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anche 30 décembre 2018

世界七大奇迹(中)



标签:  Fish原创                        分类:  历史追忆 史海钩沉



4.       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


  阿耳忒弥斯(拉丁语:Artemis),又译作阿尔特米斯或阿提蜜丝、阿忒弥斯,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拉丁语:Diana)。是希腊神话当中的月神和狩猎女神。奥林匹斯山上十二主神之一。她是众神之王宙斯和泰坦女神勒托的女儿,也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姐妹。阿波罗和阿耳忒弥斯是孪生子。虽然很多故事里强大的阿波罗是兄长,但根据更古老的神话版本,由于阿耳忒弥斯比阿波罗要早出世10分钟,所以阿波罗是弟弟,阿耳忒弥斯则是姐姐。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阿耳忒弥斯诞生在萨吉理安月的第六天,也就是阿波罗出生的前一天。而且相传阿波罗就是由提前出世的姐姐阿耳忒弥斯所接生,因此阿耳忒弥斯还是产妇的保护神。母亲勒托在分娩时所忍受的苦难经历影响了阿耳忒弥斯的性格。在三岁时,父亲宙斯要送她礼物,阿耳忒弥斯选择了永远的贞洁,和一群发誓永保贞节的随从住进远离人烟的山林。因此她与雅典娜(智慧女神,宙斯的另一个女儿)以及赫斯提亚(灶神,宙斯的大姐。赫斯提亚等同于罗马神话中的维斯塔。在古罗马有灶神节,长设灶神的祭坛,里面供奉着长明的圣火。维护圣火的是精选的六名高级女祭司,称为“维斯太贞尼”。她们的地位高贵,甚至可以凌驾于元老之上,但必须保持三十年童贞,否则将受到活埋的处罚。)并称为奥林匹斯三大处女神。由于嫉妒他们的生母,天后赫拉经常虐待阿波罗与阿耳忒弥斯。父亲宙斯为了补偿他们,把太阳授给了阿波罗,而把月亮交给了阿耳忒弥斯。当阿波罗驾驶着光芒四射的太阳神车,把阳光洒满大地时,阿耳忒弥斯正躲在群山中与林中仙女们玩耍,狩猎。当傍晚时分,她登上银光闪烁的月亮车驱车出巡时,阿波罗则为她边弹琴边唱歌,而阿耳忒弥斯则静悄悄地穿越浩瀚无垠的太空。作为月神,她的外形是一位身材高挑的美丽少女,长长的棕色卷发梳在脑后,头戴新月冠,身着白色长衣,手持火炬。打猎时她一身劲装,背上挂着银弓神箭,乘一辆由有金色鹿角的雌鹿拉动的银车,还有一群猎狗伴随开路。她和阿波罗一样有本事能让凡人暴死或得瘟疫,但同时拥有医治他们的妙手回春手段。阿耳忒弥斯喜爱狩猎,她还是幼小儿童和所有哺乳动物的保护神。有时她也会一时兴起,用云彩遮住自己的脸庞去亲吻英俊少年的脸。被月亮女神所亲吻过的人都会变得具有奇特的想象力,或者会成为诗人或预言家。

