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di 29 octobre 2024

《纳粹密辛》之7 敦刻尔克之谜(下集)


 

 

 

标签:  Fish原创                        分类:  史海钩沉 爱好收藏 

 

 

 

 

本篇下集开始Fish先聊一个比较生僻的题目:纳粹德国装甲部队在二战期间使用的敌我识别标记“巴尔干十字”(德语Balkenkreuz)。很多人望文生义误以为这个标志就是从巴尔干半岛这个地理名词衍化而来的。纳粹德国席卷巴尔干半岛从194146日对南斯拉夫入侵开始到427日攻陷希腊首都雅典基本结束。(此后还有克里特岛战役)其实早在19399月入侵波兰时纳粹坦克和装甲车辆上已经有白色的十字标记了。而黑芯白边框的“巴尔干十字”出现得更早,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东线总参谋长埃里希·鲁登道夫首先提出应该在空军飞机上漆涂标志区分敌我。于是比较醒目的十字架形被选中。后来发展出较复杂的普鲁士十字与平直的“巴尔干十字”。一战时期德军飞机大多采用醒目的红色涂装,机翼则漆成白色。为了能搭配上述两种底色“巴尔干十字”才演化成后来白框夹黑芯的模样。19196月《凡尔赛和约》签字后“巴尔干十字”随德国空军一起消声匿迹了一段时间,直到193631日纳粹空军正式重建后才再度出现。此外193611月纳粹空军的前身“秃鹰军团” 以志愿者身份参加西班牙内战时使用西班牙叛军标志。那是一个由黑色圆盘加白色X组成的图案。Fish给“巴尔干十字”加了引号:因为它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中文翻译!谬误的起源是巴尔干半岛在英文里写为Balkan,而德语原文里面所谓“巴尔干十字”是由“balken”(粗线)和“kreuz”(十字架)两个单词组成的,正确翻译应该是“粗线条十字”。和“巴尔干十字”一样,关于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526日至64日)后世也存在很多误解。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现在估计没有人怀疑,面对被困敦刻尔克滩头的大量英法联军,德军部队的三天休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但在当时德国军队高层可不是这样想的。顺便提一下,所谓三天还是指德国海空军而言。德国陆军,特别是“闪电战”的主力装甲部队得到的命令是原地休整待命十天!

 


“巴尔干十字”

 

这出戏里最关键的登场人物是德国陆军元帅冯·隆德施泰德(von Rundstedt)。此人1873年出生于普鲁士军人世家 可以说命中注定要成为军人。1893年他应征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晋升为参谋部军官。在战后魏玛共和国期间德军大量裁员的情况下仍保留军籍并担任第15军参谋长,其能力可见一斑。1919年《凡尔赛条约》签署德军规模继续缩减,隆德施泰德因为超龄被迫退役。但1939年希特勒上台后65岁的隆德施泰德便重新入伍以南方集团军司令的身份参与了入侵法国的行动。顺便提一下,后来赫赫有名的德国名将埃尔温·隆美尔当时只是A集团军群先锋部队第七装甲师长(见下文)。当时隆德施泰德是国防军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他有两个著名的怪癖流传后世:首先身为元帅隆德施泰德却一直佩戴校级军官的领章(见下图)。一种说法是他认为一战期间的校级参谋军官生涯是他生平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为了保持好运而这么做。Fish比较支持另一种说法:一战时期德国元帅制服领章也就是二战时期的校级领章 两条金色横杠,隆德施泰德坚持保留旧领章表示他是一战德军精神的继承者。另外隆德施泰德和元首见面握手时从来不摘除手套。这是有违军人礼节的行为。读者可以参照5.1番外篇下集希姆莱授勋时先摘下手套再握手的标准礼仪照片。不知道这位老派军人此举是只针对希特勒还是对所有人都这样?还是患过皮肤病害怕接触传染?根据某中文网站的说法,1940524日军方代表隆德施泰德元帅拜见元首后单刀直入地表示:德军不顾侧翼安全深入敌境,万一英法联军拼死一搏德军很可能重现上次大战马河的那场惨败。希特勒原本不同意,可老元帅亮出底牌 这可是前线各军团司令的一致意见,如果您不批准的话咱们走着瞧……最后希特勒被迫下达了全军休整待命的指示(以下简称“暂停”命令)。也就是说希特勒是被军方胁迫了。那么德军高层为什么要放英法联军一马呢?对此也有好几个版本的答案可供选择。第一种说法:虽说自古军人就有纵敌自保的历史传统,这次德国贵族军官团趁希特勒在对法战争豪赌的最关键时刻“闹罢工”却是为了给几位遭到政治迫害的前辈将领报仇雪恨。

 


冯·隆德施泰德元帅


不知诸位是否还记得1934630日到72日那场被称为“长刀之夜”的政治谋杀活动?表面上希特勒接受国防军的条件,利用党卫军镇压了自己从政初期一手建立的准军事组织冲锋队高层。在希特勒看来虽然冲锋队领袖罗姆是以下犯上咎由自取,但他仍是在军方压力下被迫演了一回“壮士断臂”。有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希特勒等了4年后终于向贵族军官团还以颜色。前面第5篇下集曾写过19383月纳粹党军方联络官赖歇瑙在总统死后24小时口授拟定了让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的命令。经国防部长冯·勃伦堡批准由陆军司令冯·弗里奇公布生效。因此这后两位也算是帮助希特勒成为独裁者建立第三帝国的开国元勋。193824日,60多岁的国防部长冯·勃伦堡(von Blomberg,又译勃罗姆堡)和25岁新婚妻子艾娜·格鲁恩(Erna Gruhn)刚刚渡完蜜月返回柏林。几位盖世太保早已在其家中恭候。事情开端相当荒谬:有人写匿名信揭发国防部长的新娘以前当过妓女。证据是格鲁恩小姐于1932年拍摄的几张色情照片。本来身为贵族的勃伦堡和出身低微的格鲁恩小姐结婚已经遭到很多非议。民间谣传勃伦堡元帅是因为和女秘书格鲁恩偷情导致后者怀孕才被迫奉子成婚的。那些贵族军官纷纷拒绝为这场婚礼证婚。最后平民出身的戈林答应当证婚人才算解决问题。当年112日希特勒也应邀参加了这次婚礼。Fish严重怀疑这场官司的真伪:国防军怎么会找个妓女去当国防部长秘书?相关人事主管有没有引咎辞职?(鲁道夫·施蒙特将军19381月起就是主管人事的首席副官,要到194210月才获得正式主管头衔)在查阅英文资料时Fish吃惊地发现1920年代德国经济崩溃时期格鲁恩小姐的母亲确实当过妓女。那些色情裸照搞不好可能是勃伦堡元帅丈母娘留下的?

