的骷髅

 


“自由军团”士兵

1919年摄于柏林

 

接下来Fish尽量系统地写一下二战期间的德军制服 尤其是国人经常搞不懂偏还要装懂的党卫军制服。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投降后,除了割地赔款外战胜国还强加了一条匪夷所思的条款:要求德方改变其军服设计,而且只要和一战期间的德意志帝国军服外观不同,甭管怎么改都行!(看来真有点被打怕了!)改军服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在新设计问世之前,面对在首都柏林和各地爆发的共产党起义,以志愿者名义组织起来的“自由军团”(其实是雇佣兵)仍旧身穿一战期间的军服进行镇压。请注意图中那辆装甲车上的简化海盗标志。它应该就是前面“女英雄”帽上的骷髅标志来源了。其实临时成立的“自由兵团”根本没有统一标志,车上的图案来自其所属的“狼人团”旗帜 —  在黑色底的海盗旗下方两角各加印一个红色大写字母W(狼人的起始字母)。也就是说这个骷髅图案源自传统的海盗旗帜,和Fish后面写到的党卫队“微笑骷髅”根本没有任何瓜葛。19203月,随着前一年建立的“魏玛共和国”政权趋向稳定,新政府过河拆桥,命令“自由军团”就地解散。其实这也是没办法:根据《凡尔赛条约》,全德国最多只能保持10万人的军队。而因为各地镇压共产党情况失控,当时仅“自由军团”的总数就达到了25万人!313日,本该在柏林解散的“自由军团”下属艾尔哈特海军(陆战)旅在首都卫戍司令吕特维兹将军的默许下公开叛乱,一度控制了首都。懦弱的共和国政府被迫临时迁往斯图加特。当时叛军拥立的领袖为右翼记者、前政府公务员沃尔冈·卡普。史称“卡普政变”。

 


1924年希特勒出狱时

与鲁登道夫元帅合影

 


1933年纳粹上台时

兴登堡总统的海报

 

国防军(怕打不过?)拒绝向“自由军团”开火,不过共和国政府同样不甘心坐以待毙。政客们厚着脸皮去找“自由军团”的死敌德国共产党求援。虽然起义失败没有了武装力量,德共仍旧得到工人阶级的支持。于是“魏玛共和国”成功鼓动柏林地区工人举行了大罢工。大概因为当时普遍存在的厌战情绪,以武力为后盾的“自由军团”卡普政权竟然只存在六天就倒台了!卡普和吕特维兹双双逃亡瑞典。“自由军团”被强制解散后,它的那些老兵大部分就此失业。纳粹崛起上台期间他们无所事事,经常聚会坐在啤酒馆里发牢骚:“我们和共产党打仗那会儿希特勒人在哪儿呢?”国防军一枪没放军饷照发,每人还领到了M19型新制服。其实这款军服仍保留了普鲁士军装传统的四个翻盖衣袋和8颗纽扣,只把豪华装饰简化了。我们可以看到国防军司令埃里希·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总统仍旧戴着一战式样的普鲁士尖顶头盔。顺便说一下,这种旧式头盔材质是皮革,没有钢盔的防弹能力。加上一战老兵仍以佩戴旧勋章为荣,M19根本就是换汤不换药敷衍了事。1921年希特勒成为纳粹党领袖,在1923年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短期入狱(9个月)后,希特勒痛定思痛,决定彻底重建纳粹党。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著名的纳粹标志卐字符号(以下按读音简称万字)是如何产生的。使用这个符号来设计纳粹党旗 — 1933年纳粹上台后成为德意志国旗肯定要得到希特勒的批准,但它并不是希特勒本人设计的。其实早在古罗马时期,代表太阳的万字符号就出现在步兵盾牌上了。

 


纳粹党旗(19331945年国旗)

 


“图勒社团”标志

 