  虽然阿耳忒弥斯为保持贞洁制定了严格的规矩并且主动隐居起来,但后来她还是情不自禁爱恋上了猎人俄里翁。阿波罗为了保持姐姐的贞洁,先引诱俄里翁到海里游泳,然后谎称要和阿耳忒弥斯比试箭法,隔着很远的距离把俄里翁露出水面的头颅当做箭靶。误以为那是一块礁石的阿耳忒弥斯用神箭射中了俄里翁的头部。阿耳忒弥斯降落到海上查看神箭的下落,看到的却是受了致命伤的俄里翁静静地躺在水面上,来不及和他的心上人说一句话就气绝身亡了。失去恋人使得阿耳忒弥斯悲痛欲绝,宙斯为了抚慰爱女,将俄里翁升为天上的猎户星座。阿耳忒弥斯从此和阿波罗反目,月亮和太阳再也不会出现在同一个天空上。为此阿耳忒弥斯还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称号叫“阿波罗萨”,意思就是“毁灭者”。受到严重刺激的阿耳忒弥斯对自己的贞洁重视到偏执的地步:甚至不再允许凡人男子看到她。猎人阿克泰翁在林中狩猎时,正好撞见赤身裸体的阿耳忒弥斯和她手下的仙女们在林中沐浴。结果,阿耳忒弥斯愤而将阿克泰翁变成一头鹿,让其被他自己饲养的猎犬追上并撕成了碎块。在得知自己的侍女卡利斯托被宙斯欺骗怀孕后,她把卡利斯托变成了棕熊。阿耳忒弥斯是三位一体的伟大女神(即月神、养育神和保护神)。除了充当女猎神和纯洁女神的角色,她作为阿波罗的孪生姐妹也被称为光明女神。阿耳忒弥斯的表姐妹则是象征着月亮黑暗面的赫卡忒。遇到失礼不敬的凡人,阿耳忒弥斯也会惩罚他们,许多冒犯她的人或忘了膜拜她的人都会死于非命或惨遭惩罚。例如卡吕冬国王俄纽斯(Oeneus)在给众神献祭时,不小心把献给阿耳忒弥斯的祭品给忘了,于是阿耳忒弥斯在一气之下派遣了一头凶残无比的大野猪去践踏俄纽斯的国土。同时她也有温柔善良的一面,还是个热爱唱歌跳舞的音乐女神。每当她狩猎归来时,阿耳忒弥斯就会到帕纳塞斯山上,与缪斯(九位艺术女神)、卡里忒斯(美惠三女神)一起载歌载舞。由此可见,阿耳忒弥斯既有温柔善良的一面,也有残忍凶恶的一面,这种性格的转变代表着月亮的圆缺变化。

  阿耳忒弥斯在罗马时代称为狄安娜,被尊称为“永恒的女神”。她还是女巫们的魔力源泉,所有女巫会在满月之夜聚集起来膜拜她。公元10世纪,由基督教颁布的《主教会规》对“相信自己在晚上与异教徒的女神狄安娜一同骑着野兽飞跃天际”的邪恶妇女们进行严厉的谴责。许多女巫同样将阿耳忒弥斯或狄安娜尊为“三位一体女神”,声称她鼓励狩猎、女权主义和巫术传统。也许正因为她是个凡人绝对惹不起的厉害角色,阿耳忒弥斯在整个希腊的森林和山区、阿卡迪亚、斯巴达和拉科尼亚等地均受到广泛敬奉,同时也受到了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人的崇拜。她最著名的神殿坐落于希腊人在小亚细亚建立的殖民城镇以弗所(今土耳其塞尔丘克附近)。也就是被拜占廷人斐罗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它最初于公元前600年建成的时候,规模就比著名的雅典帕特农神庙(Parthenon)还大:总占地面积6300多平方米。神殿为爱奥尼亚式建筑,庙前有10级台阶,神殿里面用12720米高的石柱交错分成两排,支撑用大理石铺设的屋顶。神殿装饰华丽,不仅正面两侧山墙上和每根柱子上,就连其中32根石柱的鼓形基座上都雕刻有神话故事。至今残存的3根石柱柱礎被收藏在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内。该部分至今光滑如玉,上面雕刻着通高1.83米的浮雕神话。内容是赫尔墨斯神引导阿尔克斯提斯前往死神塔纳托斯住处的故事。雕刻手法细腻,是难得的杰作。公元前7世纪后期,原地旧有的建筑毁于洪水。大约于公元前550年由吕底亚王国的克罗索斯发动重建,一百余年后在波斯的阿契美尼德帝国时期完成。让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名垂青史的不仅仅是它的宏伟壮丽,还有它不幸的遭遇。公元前356721日,一个叫赫罗斯特拉特(Herostrat)的年轻希腊人纵火烧毁了伟大的阿耳忒弥斯神庙。传说亚历山大大帝就诞生于神庙被毁的同一天。跟一般罪犯努力逃避惩罚不同,赫罗斯特拉特主动自首,并且声称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的名字留在历史书上。为了阻止他达到目的,以弗所当局不仅处死他,还明令禁止任何书籍记载关于他的事迹。但还是无法阻止他“让自己的名字留在历史书上”。他的这一“壮举”连同姓名还是被史学家泰奥彭波斯记录了下来,让这个疯狂年轻人的名字和神庙一起留在了历史典籍当中。直到今天在英语和德语里,赫罗斯特拉特这个单词还被用来比喻不择手段追逐名声的人。公元前323年,在亚历山大大帝赞助之下,阿耳忒弥斯神庙再次重建,规模超过以前。神庙以大理石为材料建造。整个殿宇长425英尺,宽230英尺,共有126根高60英尺的大理石柱,各种装饰美仑美映,富丽堂皇。重建后的神庙又矗立了大约六百年。公元246年,神庙被入侵的哥特人再次破坏,之后再也没能重建。公元401年,君士坦丁堡牧首(东罗马的宗教领袖,相当于西罗马的教皇)圣约翰一世带领群众拆毁了神庙残存的地面建筑。1869年,考古学家约翰·特陶·伍德发现了阿耳忒弥斯神庙遗址,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了1874年。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历代妇女贡献的黄金与象牙首饰。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学家发掘出的阿耳忒弥斯神像是波斯风格的立像,雕刻精美,细节复杂。女神胸前的装饰远看像一串大葡萄,实际上是代表生殖与多产的许多个乳房。在今天的阿耳忒弥斯神庙旧址位置,人们用发掘出的大理石残片拼成了一根石柱作为地标。