 


国防部长勃伦堡元帅(左)

瓦尔特·冯·勃劳希契(右)

 


1937年墨索里尼访问德国

左二戴钢盔者为勃伦堡元帅

照片最右侧戴钢盔者则是戈林

 

从事件发展来看就连整个婚礼都是戈林为帮希特勒夺取兵权而设下了圈套。希特勒闻讯后不等人民法庭作出判决就私设了一个解决方案:要么勃伦堡元帅和他的妻子离婚以示清白;要么他就必须辞职而保留婚约。令很多人吃惊的是勃伦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辞职。按照惯例陆军总司令冯·弗里奇上将(von Fritch)应该接任国防部长。有件事Fish觉得挺有趣:勃伦堡和弗里奇两人同名不同姓,他们的名字偏巧都是维尔纳!(Werner)这回纳粹做得有点露骨:就在同一天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站出来控告弗里奇是同性恋者!有资料显示早在事发两年前希姆莱就开始罗织这项罪名了。不过由于证据薄弱不堪一击,“人民法庭”不得不宣布弗里奇无罪。最后弗里奇被迫辞职倒真不是因为这起冤狱,而是他气不过私下里邀请希姆莱决斗!这时正巧距元首下令不许纳粹高官参与决斗时隔不久。被激怒的希特勒逼迫弗里奇“主动辞职”还算是从轻发落了。由瓦尔特·冯·勃劳希契(Walter von Brauchitsch)继任陆军总司令。有趣的是根据上面那张Fish制作的合成照片,勃伦堡和勃劳希契外貌惊人相似,估计老百姓都会误以为他们是同一个人!从此直到二战末期,纳粹德国一直无人担任国防部长。也就是说二战期间整个德军竟然没有(名义上的)最高统帅!国防部长的兵权从此落入希特勒手中。上述两起案件后世并称为“勃伦堡-弗里奇事件”。勃伦堡元帅二战期间被软禁隐居于卡普里岛。(加勒比海和意大利都有卡普里岛,这应该是意大利的那个)据说即将战败时纳粹份子曾几次强迫勃伦堡自杀殉国但遭到拒绝。勃伦堡元帅1946年初作为证人出现在纽伦堡审判会场,但很快就于同年3月死于折磨他多年的肠癌。有网络图片显示这位多情种子的坟墓至今仍被大量鲜花包围。也不知道是他妻子原来种下的还是后代恋人们的馈赠。

 


维尔纳·冯·弗里奇

 


希特勒视察华沙围城状况

摄于1939922

 

与勃伦堡元帅相比弗里奇将军的下场要凄惨得多。他死于1939922日德军围困波兰首都华沙期间。当时弗里奇刚被重新征召入伍正以“特别视察官”(英语Colonel-in-chief)身份在德军第3步兵师第12团阵地上巡视。随行副官罗森哈根中尉(Rosenhagen)作证说弗里奇突然遭到枪击左大腿中弹,血流如注。“从中枪倒地到死亡之间只持续了几分钟。”事后德军内部谣传弗里奇其实是自杀 身为天主教徒他故意在前线徘徊寻找一发能打死自己的子弹。罗森哈根的报告里也提到弗里奇将军在因为失血休克昏迷前亲口阻止随从为他包扎止血。死后脸上还带着“诡异的微笑”。(英语原词为grin,正常的微笑应该是 smileFish注)本人倒觉得这是一起政治谋杀。首先弗里奇当时的视察员身份本应该由校级军官担任(对照上述英语原文),放任一名国防军上将在前线露面冒险极为反常。就在事发当天希特勒亲临现场视察围困华沙的战斗进展(见上图),各位军队高官全部随侍在侧,偏偏少了这位前任陆军总司令竟然没人过问。以当时的情况弗里奇是和多名随从一起行动,波兰人应该用机枪扫射全体而不是拿步枪点射个人。假设弗里奇真是波兰狙击手的战果,那么这位敌军战士全身而退事后竟没有上报申请奖章?说起来弗里奇上将其实是战争爆发后第二位阵亡的德军高级将领:1939910日下午215分左右,党卫军旅队长(约等于国防军少将)威廉·冯·罗埃廷(Wilhem von Roetting)在波兰Opoczno市郊外遭遇伏击。当时罗埃廷乘坐没有装甲防护的指挥车赶去开会,被波兰军队用重机枪扫射,他和随行人员全都被打成了马蜂窝。可以说罗埃廷既是死得最早的德军高级将领也是死得最惨的一位。不仅如此,Fish在网上反复搜索却找不到这位“纳粹烈士”的照片。英文资料所配罗埃廷照片是一位国防军将领,看起来倒很像弗里奇。原文作者选用这张照片可能是因为图中人物正好坐在敞篷轿车里 和罗埃廷阵亡时的景象吻合(其实罗埃廷的汽车有顶棚但被打飞掉了)。根据Fish在第五篇科普的党卫队制服知识,尽管不知道罗埃廷的长相,他穿的党卫军制服是什么样倒还可以猜出个大概。

 


误植为罗埃廷的照片

 


罗埃廷身穿的党卫军

制服应该与图右人物类似

 

有人站出来称弗里奇并非自杀,这也为Fish的谋杀假设提供了线索。其中最主要的证人是当时的德军副总参谋长威廉·凯特尔(Wilhem Keitel)。凯特尔1882922日出生于德国东南部城市赫尔姆舍罗德(Helmscherode)一个富有地主家庭。高中毕业后他于1901年入伍。一战期间他在西线第46野战炮兵团服役。19149月法兰德斯战役期间被弹片击伤右臂留下轻度残疾。1915年伤愈后凯特尔离开前线转任师级参谋军官。一战结束后在魏玛国防军内继续留任,据说他还在汉诺威骑兵学校当过两年校长(不在根据《凡尔赛条约》保留的3座军校之列,存疑)。1924年凯特尔进入战争部(后来的国防部)军令署(后来的总参谋部)。1935年纳粹重整军备时他被陆军总司令弗里奇推荐成为军令署督察办公室少将主任。因此弗里奇和凯特尔的私人关系并不一般。有个二战传说称是凯特尔于1938121日最先收到匿名信与那些指控格鲁恩小姐的色情照片。凯特尔大公无私地让人将这些资料转给了戈林引发“勃伦堡-弗里奇事件”。此说明显有误:“勃伦堡-弗里奇事件”发生于19382月,而就在当年5月凯特尔将军的儿子与勃伦堡元帅前妻的女儿结了婚。也就是说凯特尔与勃伦堡是儿女亲家!另外有人称事发前希特勒曾向勃伦堡询问他心目中国防部长的后继人选,勃伦堡出于客套建议由元首亲自兼任。当希特勒提议凯特尔时,勃伦堡说:“他只是一位管理办公室的办事员。”结果24日当天凯特尔真的成为副总参谋长,地位仅在哈尔德将军之下。当时包括凯特尔自己在内所有的总参谋部人员均感到惊讶。

 


威廉·凯特尔元帅

摄于1942

 