话说希特勒1921年成为党魁后就开始筹划使用新的党徽。当时德国工人党标志和苏联共产党的很像,大家只要想一下把交叉的镰刀和铁锤改成宝剑和铁锤就行了。这可能和天主教“铸剑为犁”的古老和平愿望有关,当然不对希特勒等纳粹领袖的胃口。关于纳粹万字符号的出处有几种说法。第一种称它原是一个神秘组织“新圣殿骑士团”的标志,而该组织是纳粹党建立时的主要后盾之一。传说这个组织的成员很早就预言希特勒“将会成为震撼世界的人物”。大概是翻译方面出了问题,在英文资料里面这个神秘组织是存在的,但其名称根本就和圣殿、骑士不沾边。下面Fish直接音译为“图勒社团”(Thule Society,旧译修黎社)。所谓“图勒”是希腊神话里一座小岛的名字,类似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世外桃园。“图勒社团”的成员大多是神秘主义历史爱好者,他们相信类似雅利安人的古代优秀民族曾经统治世界并不断在考古记录里寻找有关证据。这个组织的历史众说纷纭,有人说可以追溯到一两百多年以前;有人说它是1920年代才成立的,成员大多是富有绅士。纳粹上台执政后一直公开活动的“图勒社团”被吸收为纳粹工会“劳工阵线”的下属组织之一。至今仍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希特勒本人曾是“图勒社团”成员。我们可以看到“图勒社团”的万字标志是圆的,可能是大写字母TS的混合变体。实际上这个圆形万字曾被德国北方集团军下属的“维京师”直接采用作为徽记(没有外面的圆圈)。1934年数百名希特勒青年团(HJ)成员在文艺表演中排列组成这个标志。这也没什么:反正那时节根本没有版权一说,觉得吉祥有趣直接拿来用就行了。如果有人去军事博物馆参观,看到个别纳粹坦克上画着倒写的汉字“福”还请不要大惊小怪。

 


早期的纳粹党聚会

摄于19211923

 

Fish个人比较支持第二种说法 因为它符合逻辑简单明了。方形万字太阳符号很早以前就有了,纳粹分子选用它只是觉得可以与党派名称扯上关系而已。纳粹党全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劳工党”(简称NAZI),其信仰就称作“国家社会主义”。而德文单词“国家”、“社会”都是以字母S打头的,把两个S交叉重叠摆放基本上就是万字符号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传统的佛教万字(起源于印度)是向左而纳粹万字正好反过来朝右。朝左的话就是两个Z而不是双S交叉叠加了。至于这个万字符号为什么是黑色?请大家回过头去再看那面纳粹党旗:红白黑本来是德意志的三大代表色。底色是红的,外圈是白的,那么万字符号也只能是黑的了。况且从视觉上来说这样设计万字符号最为清晰抢眼。试问如果是白底红圈加上黑万字,那和日本帝国皇军的“膏药旗”有多大区别?(笑)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注意到并不是所有纳粹万字都端正直立,很多万字符号是以45度角旋转斜着放置的,它和正万字是什么关系?其中又有何典故?老实说这方面的资料十分贫乏,而且大多是天马行空胡猜乱想:例如代表纳粹是邪恶化身之类的。我注意到和古罗马太阳符号一致,纳粹党早期的图片资料里几乎所有的万字符都是端正的,这应该就是其初始设计。根据照片资料,最迟在1923年纳粹党于纽伦堡组织游行时纳粹党旗就已经公开亮相了。

 


纳粹冲锋队的旗帜

(左为正面,右是反面)

 

最重要的证据是纳粹党最早的准军事组织冲锋队(缩写SA)使用的旗帜。其设计很明显地模仿古罗马军旗,从正面看所有万字都是端正并且朝右的,从反面看,因为旗帜本身是用双层布料分开刺绣的,所以旗上万字符仍旧朝右;但在单面压模铸造的旗杆部分就不行了,我们可以见到旗杆上那个较小的万字符从反面看是朝左的。是设计者有所疏漏还是为了区别正反有意为之?现在已经说不清了。这里存在一个视觉效果问题:人类的眼睛结构复杂且带有一定调节功能,但因为长期直立行走而存在盲区和误差。人平视时纳入视野的图像最清晰稳定,俯视和仰视时容易出现错觉。以万字符45度角倾斜为例,平视时会有轻微转动感,需要集中注意力才会发觉正反面朝向左右的不同。而仰视时会出现万字符上下移动的错觉。如果是俯视则是左右移动。大约在1933年前后,纳粹党内某些高人正是利用这一特点设计出了两种方案。在高处悬挂或者手臂袖章之类可以产生动感错觉的万字符大都呈45度倾斜。而平视范围内的万字符被设定为端正的稳定状态。随着纳粹党上台,德国人越来越偏爱倾斜的万字符。除了动感错觉效果外,它还代表着纳粹不断崛起壮大的上升趋势。发展到后来,不仅几乎所有新的纳粹旗帜都改用斜万字符了,连以纪律森严著称的德军部队都默许一些官兵保留斜戴军帽的怪癖 这也算是斜万字符设计的后遗症吧。

 



纳粹党集会(2则)

摄于1934

 

现在回到德军制服这个主题上来。随着朴素的M19制服按照战胜国的要求在1919年设计推出并获得“简洁舒适”的好评,专门负责为国防军设计军服的包豪斯设计院开始推出改良新版本。按年份来算,整个M军常服系列计有M34M36M40M42M44五大版本,几乎每隔两年更新一次。此外还有1938年阅兵礼服等变种。到M36德国军装已经定型。后续设计与它区别甚小,有时就是口袋翻盖由尖变圆再变平之类的微小变动(方便大量生产)。最后随着第三帝国灭亡以M44型(冬装)收场结束。请注意主要的全套军服新设计都推出于19333月纳粹党执政以后。上台伊始希特勒早已打算摆脱《凡尔赛条约》重整德国军备。武器生产周期远比制服设计来得长。把一战伤残老兵沿街乞讨的惨状抹掉,代之以“当兵光荣”的新风尚成了纳粹党执政后的首要任务。传闻希特勒说过:“军服一定要漂亮,那样年轻人才会踊跃报名参军。”这条元首口谕的真假已无法考证,但纳粹上台后军装确实开始在全德国流行。请看两张对比图。下面头一张是1933323日德意志国会审议通过《授权法案》时的场面。会场设在柏林克罗尔歌剧院。那时是“魏玛共和国”末期,除了总理希特勒和几位现役军人身穿军装,大部分议员都是西装革履的文明绅士。到下面那张1941年第三帝国议会召开的时候,举目四望尽是军装制服,西装连影子都看不到啦。真有点全民皆兵的感觉了。这倒不是说第三帝国的议员全都是行伍出身,而是当时的服装流行趋势罢了。这让Fish联想到196070年代中国大陆流行绿色军装,连不当兵的普通工人、村干部也要创造条件搞一身相同制式的蓝色“劳动服”来穿。

 


1933年审议通过《授权法案》

 


1941年帝国议会召开

 

简洁舒适、设计成功的国防军制服催生了两种另类军装:冲锋队制服和党卫队制服。按时间顺序先从冲锋队说起。话说1930年代前半部分,有一位名叫恩斯特·罗姆(Ernst Roehm)的“自由军团”老兵逐步在纳粹政权中青云直上,出人头地。罗姆是一位铁路警察的儿子。18871128日生于慕尼黑,排行老三。1897年到1906年的罗姆在校求学时成绩不俗,特别是语言方面尤为突出。除了德语他还会讲三门外语:法语、意大利语以及希腊语。早在1908年罗姆便投笔从戎,上军校短期培训后加入德意志禁卫第十步兵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姆作为下级军官几乎全程参与了德军在法国前线的战斗。19149月他头部中弹差点阵亡,从此脸上留下了吓人的伤疤。因为有外交能力,19184月德国投降前罗姆被派往罗马尼亚任武官,同年8月撤退回国。作为鲁登道夫“背后一刀”反共排犹理论的支持者(参第4篇下集),罗姆退伍后很快又加入“自由军团”参与镇压巴伐利亚的共产党起义。1920年在“自由军团”同事介绍下他加入德国工人党 即后来的纳粹党。1921年希特勒成为该党领袖时罗姆就向其提出以退伍军人为基础建立纳粹准军事组织“人民的军队”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冲锋队。该组织以退伍一战老兵为骨干,连带吸收了很多无业游民。除了在街头集会游行散发传单,冲锋队因为经常以街头斗殴形式迫害德国共产党和犹太人而臭名远扬。别的不说,希特勒出任“魏玛共和国”总理之前的三位前任当中,一位颁布过针对冲锋队的禁令;另两位虽然废除了禁令,但仍在公开场合批评过纳粹的“街头暴力”。

 


恩斯特·罗姆

 


希特勒和罗姆

 