据凯特尔回忆1939922日弗里奇被杀后希特勒要求调查死因。副官罗森哈根中尉面见元首作证时凯特尔也在场。证人当时并没有提到自杀可能。另外凯特尔还指出弗里奇将军是纳粹主义的支持者。他表示在1937年弗里奇编写的军人思想训导手册以及193811月一封私人信件里面都提到弗里奇上将认为纳粹上台后德国军队面临三大战役:一是对抗德国共产党与工人阶级 对此希特勒已经获胜。二是对抗教会势力 在“一体化”运动后这也基本上成功了。三是消灭犹太人的战斗。弗里奇特别在文章里提到因为英国、美国都是被犹太财团控制的政府(为什么没有法国?),所以这第三场战斗最漫长也最难取胜。上述观点与纳粹党的排犹反共思想不谋而合。如果凯特尔的话可信那么弗里奇上将就成了预言后来德国将对美国宣战的第一人!弗里奇的军人葬礼在他死后4天于柏林举行。葬礼时间选在晚上,当天柏林气候反常地寒冷还下着雨。尽管希特勒、希姆莱和戈林等人都于当天下午返回了柏林,但这些纳粹头面人物全都借故没有出席弗里奇的葬礼。Fish个人怀疑是希姆莱害怕弗里奇回到军界后会报复自己所以抢先将其暗杀了。对“勃伦堡-弗里奇事件”反应最激烈的是一位现代读者根本意想不到的人物 逊位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此人的身平事迹足以写一本专著,这里Fish只提几个重点片断。话说1912年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曾去德国短期留学 其实他是想通过手术将瘸腿治好。据说威廉二世曾邀请袁大公子赴宴并即席朗诵了海涅的诗句:“法兰西和俄罗斯占有了陆地;海洋是属于英国人的。只有在梦想的国度里,德意志的权力才无可争辩!”后世据此认为威廉二世生活在现实与幻想之间,是个疯子。

 


德皇威廉二世(图中间人物)

总司令保罗·兴登堡(左)与

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右)

摄于19171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英王乔治五世、德皇威廉二世这三位皇帝都和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沾亲带故:英王乔治五世的父亲是女王的长子;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亲与乔治五世的母亲是亲姐妹,又都是丹麦公主。威廉二世的母亲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大女儿。沙皇皇后亚历山德拉的母亲则是女王嫁到某德意志公国做王后的另一位女儿、也就是英王乔治五世的姑妈。后来英、俄、德这三位表兄弟之间互相爱称为尼基、乔吉和威利,家庭成员彼此时常走动。很多善良的普通百姓因此认为欧洲根本不可能爆发大的战争。结果证明在争霸欧洲的野心(官方称之为皇室责任)面前所谓亲情根本不堪一击。维多利亚逝世时威廉作为外孙一直坐在病床边握着女王的手。这一景象曾经让英国人深为感动。不过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个好印象便烟消云散了。一战结束前夕威廉二世被迫退位从德国逃到荷兰中部的多伦庄园(Dooran)隐居起来。乔治五世曾公开指责这位德国亲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恶贯满盈的罪犯”。此一头衔后来由阿道夫·希特勒继承了。至少在公开场合威廉二世是反纳粹主义代言人。19346月“长刀之夜”事件发生之后,威廉二世对共和国末代总理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将军夫妇被刺杀的评论是:“旧秩序已不复存在;纳粹主义将不分良贱把所有人都碾碎。”193812月针对“勃伦堡-弗里奇事件”威廉二世发表了一个著名的演说:“有这么一种人,他没有家庭和后代,也没有宗教信仰。他可以组建军队和政府,但不能创立国家。因为国家的基础就是家庭、信仰与传统。它源于祖辈的心血智慧和后代的朝气激情……过去我曾暂时接受国家社会主义,认为它是民族复兴带来的一场必要的狂热。还因为当时一些社会骄楚也加入了这场复兴运动。可现在那些精英都被消灭一空。他们连勃伦堡那样的人物都容不下……德意志是勇士与诗人、艺术和音乐的国度,现在德国人却变得既狂热又冷漠。那群穿黑衣服的暴徒不能代表德国,他们只是典型的黑社会流氓团伙。”

 

由于威廉二世一心想复辟恢复帝制,为此他不断观注着国内局势。当纳粹政权趋于稳固之后,这位在野政客派一位儿媳妇回国加入纳粹党搭桥铺路。而他的秘书冯·多莫斯将军则和希特勒保持通信联系。威廉二世梦想在德国重建君主立宪制度:由他的某位孙子担任普鲁士国王,希特勒则以首相身份继续执政。复辟成功后王室将在经济上全力支持纳粹党。说威廉二世富可敌国是毫不夸张的。1920515日正式迁居荷兰时逊位德皇在共和国政府默许下对波茨坦皇宫来了个大搬家:光是家俱就装了23节火车厢,另外27大箱杂物则塞满了一辆卡车和一艘轮船!除了荷兰的多伦庄园王室还拥有多处不动产和银行投资。威廉二世的业余爱好是锯木头和打猎。前者与沙皇尼古拉二世雷同,后者则与英王乔治五世类似。荷兰政府曾算过一笔账:逊位德皇在多伦庄园居住的20年间一共锯倒了1千棵树木,猎杀了数百头野兽。威廉二世还有收藏各种豪华服饰的癖好,平均每天要更衣4次。1940510日纳粹德国入侵荷兰,当时荷兰女王是威廉二世的孙女,她逃亡英国避难时想带着爷爷一起走。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向逊位德皇发出了正式邀请。但威廉二世发誓说他死也不离开多伦庄园。德军占领荷兰后派兵保护多伦庄园。威廉二世则向希特勒发出贺电赤裸裸地要求在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对此希特勒不予理睬。等到同年622日法国战败投降。威廉二世高兴地对儿孙们宣布:“乔治叔叔的英法同盟完蛋了!”他又向希特勒发了第二封贺电:“恭喜您又获胜了,不过用的是我的军队!”气得希特勒一时无语,半晌才骂了句:“十足蠢材!”

 


威廉二世的葬礼

(点击放大)

 

194164日威廉二世死于肺栓塞突发,享年82岁。此时距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只有18天,希特勒已经在“狼穴”坐镇指挥无暇他顾。加上威廉二世在遗嘱中拒绝回乡在“没有君主制的德国”举行国葬,由纳粹荷兰总督阿尔图·塞斯·英夸特出面在多伦庄园组织了一个简易军人葬礼。墓穴就建在庄园附近。当时纳粹党徒不顾威廉二世遗嘱和王室成员的反对,将现场王室装饰换成纳粹旗帜并由荷兰摄影师全程拍摄记录。上面那张图显示,除了退役陆军元帅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前排中央)按要求穿一战时期的旧军礼服出席,英夸特(左侧戴眼镜者)等在场纳粹份子全部穿着M系列军服。可以说逊位德皇之死让希特勒暗自松了一口气。虽然他并不相信保皇党能强大到左右军队推翻纳粹统治,但出于对旧贵族势力的固有仇恨纳粹党不断与国防军互相渗透倾轨。从1938年“勃伦堡-弗里奇事件”开始,希特勒通过一番努力在指挥系统高层安插平民出身的亲信,初步控制了兵权。Fish在下面放两张照片作为对比:下面第一张是“勃伦堡-弗里奇事件”发生前的国防部三军首脑合影。从左面开始分别是希特勒、戈林、冯·勃伦堡元帅和冯·弗里奇上将。下面一张是国防部解散后新的总参谋部合影 因为哈尔德上将不在图中所以只能算是部分成员合影。前排从左边数起分别是奥托·施佩勒、威廉·凯特尔、希特勒、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和马丁·鲍曼(希特勒的秘书,事迹详见本书下文)。照片前排显要位置连一位名字里带“冯”字的普鲁士贵族都没有了。这还只是纳粹党控制国防军的开始,在本书后面还会有第二乃至第三次指挥权争夺战。虽然国防部取消了但不影响纳粹政权大封功臣邀买人心。别的不说,法国投降后的712日希特勒一口气将12位上将提升为元帅。此举打破了历史记录。整个一战期间德皇威廉二世总共才任命了5位元帅!于是乎中文网站上“集体罢工”这第一种假设也就站不住脚啦。

 


国防部要员合影

 (点击放大)



法国战役期间部分总参

谋部人员与希特勒合影

摄于194063

 (点击放大)

中国有句古话:“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简称“将在外”。Fish认为侵法战争是纳粹德军“将在外”指挥灵活性的集中表现时期。除了上集里提到因为违反命令虽然不断获胜却也造成战车损失的“老骑兵” 埃里希·赫普纳,此战中冉冉升起的纳粹将星当中最光芒四射者还另有其人。就在法国战役最关键的头一周末尾,德军总参谋长弗兰茨·哈尔德得意地在1940516日的战地日记里写到:“敌方装甲部队的反攻已经被击溃……(我军)尖子部队正以一流速度推进。步兵的推进速度也极为迅速……”上文里哈尔德将军提到的“尖子部队”指的是由埃尔温·隆美尔少将指挥的第7装甲师。隆美尔18911115日出生于符腾堡州海登海姆。和他同名的父亲是当地中学教师,祖父则是中学校长。隆美尔的父亲与祖父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家,除了父亲曾短期在炮兵部队服役外这个知识份子家庭完全和军队不沾边。母亲海伦娜是州长的千金小姐。兄长曼弗雷德早夭所以埃尔温算是家中长子。他还有一位与母亲同名的姐姐和两个弟弟:盖哈德与卡尔。其中卡尔在一战结束前一年死于败血症。1898年父亲老隆美尔升任符腾堡州小城阿伦(Aalen)中学校长,举家搬到那里居住。问题是当地没有小学,埃尔温只好由家庭教师辅导小学课程。老隆美尔是个刻板的教书匠,他带孩子外出散步时总会问:“那座建筑属于哪个时代?”,“这种花叫什么名字?”弄得孩子们和他疏远起来。1913年老隆美尔突然去世,刚到中学年龄的埃尔温竟然因此失学了。(一说1900年进入其父中学就读,与年龄不符未采纳)后来他在军校任教因为只有小学六年级学历觉得自卑。当父亲的也似乎早有预感,在1911年埃尔温变相离家出走要求去参军时不仅支持还在推荐信上写道:“他(隆美尔)忠诚可靠,还是个不错的体操运动员。”实际上隆美尔小时候身体虚弱,青少年时期就有心脏病症状。这反过来刺激他不断运动强健体魄,为后来的军人生涯打下了基础。

 


埃尔温·隆美尔

在随后整整9年时间里,虽然短期变更过服务单位,隆美尔一直是第124山地步兵营的成员。他在一战期间从排长干起一路升至上尉连长,还获得过军人最高荣誉“蓝马克斯”勋章。(见5.1番外篇)1920年战功赫赫的第124山地步兵营解散了,接下来的9年隆美尔在斯图加特第13步兵团担任机枪营长。1929101日隆美尔被派往德国唯一的陆军学院 德累斯顿军校担任战术教官。前面说过隆美尔只有小学六年级(私塾)文凭,他的讲课内容大多是自己在一战期间的亲身经历。这使他很受学员们的欢迎;同事和上司则根本看不起隆美尔。据说某次几个年轻教官联合起来请隆美尔示范山地步兵的运动战术。他们要求后者率领大家爬山到达顶峰然后滑雪下山,当时42岁的隆美尔毫不迟疑地连续重复做了3遍!等到第4次爬山开始,那些年轻人只好讨饶认输了。1918年一战最后几个月隆美尔曾作为参谋部候补军官被调离前线。他非常痛恨那些穿红裤子的参谋军官。按隆美尔的话来说:“这些人就像大理石那样冷酷无情而且愚蠢固执”,“战斗要靠自己亲赴前线,坐在办公室里指挥是无法获胜的。”窃以为隆美尔最可贵的优点就是他身体力行做出了榜样。有一次某位学员在回答问题时借用了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军事家,著有《战争论》。名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原创者。此人从未上过战场。Fish注)的战术理论。隆美尔立刻批评道:“这关克劳塞维茨什么事?我要知道的是你自己的想法!”在法国战役爆发前夕陆军总司令本来是要隆美尔去当山地步兵师长的,但在隆美尔的一再要求下他改任新成立的第7装甲师长。该师隶属于A集团军群的第4集团军序列(指挥官赫尔曼·霍特将军)。和B集团军群在色当要塞 对“马其诺防线”发起中央突破不同,隆美尔这支部队是从阿登森林比利时部分出发强渡马斯河后攻入法国境内的。

 


德军坦克纵队

准备出击

 


隆美尔与助手

察看军用地图

 

Fish在本篇详写隆美尔因为他是休整命令另两种起源假设的关键人物。身为“将在外”代表的隆美尔堪称是法国战役当中的话题人物。早在集结待命阶段隆美尔就不顾保密规定亲自跑去查看比利时地形。他还让人准备了一些写有“DG7”(第7师快速通道缩写)字样的木牌,插在他看中的高速公路边准备预留优先通行权。问题是进攻时间从“黄色方案”副本上写的194051日不断推迟,几乎每隔一两天都有延迟命令下达。被这“狼来了”故事搞烦的不仅是开入比利时境内的英法联军,还有隆美尔那样的德军好战份子。59日下午145分开战暗号“多特蒙德”终于发出。当时外出观看演习的隆美尔发狂般驱车往营地赶去。虽然原计划是次日凌晨555分出发,可是有些其它部队已经抢先上路了那些木牌算是白做了。配属给第7装甲师的步兵单位直到深夜1140分才赶到,隆美尔十分恼火却又无可奈何。幸好比利时军队虽然在境内到处设置路障还在部分路段上炸出深坑,却根本没有派兵守护这些障碍物。这位气急败坏的少将指挥第7装甲师一路狂奔,于512日夜里神速地冲到了离法国不远的马斯河边。也不知是哪位高人将迪南(Dinant,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南部均有同名城市,这里是比利时的迪南)划给第7装甲师当成渡河地点。该城正好位于河西岸的悬崖边上,法国守军居高临下将对岸德军的行动尽收眼底。法军已将当地桥梁炸毁,隆美尔命令工兵在夜色掩护下架设浮桥,一个营的步兵则乘坐橡皮艇冒死偷渡。但法军很快察觉用炮火摧毁了浮桥和不少橡皮艇。渡河失败的隆美尔只得率部沿马斯河向更北方寻找新渡口。在一个名叫雷菲(Leffe)的小镇,先到达当地的德军被对岸高地上的法军炮火打得抬不起头来。路过的隆美尔听见他们说:“离开掩体就会没命!”顿时恼火地决定就从这里渡河!