罗姆和新建的冲锋队参与了1923119日的“啤酒馆暴动”(参第2篇)。当时号称有三千人的纳粹冲锋队竟被区区130名德国警察成功镇压驱散。事后罗姆被判处5个月监禁但很快被保释。1928年是罗姆的灾难年。他家失窃后报纸记者不仅嘲笑罗姆外强中干、无力自保甚至诽谤他是同性恋者。这年12月罗姆经老战友介绍远赴南美洲玻利维亚担任军事顾问。1931年罗姆受希特勒邀请回国,正式担任冲锋队参谋长一职。和大部分纳粹领袖一样,罗姆精力充沛口舌如簧。加上他打过仗出过国见多识广,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在他领导下到1933年纳粹党上台执政时冲锋队也趋于鼎盛。在全德国号称拥有300万名成员。从1920年代的草创时期罗姆就一心想让冲锋队和国防军合并进而取代后者。但在正规军看来所谓冲锋队不过是一帮流氓打手,让他们入伍参军有辱国防军的荣誉,所以计划数次搁浅。正因为幻想将冲锋队变成正规军,罗姆才积极鼓励冲锋队成员统一着装并推行军队纪律。虽然一身漂亮制服并不能代替正规军事训练,但罗姆还是把改良冲锋队的服饰作为重点任务来抓。Fish用下面两张图显示冲锋队早期的制服款式。第一张照片最左侧就是正在向冲锋队员演讲鼓舞士气的罗姆本人。第二张则是希特勒和冲锋队员代表的合影。

 


罗姆与冲锋队员


希特勒与冲锋队员

 

可以看到当时冲锋队的制服相对简朴没有过多的装饰。基本上就是M19式军装衬衣打上领带,再斜挎一个武装带 冲锋队员根本不配枪,能挂一把匕首就很神气了。帽子是桶状的类似现在的法国宪兵帽。请注意帽上使用的是传说由希特勒本人设计的短翅鹰徽。下面那个看起来像扣子的饰物其实是德军传统的同心圆 那时还没有加外围橡叶。有希特勒的那张照片里最左边的冲锋队员左胸戴着一枚纳粹党早期勋章,那时的纳粹勋章不管图案内容一律是铜黄色的。最右边一位的领子上有个数字18。那是其所属支队的编号。老实说这种制服设计倒很像他们的死对头德国警察。冲锋队的主要识别标志是制服颜色:德国人管他们叫“褐衫队”。所谓褐色其实就是棕色(咖啡色)。为了美观起见,冲锋队员的衣裤帽子是深褐色,而衬衣领带是浅褐色。很多影视作品里冲锋队制服呈现日军黄呢制服的卡叽色。那是因为拍电影时要用强力灯光照明,属于橙色系的浅褐色就会转变成黄色。这和户外强烈日照下产生的自然效果是一样的。值得注意的是冲锋队拥有和国防军完全不同的独立军衔等级领章 低级队员左右领章不对称,而高级队员则和国防军一样是左右对称的。下面Fish将会写到这一特性后来被党卫队制服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纳粹冲锋队标记




冲锋队员全家福

 

有个二战传说称纳粹逼迫某犹太设计师为其制造军服草图,事成之后再将其关进集中营杀掉灭口。这个虚构故事其实射了这样一个事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冲锋队和党卫队的标记其实是同一位高人设计的。瓦尔特·海克(Walter Heck)的名字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是在1929 那时罗姆正巧出国在玻利维亚担任军事顾问,当时这位年轻设计师推出的冲锋队标志在公开评选中获胜一举成名(不知道比赛奖金是多少?)。德文里冲锋队写作Sturm Abeilung SA是其缩写。该设计很明显是大写字母SA的组合变异。不知是否是怕抢了纳粹党旗的风头,该标志只被用来制作成小纸旗(上方第二张照片),知名度并不很高。这个SA标志直到1933年纳粹上台后被纳粹党万字符标志所取代。同样是在1929年,海因里希·希姆莱出任纳粹党卫队指挥官(旗队长)。他慕名专程去请瓦尔特·海克设计新的党卫队标志。因为德文里党卫队写作Schutz  Staffel,缩写正好是SS。如果是两个普通S重复,线条显得有些过于柔和。如果把S改成方形又和纳粹党徽万字符冲突。瓦尔特·海克灵机一动将两个并列的S变形成为双闪电图案。希姆莱不由当场拍手叫好。网上英文资料宣称事后希姆莱只付给海克相当于一英镑的设计费!当时英德货币汇率为111.5。也就是说海克帮希姆莱重新设计了党卫队的SS标记,却只得到大约11.5马克作为酬劳。和他的处女作冲锋队标志类似,尽管瓦尔特·海克几乎参与了所有纳粹制服军衔装饰和勋章的原始设计,到现在他的知名度却几乎为零。在维基百科网页上瓦尔特·海克名下的词条连一张肖像照片都没有 —  代之以他最著名的设计党卫队SS标志。用英文搜索出的瓦尔特·海克形象是个长着双下巴的中年人。Fish觉得网上另一位设计师卡尔·迪比齐年轻时的照片其实是瓦尔特·海克照片的误植。Fish暂且将其放在下面充数,还请有心的读者批评指正。