 


险峻的迪南城堡

1922年明信片)

 


德军纵火制造烟幕

 

为了恢复士气隆美尔下令所有坦克和火炮各自选择目标同时齐射后来德军戏称这一战术为“孔雀开屏”。后来隆美尔在信件里提到:“这个战术确实浪费弹药,但最重要的是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孔雀开屏”的效果立竿见影 法国人完全被打懵了,对岸炮火变得稀疏起来。为了掩护工兵架桥隆美尔下令纵火焚烧雷菲镇的民房制造烟幕。隆美尔亲自站在河滩上帮工兵搬运器材。在节骨眼上工兵报告建造浮桥的材料不足!隆美尔觉得奇怪:不远处河滩上明明就堆着材料,怎么会不够用呢?军需官表示这里原本是第5装甲师的渡河地点,那些材料是为友军部队预留的。隆美尔高傲地说:“我们将首先渡河!”下令工兵立刻“借用”这些工程材料。很快第5装甲师长闻讯赶到与隆美尔争执起来。这位师长名叫马克斯·冯·哈特利伯-瓦尔斯彭(Max von Hartlieb-Walsporn)。后来第5装甲师还为此事向上级控告隆美尔。不过因为529日哈特利伯中将被调走这场官司最后不了了之。眼看一座载重16吨的浮桥已经接近完成,隆美尔敷衍几句丢下那位火冒三丈的第5装甲师长下令步兵首先渡河。13日清晨一个连步兵抢先乘橡皮艇过河,隆美尔将军和第7步兵团第2营的一名中尉也乘橡皮艇随后出发。法军的几次反扑都被打退,等到德军坦克从浮桥上通过守军的士气也随之崩溃了。渡河成功后审问俘虏隆美尔才知道自己的运气有多好:对岸法军第18步兵师是匆忙赶到的疲惫之师,拥有坦克的法第一骑兵师在此前的战斗中遭受重创无法组织有效反击!514日上午发生了惊险的一幕:隆美尔乘坐的坦克被敌方炮火击中翻车滚下斜坡。隆美尔成功从车内逃脱但脸部受了轻伤。要不是第25战车团的卢森堡上校(Karl Rothenburg)带人及时赶到,这位师长差点就成了法国殖民地步兵的俘虏!就在同一天法国第9军司令克拉普(André Corap)下令全军撤退放弃了马斯河防线!

 

等离开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第7装甲师迎面遭遇“马其诺防线”在色当要塞以北的延伸部分。法军认为德军渡过马斯河以后需要休整5天时间才会发动进攻(这和德军原计划吻合);隆美尔再次“将在外”下令立刻攻击!法军的前沿阵地修在一片森林里。隆美尔狡猾地命令除了司机以外所有乘员都从坦克装甲车里面探出身子,每辆车上还有人挥舞旗帜大声喧哗。隆美尔自己也从卢森堡上校的坦克炮塔里露出上半身“检阅敌阵”。这支如同狂欢节游行般的队伍把法军彻底搞糊涂了,他们一炮未发就闯过了森林地带,守军甚至来不及紧急布雷!隆美尔留下一个战车营掩护后方,全军重整队形开始向最坚固的主阵地挺进。516日隆美尔战车部队终于遭到法军大堡垒的炮击 —  两辆坦克被击毁。隆美尔亲自侦察发现堡垒外侧有很深的反坦克壕沟,向西的公路上则有钢铁路障阻拦。隆美尔命令坦克装甲车在前卡车运载步兵殿后,全军折向朝北的公路。德军坦克不断向公路两边扫射,被点燃的法军帐篷和民房形成了烟幕墙壁。德军步兵下车躲到公路上法军丢弃的战车甚至难民马车后面架起机枪扫射。借着烟幕掩护德国工兵爬到大堡垒顶上将两枚6磅炸弹塞进了射击孔……法国 守军伤亡惨重,剩下的35名士兵在一位军官带领下走出地堡投降。交战双方谁都没想到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就这样轻易地被突破了!隆美尔事后回忆:“在我面前是平坦的法国大平原,乡村农舍暴露在苍白的月色之下。我们竟然突破了‘马其诺防线’!一切恍若置身梦中……”那天夜里第7装甲师前锋部队借着月光深入法国境内50多公里,同时也将右翼友军第5装甲师远远甩到了后面。

 


马其诺防线投降纪念照

最左边有一名法军士兵

 


现存的马其诺防线遗迹

 

接着讲造成“暂停”命令的第二种假设:1940521日下午英国远征军在法国西北部小城阿拉斯(Arras)附近发起反攻。当时位于德军战线最西面的隆美尔第7装甲师首当其冲。据说德军参谋部乱成一团,以为英法联军出动数百辆坦克将德军前锋部队截断包围了。23A集团军群司令隆德施泰德元帅下达了全军停止前进就地转入防御的命令。次日希特勒匆匆赶赴位于法比边界沙勒维尔的A集团军司令部,在确定问题严重性后元首同意让装甲部队停下休整十天。实际上阿拉斯战役在23日上午就以英军主动撤退收场。就在“暂停”命令解除的26日那一天英法联军开始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该假设还牵扯到著名的二战传说“马蒂尔塔危机”。讲的是英法联军在阿拉斯将74辆英军坦克和60辆法国坦克集中起来,按少将指挥官的名字称作“弗兰克林战斗群” Harold Franklyn,英国远征军 第五步兵师长),该旅级战斗群在英国第550步兵师支援下对隆美尔发起反扑。由于英军“马蒂尔塔”坦克正面装甲厚达75毫米,德军大量配备的37毫米反坦克炮连续命中却不能将其摧毁。炮弹在“马蒂尔塔”身上留下几个白点就被弹开了!正是“马蒂尔塔危机”弄得德军惊慌失措被迫停止前进,使敦刻尔克被围英法联军将士得以撤退。篇幅有限Fish只讲两个重点:“马蒂尔塔”坦克到底有多厉害?首先要注意当时英军使用的“马蒂尔塔1型”(英军编号A11)和“马蒂尔塔2型”(A12)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坦克。1936年服役的“马蒂尔塔1型”其实从1917年就开始设计了。这是一种11吨重的“一战概念步兵坦克”。其任务是伴随步兵冲击敌人阵线。车体和武器均为英国生产,但发动机使用美国V8福特引擎专利。该车型强调防御能力正面装甲最厚达60毫米。但速度慢火力弱。炮塔上根本没有安装火炮而只有一挺12.7毫米机枪!下面先晒一张“马蒂尔塔1”(左)和1942年服役的“丘吉尔”重型坦克的合影。和二战中后期的重型坦克相比,“马蒂尔塔1”明显轻巧苗条多了!