 


纳粹党卫队标志

 


疑似瓦尔特·海克的照片

 

话说成立于1925年的纳粹党卫队原名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缩写LAH),最初编制290人。它是随着希特勒政治地位不断提升而特别组建的警戒安保小队。随着后来不断扩展(参第4篇下集),达到和国防军相同规模的纳粹党卫队又分为两种:普通党卫队(Allegemeine SS)和武装党卫队(Waffen SS),而后者就是中国人在反法西斯影片里经常看到的所谓党卫军了。普通党卫队成员大部分是退伍军人、警察和文职人员(包括集中营看守);党卫军则是由现役军人组成。举例来说只在“自由军团”呆过的希姆莱属于普通党卫队员;第二号人物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原是海军武官同时还是空军后备役少校,他就是党卫军成员了。有趣的是不管现役军人与否,普通党卫队员和党卫军穿一样的军服,连领章肩章阶级都属于同一系统,颇有些文武不分。纳粹党卫军有个绰号叫“优雅的魔鬼”。因为刚成立头几年党卫军的录取条件之苛刻甚至超过了德国空军。LAH的征兵处只接受2022岁(德国以20岁为法定成年)、身心健康、高1.8米以上体形正常白种男性的申请。按希姆莱的话来说:“嘴里有一颗假牙都不行!”对雅利安血统审查时,对士兵的要求是所有祖先都是纯正雅利安人,追溯到1800年为止。升为军官时又要继续追溯到1750年。真不知道那些没有制定家谱习俗的普通德国人是怎样设法过关的?

 


冲锋队/党卫队初期制服


武装党卫队的成立和冲锋队有直接关系。在纳粹上台之前国防军反对冲锋队与其合并可谓理直气壮,第三帝国建立之后虽然国防军仍旧有很大独立性,但毕竟得听命于纳粹新政府,对合并的反对力度有所下降。希姆莱乘机劝希特勒采取折中方案 冲锋队继续作为准军事民兵组织存在;将党卫队里的现役军人分出来建立独立的党卫军,这样一来国防军就很难反对了和冲锋队那些乌合之众相比,党卫军个个拥有魔鬼身材的漂亮小伙都是当仪仗队的材料。加上计划中的党卫军一共只有三个团兵力,不会威胁到国防军的独立,于是最后国防军还是妥协了。现在再说党卫队军服的发展过程。一开始党卫队是冲锋队的下属组织,所以在公开场合旗队长希姆莱仍旧扮演着跟班角色。上面第一张照片拍的是1931年纳粹党的一次政治集会。罗姆身穿褐色制服站在人群前方,请注意在他右手后面站着的那位党卫队员,虽然制式相同,党卫队的特色是桶帽与军裤都是黑色的。仔细再一看,那位保镖似的党卫队员居然正是后来的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有趣的是同一张照片显示,站在最左侧的纳粹党二号人物戈林穿着一套完全不同的制服,还没戴帽子。张照片显示的是193312月冲锋队全盛时期的制服。可以发现除了桶帽和褐色,罗姆及其助手的穿着和党卫队根本相差无几。可以说后来那些漂亮党卫队军装就是在冲锋队制服基础上产生的。

  


冲锋队后期制服


记得国产老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剧情:单位厨师发胖后被怀疑偷吃偷懒,赌气来编辑部找新工作。男编辑李冬宝认为厨师说他“喝水都会胖”是假,缺乏毅力减肥是真,于是为其安排“魔鬼式减肥”训练计划并监督执行。女编辑葛玲开始为厨子减肥帮忙。当厨师累得趴在地上领导陈主编过来查问时,葛玲没好气地说:“李冬宝他啊把自己当成是党卫军少校霍夫曼了!”这句台词实际上存在语病。前面说过,和基本使用国际通用军衔的国防军相对,党卫队和党卫军使用一样的独立官衔等级。而其领章和肩章标记完全脱胎于冲锋队,区别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党卫军本身是没有国防军那些诸如少校之类等级的。唯一以“少校”来称呼霍夫曼只可能有一种情况:党卫队军官霍夫曼暂时被编入国防军参战“镀金”,取得了国防军认可的少校军衔。在霍夫曼回到党卫军序列继续作战时,同事在口头上仍以“少校”称呼他以示尊重。这个“党卫军少校”只是荣誉称号或者绰号,在党卫军内部并不存在。为此Fish将军衔总图和作为附录的对应表列在最后。这样读者看到下集时还可以另开一个窗口做为参考。