 


“马蒂尔塔1型”和“丘吉尔”坦克


“马蒂尔塔2型”坦克




捷克制35t坦克

 


捷克制38t坦克

 (点击放大)

再来看“马蒂尔塔2型”。首先设计理念就完全不同:A12坦克全重29吨半,炮塔上安装有当时几乎所有英军坦克统一使用的两磅炮(合40毫米)。引擎最高速度是24公里/小时而“摩托小时”仅有80公里。和A11坦克一样“马蒂尔塔2”的装甲厚度很不均匀:正面最厚处达78毫米(比传说的75毫米还厚),最薄处只有20毫米。到1941年为止“马蒂尔塔2”一直是全欧洲装甲最坚厚的坦克。另外虽然总产量达到惊人的2900辆(918辆用于援助苏联红军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法国战役时期“马蒂尔塔2”的数量还很少。1929年英国受美国牵连卷入世界性经济危机,军工生产停滞不前。这年“马蒂尔塔2”刚刚完成设计,竟拖到1938年才正式服役!前面说过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是法国战役前新组建的,装备低劣。该师共有225辆坦克,其中90辆为二战前捷克生产的35t(英语 LT35,共生产450辆)和38tLT38,共生产1400辆)。如上二图所示,这两种轻型坦克的装甲厚度分别仅为2530毫米,车重都是9吨半,主要武器均为37毫米主炮和两挺机枪。另外还有341型和682型轻型坦克。能和“马蒂尔塔2”正面交锋的只有93型指挥坦克和244型坦克。后两者为纳粹德国当时最新式战车,3型和4型坦克使用相同的车身引擎,区别在于武器装备。平均车重1820吨,装甲厚度3050毫米(二战后期加强至80毫米),车速约是“马蒂尔塔2”的两倍。3型是指挥坦克,为了容纳较大的电台和通讯设备,主炮仍为37毫米口径。4型则是最早的主战坦克,主炮口径为75毫米。听起来吓人,其实19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期间苏联T26坦克早就使用75毫米主炮了(见第6篇下集)。顺便提一下,那个与隆美尔冤家路窄的第5装甲师武器装备要好得多,至少一半坦克是全新的3型和4型。后来在19406月隆美尔率第7装甲师南下瑟堡(见下文)时第5装甲师甚至挺进到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地区!

 


3型指挥坦克

 


4型主战坦克

 (点击放大)

当时情况确实对德军不利:在阿拉斯战役打响前隆美尔曾将用光燃料无法动弹的法军第一装甲师丢给落后的的第5装甲师去收拾,导致第7装甲师成了“最西边的师”右翼也因此暴露无遗。隆美尔后来在作战报告当中承认第7装甲师在阿拉斯战役中有89人阵亡、116人受伤还有173人下落不明是全师开战以来伤亡总数的4倍。第一天损失15辆坦克,第二天达到30辆。英军则宣称只损失1百人,其右翼的两个步兵团在攻击开始时击败德国步兵并抓了4百名俘虏(解释见下文)。就连对虚张声势很有心得的隆美尔也被英军的气势吓到了。在报告中他误判英军出动了8个师和上百辆坦克。实际上英军只能抽调2个师(15千人),58辆“马蒂尔塔1”和16辆“马蒂尔塔2”参战。第二点是英军为什么在阿拉斯战役开始2天后突然停止攻击并撤退了?答案是隆美尔随机应变破解了“马蒂尔塔危机”。 尽管开始阶段英军打得很顺手,但无敌的“马蒂尔塔2”坦克很快就被德军炮火连续击毁,最后在纳粹空军支援下隆美尔成功瓦解了英军的攻势。据说某位被俘的英军装甲兵少校见到隆美尔之后要求允许他参观一下击毁“马蒂尔塔2”的秘密武器。结果发现德军只是将88毫米高炮平射而已。其实德国步兵的105毫米榴弹炮也被用来执行反坦克任务。但因为不是平射除非正巧命中“马蒂尔塔2”比较薄弱的装甲部分,应该是没有88毫米炮(3发连射)那样厉害有效的。顺便提一下,现代不少网站都吹嘘将88毫米高炮平射打坦克是隆美尔的惊天创举,其实在1930年代纳粹空军前身“秃鹰军团”参加干涉西班牙内战时因为武器奇缺,除了将Ju52运输机改装成轰炸机使用(见第6篇上集)还曾用88毫米高炮平射打击共和军的苏制坦克等地面目标。那位英军少校抗议不公平,对此隆美尔嗤之以鼻:打仗又不是体育比赛,怎能裁判公正?阿拉斯战役使得隆美尔一举成名,纳粹宣传部得意地鼓吹:“他的魔咒是速度;英勇无畏是他的资本。”德军内部则称赞他为“顽强的隆美尔”。

 


88毫米高射炮

  (点击放大)

最搞笑的是英军宣称俘虏4百名德国步兵的来历。还请注意取得该战绩的是英军右翼的两个步兵团,而他们的对手则位于第7装甲师的左翼。那么隆美尔的左翼是哪支纳粹部队呢?竟然是党卫军第3“骷髅”师!该部队当时尚未装甲化,还是摩化步兵师。堂堂党卫军精锐师竟遭击溃并被俘4百人,真不知道轻视装甲兵而把摩化步兵当主力使用的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对此有何感想?在写第三种假设之前Fish先谈谈官方版的“暂停”命令起源。1940524日希特勒下达停止前进休整命令后,古德里安头一个“将在外”,严令费迪南·沙尔(Ferdinand Schaal)将军指挥的第10装甲师“即使耗尽燃料”也要继续向北“威力搜索”。该师于当天赶到法国海岸线上离英国最近的城市加莱(Calais)。因为一个英军坦克团恰好于24小时之前在此地登陆增援,第10装甲师陷入了苦战。据说古德里安还下令如果第10装甲师不能在26日下午2点前攻入加莱,他将撤出地面部队将此城交由纳粹空军“彻底摧毁”。结果26日下午130分,加莱守军因为弹药耗尽而投降了。历史照片显示此时的加莱已经被纳粹空军炸成了一片废墟。由此产生了“暂停”命令的官方解释:纳粹空军与古德里安的装甲兵争权夺利。戈林元帅拍胸脯保证:消灭聚集在法国海岸线上的残余敌兵只要出动空军轰炸就足够了。正好装甲部队在阿拉斯遭遇危机,于是希特勒便下令让装甲部队停了下来。因为装甲部队成功占领加莱,希特勒才于26日解除了“暂停”命令。在Fish看来这个所谓官方解释其实是本末倒置: 526日希特勒确认危机解除下令装甲部队继续进攻,那边敦刻尔克撤退行动随即展开。很多纳粹部队要再花上16个小时才能恢复攻击态势。在地面部队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唯一能追上接敌的纳粹空军被迫接受了用轰炸消灭敦刻尔克滩头40万英法联军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盟军在敦刻尔克成功撤退后戈林和纳粹空军并未受到处罚就是最好的证明。

 

Fish独家披露的第三种假设是本人写法国战役过程中逐渐酝酿形成的。Fish个人认为前述阿拉斯战役充其量只是一个导火线,造成“暂停”命令的真正起因要比它复杂严重得多。首先不管1940524日希特勒和老元帅隆德施泰德这两位谁跑去见谁,关键重点是隆德施泰德元帅到底对元首说了些什么?很可惜谈话具体内容没有被记录流传下来。Fish只能通过一些线索推断假设。实际上侵法德军曾前后两次发布“暂停”命令。首先在517A集团军司令部发布命令停止前进。这是德军原计划里就有的 渡过马斯河后部队建制混乱极需整顿。这第一次“暂停”由希特勒于19日宣布解除。实际上正是在17日和19日这两天夏尔·戴高乐将军(Charles de Gaulle)抓住机会两次指挥第4装甲师残部发动反击,遭到德军飞机轰炸先后归于失败。由于这两次进攻是由比利时境内向西攻打德军侧后,迫使德军停下来应付为敦刻尔克撤退争取了时间。隆美尔对这次“暂停”命令完全抗命不遵。他亲率2个坦克营与若干步兵排深入敌境,当时其师部主力还远在比利时境内!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在519日的战地日记里提到元首变得焦虑不安,担心到手的胜利又会溜掉。他痛斥南边的部队作战不力,“可能会葬送掉整个战役”。很多人误会希特勒责骂的是行动迟缓6月份才参战攻击马其诺防线的C集团军群,Fish认为其实是另有所指。521日隆德施泰德元帅“将在外”发出第二次“暂停”命令。最迟于23日传达到全军。24日希特勒发布“第13号特别训令”支持了A集团军群的决定还把休整时间延长为十天。这天哈尔德将军的日记上很清楚地写着:“(我军)前方没有敌人部队。”也就是说最迟在同一天德军已经知道阿拉斯战役英军反击威胁业已解除。那为什么还要装甲部队停止休整呢?所谓“南方部队”又如何能“葬送掉整个(法国)战役”?有趣的是希特勒在训令里特别要求装甲部队和步兵单位分别朝阿拉斯地区的两侧绕开运动。而隆德施泰德元帅则在命令中强调德军应该“避开运河地区”。结果A集团军群基本上正是在敦刻尔克以西的运河边上停下来的。最近的纳粹地面部队距敦刻尔克海港只有10英里(16公里)远!

 




世纪大塞车照片

(组图,点击放大)

 


纳粹装甲部队在法国

沿着公路正常行军

 


豪瑟H108/1a 型越野车

 

Fish的假设牵涉到著名的二战传说 “世纪大塞车”。英语资料称(中文网站只提到一句话)就在1940510日夜里阿登森林大塞车之后不久,德军主力“克莱斯勒装甲集群”又在马斯河畔再次堵塞。这次车队长龙绵延达250公里!因为事发时是白天自然有照片佐证(见上组图)。问题出在时间上:英文资料显示这第二起事故发生于513日。大家都记得在上集Fish写过513日到17日是德军主力中央突破色当要塞的关键时刻。如果德军车队真的堵塞成那样,怎么可能还在13日当天派出3个装甲师齐头并进强渡马斯河?而且4天以后通过反复争夺占领色当?Fish认为“世纪大塞车”应该发生于517日以后,甚至在时间上和阿拉斯战役恰巧撞车。既然时间改为突破马斯河防线之后,地点也需要更改。请诸位回头去看上集的“黄色方案”原始地图。上面画有一条桑布尔河(Sambre)。它全长193公里,发源于法国北部埃纳省的森林地带,流经比利时在那幕尔(Namur)汇入马斯河向北入海。而桑布尔河还只是整个法国运河系统的一部分。该设施到2006年才彻底失去作用。法军在撤退时不仅炸毁桥梁还打开水闸将运河地区淹没。导致侵法德军不断被洪水拦住去路。这才是“大塞车”的真正起因。在得知南方各路部队塞车完全动弹不得之后希特勒才无奈同意全军暂停休整。2天后洪水退去德军装甲部队又可以继续前进了,元首马上在26日解除了休整十天的命令。作为证据首先Fish用纳粹装甲部队正常行军照片来确认“大塞车”确实是发生在法国。在组图最后再晒一张豪瑟H108/1a型越野车的图片。这种4驱火炮牵引车当时只有德军装备,正是它在第一张“大塞车”照片中大量出现。524日那次暂停期间隆美尔没有再次“将在外”继续挥军直进是因为第7装甲师也被挡住了根本不能动。所以他在信件里非但不反对“暂停”,却称赞这个喘息机会来得及时。

 


隆美尔和部下

在停顿休整期间

 

作为补充证据,加莱在德军原计划里是第1装甲师的攻击目标;敦刻尔克才是第10装甲师的初始目标。但因为“大塞车”后勤供应困难总参谋部只得命令这两个师互换了攻击目标。526日“暂停”命令解除后隆美尔又干了些什么呢?28日第7装甲师包围了法国中部重镇里尔(Lille)。被围困的是法军精锐第一集团军的半数人马。该部队519日奉新总指挥魏刚的命令准备南下反击,却因为集团军司令比洛特上将23日意外身亡而在3天内失去指挥,结果被德军追上包围起来。531日里尔守军被迫投降。历史学家认为正是这一半盟军在里尔坚持抵抗3天,恰好为另一半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争取了时间。隆美尔的兵力有限,能够迫降第一集团军的半数已经是奇迹了。65日,休整完毕的德军全线恢复攻势。610日第7装甲师冲到了法国北部海岸的迪耶普沙滩。卢森堡上校指挥他那辆4型坦克撞破防波堤直接冲上海滩。隆美尔得意地从车上走下将穿着高筒靴的双脚插入海水当中。612日清晨第7装甲师攻陷了盟军最后的防御中枢之一圣瓦勒雷(SaintVallée)。当场俘虏了12名英法联军高级将领。英国远征军第51师长维克多·弗特恩投降时一脸不甘心;法国人倒表现得逆来顺受。一位法国军官身穿普通军大衣前来投降,隆美尔用蹩脚法语问他是哪个师的指挥官?对方用生硬的德语回答:“不!我不是师长。我是伊纳尔将军,第9军军长!”一位法国将军抽着烟问隆美尔是哪个师的指挥官,得到答案后大叫起来:“天哪!又是你们!最先在比利时,接着在阿拉斯,然后在索姆河,现在又在这里!你们总是抢先一步!知道么?我们可是管你们叫‘幽灵师’呢!(法语Division Fantôme)”

 

 


敦刻尔克周围形势

19405月下旬

(点击放大)

 

1940617日隆美尔命令第7装甲师以两路纵队全速前进,18日到达了法国最后的防御支撑点瑟堡外围。当时英法联军还想利用这座深水港继续将部队撤离欧洲大陆的行动。19日下午1点在“斯图卡”轰炸机配合下德军的坦克与火炮一起“孔雀开屏”把瑟堡打成了一片火海。当最后一艘盟军运兵船匆匆撤离时,德军已经离码头不到6公里远了。下午5点来不及逃跑的法国守军被迫投降。此役“幽灵师”俘获盟军官兵97千人,坦克和装甲车450辆、其它机动车35百辆、大炮290门。而该师仅阵亡682人伤1646人(另失踪296人)损失坦克42辆。隆美尔用辉煌的战绩为侵法“闪电战”划上了完美的句号。战前希特勒预计侵法战争会造成纳粹德军部队1百万人损失,实际上德军仅阵亡27千人,外加11万人负伤以及18千人失踪。只相当于上集开始提到的凡尔登战役当中德军伤亡数量的三分之一。现在回头来写“敦刻尔克大撤退”。由于比利时国王利奥波特三世在527日宣布投降,大部分比利时军队(约20万人)于次日停止抵抗,在盟军防线东部留下了一个大缺口。(地图上右侧大方框)不过比利时立刻宣布成立流亡政府并彻底废黜王室。仍有33千名比利时军人从敦刻尔克奔赴英国继续反法西斯斗争。从地图上看纳粹B集团军群本可顺势冲上滩头却奇怪地按兵不动 有可能被上述的运河洪泛区挡住了去路。19405261857分“发电机行动”正式启动。因为英国本土海军船只数量不足英军参谋部原计划每天撤走1万人。当时英军参谋绝望地认为需要40天时间才能结束行动。而德军认定时间充裕攻击有所松懈。Fish为了搜集资料抽空观看了2017年的《敦刻尔克(大行动)》电影。当荧幕上排列整齐的大量弹药箱一闪而过,Fish就知道该影片严重失实不值得跟进了。下面让Fish用丰富的图片还原历史原貌。