 

这里涉及到一些翻译问题:纳粹冲锋队是中文译法,日语汉字则写为“突击队”。偏巧中文里面党卫队也有“突击大队长”这个官衔。看来突击队就是从冲锋队开始设立的。而在港台地区党卫队一般被翻译为“亲卫队”。这后一种译法应该是来源于1940422日党卫军开始使用的别称:“武装亲卫队”。还请注意党卫军最低级别的士兵德语里称为射手(Schütze),而普通党卫队的最低级成员德语称为队员(Mann)。而突击兵(Sturmman)这个军衔最早是由“自由军团”创立的,冲锋队直接将其纳入自己的阶级体系,后来又一路传给了党卫队。有些党卫队职称国防军里并没有对应军衔。例如区队长相当于苏联的大校或英美军队的准将,国防军里却没有这个阶级。有些南斯拉夫反法西斯影片翻译时曾直接将“旗队长”、“旅队长”列入台词。国内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谁知道那是什么官儿?两人阶级谁大谁小?于是乎吸取了教训的中文翻译在汉化《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南斯拉夫影片时加入了“党卫军少校”“党卫军上尉”等原来不存在的军衔,毕竟电影业是娱乐第一,观众看不懂演得再好也白搭。问题是中国老百姓看懂后信以为真,还当“党卫军少校”是二战期间真实存在的军衔呢。

 

Fish在这里强调一下:党卫军和国防军是两支既对立又合作的纳粹武装。附录对应表里的双方官衔只能用“约等于”来估计,并不是绝对的。在本集最后Fish用党卫军成员布鲁诺·斯特肯巴茨(Bruno Streckenbach)的亲身经历来举个例子。到1933年为止布鲁诺都属于德国警察部队。1934年希姆莱接管全德警察部队指挥权后他也被吸收并入了党卫队。193910月布鲁诺随入侵波兰的德军行动,主要负责区分逮捕波兰犹太人。1940年成为波兰德占区政府的“犹太问题专家”。19411月回国升任“骷髅总队”(详见下集)人事部门主管。19425月底,党卫队二号人物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在布拉格遇刺并于64日伤重不治。在此后半年里希姆莱亲自兼任海德里希的“帝国保安总局长”一职。因为主管情报这个职位相当重要,包括布鲁诺在内的很多老党卫队成员都眼红地希望继承该职。谁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半年后希姆莱任命奥地利纳粹党人恩斯特·卡尔滕布伦纳担任新的保安总局长。布鲁诺一怒之下请求加入德军去东线入侵苏联。这时布鲁诺已经是党卫军地区总队长了,这个官衔约等于国防军的中将。但党卫队里是希姆莱一手遮天,1942年布鲁诺去东线报到时竟被贬为列兵身份!要说布鲁诺·斯特肯巴茨也算是条汉子,他因为努力学习步兵反坦克战术很快晋升为反坦克连长。到19454月战争结束时人家已经完全凭战功当上了“第二拉脱维亚师”的师长!(未完待续)

 


党卫队军衔图例(点击放大)

(自左第一竖行从上到下,然后换行继续。

左上角为最高官衔,右下角则为最低士兵)

 

附录  纳粹党卫队/国防军 等级对应表

党卫军职称翻译

原始德文

对应国防军军衔(约等于)

全国领袖(1位)

Reichführer

无对应

总指挥(4位)

OberstGruppenführer

元帅

副总指挥

OberGruppenführer

上将/大将

地区总队长

Gruppenführer

中将

旅队长

Brigadeführer

少将

区队长

Oberführer

无对应(大校/准将)

旗队长

Standartenführer

上校

上级突击大队长

Obersturmbannführer

中校

突击大队长

Sturmbannführer

少校

特级中队长

Hauptsturmführer

上尉

上级中队长

Obersturmführer

中尉

下级中队长

Untersturmführer

少尉

以上为军官,

下为军士/士兵

高级小队长

Sturmscharführer

连级士官/士官长

参谋小队长

Stabsscharführer

普通士官/参谋

上级小队长

Oberscharführer

上士

(突击队)小队长

Scharführer

中士

下级小队长

Unterscharführer

下士

(突击队)分队长

Rottenführer

无对应

突击队员/突击兵

Sturmman

无对应

高级队员

OberSchütze

上等兵

射手/队员

Schütze/Mann

列兵

 

 

 

(第五篇上集完,敬请关注下集  回总目录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