 


被丢弃的火炮与弹药箱

(电影《不列颠空战》截屏)

 



军等待船只

(组图,点击放大

 



挤满了人的驱逐舰

(组图,点击放大

 

被炸下沉的法国

驱逐舰“暴风

 (点击放大)

运兵船抵达英国多佛港

 (点击放大)

和电影里军舰上挥手欢呼的稀疏人群相比,实际上每艘军舰甲板上都站满了步兵根本人人动弹不得。有好事者计算过1艘驱逐舰甲板上站立的人如果都躺下来足够布满4个足球场的面积!窃以为该电影最失实的是对法国在敦刻尔克撤退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丑化。至少有3艘法国海军驱逐舰参加了撤退行动,其中“暴风”号(法语Bourrasque)被击沉的画面Fish小时候就在《国际瞭望》杂志的《二战专辑》部分看到过。既然有法国船当然不可能只让英国兵优先撤退。实际上撤退人员当中还包括波兰和比利时军人。上面最后一张照片清楚地显示法军(因为头盔式样相同还有可能是比利时人)和英军部队同时到达多佛港。整个行动由伯特伦·拉姆齐海军中将(Bertram Ramsay,电影里登陆指挥的那位)坐镇英国海港多佛统一指挥。第一天因为纳粹空军将敦刻尔克市区港口夷为平地而几乎毫无战果。27日白天只撤出了7千人。528日敦刻尔克地区气候恶劣纳粹空军无法执行轰炸,这天有17千名官兵逃出生天。随后撤退人数开始稳步上升。29日达到47千人。30日(又是坏天气)撤出5万人。31日达到最高峰:68千人。至61日稳定在每天56万人左右。因为包围圈越来越狭小,德军炮火已经能直接覆盖滩头。为减少伤亡行动最后3天(62日至4日)从白天改为夜间撤退。请注意从第3天开始撤退兵员数量有了明显增长。正是在那个时候大量英国民间船舶响应政府号召自发前往敦刻尔克拯救盟军官兵。船只种类包括远洋客轮、货船、私人游艇、渔船、甚至理论上不能出海的小摩托艇!大船拖拽小船,浩浩荡荡延绵不绝。这支大杂烩式的船队基本没有武装,被英国平民戏称为“浴盆舰队”。因为敦刻尔克是浅水港,大船只能停在距离陆地1.6公里的海面上,由小船穿梭般把人员运上大船。当然退潮时步兵可以站在齐腰深的水里缩短运输距离。

 


浴盆舰队(素描VS照片

 





步兵站在海水中登船

(组图)

 


约翰·维里克

最后约有34万名盟军官兵成功撤到英国本土。英国远征军司令约翰·维里克(John Wereker,第6代哥特公爵)不仅遵守诺言最后一个登船回国,他甚至在战火纷飞的海滩上坐在折叠躺椅里面啃着苹果监督部下撤离!顺便一提,后来扬威北非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也是撤退回国的远征军成员。负责守卫敦刻尔克防线的4万名法军官兵主动放弃自由,被德军包围送进战俘营。还有13千名英法联军逃到中立国瑞士被当地军队解除武装拘留。总结一下:在整个“发电机行动”期间盟军出动861艘各种船只(其中很多往返穿梭多次运兵)因为遭到轰炸损失了243艘各类船只。其中军舰仅有8艘驱逐舰和8艘运兵船(电影里翻译成扫雷舰)。实际上“发电机行动”结束并不等于战争的完结。615日至25日英国组织“天线行动”再次撤回滞留在欧洲大陆的人员。又有很多船只和人员在后续的撤退行动中损失。其中排水量16千吨的英国“兰开斯特里亚”号(Lancastria)豪华邮轮1940617日在圣纳泽尔外海被纳粹轰炸机击沉。当时船上有约6千人(包括船员、从法国撤离的英国军人和平民),只有25百余人获救。估计死亡人数是“泰坦尼克”号海难的两倍以上。英国皇家空军在行动期间共出动2739架次,损失军用飞机106架,宣称击落德军飞机140架。因为大部分空战是在远离滩头的外海上空进行,导致很多成功撤退的陆军官兵事后指责空军人员“畏缩避战”。入侵法国时德军原本拥有7千门各种型号的火炮。仅在敦刻尔克地区英法联军就丢弃了1288门大口径野战炮(口径4.5英寸以上者,英制18磅以上)、509门轻型2磅反坦克炮(占英军总反坦克炮数量的60%)以及数量不详的最新式3.7英寸高射炮。(换算成公制为94mm,比德军使用的88mm炮口径还大)让德军捡了个大便宜。此外英军还丢弃了64千辆机动车(主要是卡车)、184辆“重型”巡洋坦克(包括MK123型)、77辆“马蒂尔塔1型”坦克、23辆“马蒂尔塔2型”坦克以及331辆轻型坦克。占其装甲总兵力的41%45%




盟军在敦刻尔克

丢弃的武器装备

(组图,点击放大)

 

“发电机行动”顺利结束后不久丘吉尔首相在下议院发表了演说:“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我军)战士的船只。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不要将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赢得的!”Fish个人认为这段话比同时期另一篇以“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为主题的著名演讲要理智、真实、可信得多。194112月隆德施泰德元帅因为与希特勒在对苏联战场的方针计划上发生分歧主动提出辞职。19423月希特勒将其召回担任德军西线总司令。19447月,在对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是否允许部队撤退两人又发生争执。他无法忍受希特勒要求德军“不许撤退并战斗到最后一人”的疯狂命令再次辞职。滑稽的是不久之后发生的暗杀希特勒事件里,一向和元首唱反调的他成了特别军事法庭成员之一。事后隆德施泰德名义上官复原职,但一直没有重掌兵权。19453月隆德施泰德最后一次退役。当年5月被美军俘虏。他在法庭上辩解参加暗杀审判不是为了希特勒而是维持德军的法纪。最后隆德施泰德元帅得到从轻判处在英国战俘营里渡过3年后释放回国。1953年冯·隆德施泰德在故乡汉诺威病逝。时间走到198242日,阿根廷出兵占领与英国有主权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当天由女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组成了新的英国战时内阁,于次日向阿根廷宣战决定武力解决争端。44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签署命令征用民间船只参加越洋远征。被征用的船只包括豪华客轮、集装箱货轮、渡轮、油轮、打捞船和拖船,总计56艘。范围从6万吨级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客轮到700吨的“爱尔兰人”号拖船。在第6篇中集里提到过的2万吨级“大西洋运输者”号滚装货轮也在征集之列。这是二战之后英国海军最大的一次民间总动员。也算是《敦刻尔克之谜》当中“浴盆舰队”的一次再现重演吧!

  


被俘的法军殿后部队


德军检查缴获的法军装备

 


德军察看被击毁的运兵船

 

(第七篇完,敬请关注下一篇  胜利者的姿态   回总目录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