Fish推荐4:黎巴嫩巴勒贝克神殿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Fish都无法确定有什么现存的景观可以取代已经消逝的以弗所阿耳忒弥斯神庙。既然阿耳忒弥斯是月神,理应找太阳神的神庙来替代才对。但是太阳神的塑像已经位列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详见下集);而南美洲印第安古文明的太阳神与希腊神话的月神又实在格格不入。在我几乎就要准备用墨西哥(犹卡丹)奇琴伊察玛雅遗址作为代替景观来写的时候,一幅古罗马神殿遗址的照片及时映入眼帘。多么熟悉的建筑风格!如果阿耳忒弥斯神庙残存到今天,它就不正该是这个样子么?Fish兴奋地在网上狂查细找一通,终于确定了这个被某些人错写(Fish真的很感激这种错误!)为阿耳忒弥斯神庙遗迹的图片来源:它就是黎巴嫩的巴勒贝克神殿。巴勒贝克城距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86公里,位于黎巴嫩山西麓的贝卡谷地。海拔高度约1,160米。当地是著名的农业中心和黎巴嫩古迹集中地。巴勒贝克(Baalbek)这个词的原意是“太阳之城”。但它的词源语种既不是古罗马人通用的拉丁语,也不是古希腊语,而是更古老的腓尼基人语言。地中海是地球上最大的陆间海,处于欧亚非3个大洲之间,以直布罗陀海峡接连大西洋,风浪较小,海水不冰封,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拥有许多天然港口。沿着地中海东岸,从尼罗河三角洲、黎凡特、新月沃土、两河流域至安那托利亚,孕育了许多重要的人类文明,从前40世纪至前2世纪,先后有人类最早的信史两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国的巴比伦与古埃及、西方文明的源祖古希腊、以及洲际大帝国古罗马,被称为“文明的摇篮”(Cradle of civilization)。腓尼基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是犹太人的近邻。他们是地中海地区有名的航海民族,以远航、商业和殖民著称。发明字母文字则是腓尼基人对世界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巴勒贝克是腓尼基人建立的殖民城市,同时是古代的一大宗教中心。早在古希腊文明还在萌芽阶段的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祀奉太阳神巴勒(Baal Helios)的庙宇。太阳神巴勒是腓尼基人信奉的主神。它是一位很古老的神祇,在《圣经·旧约》里面经常成为犹太人的绝对神耶和华(Yahoweh)最强大的敌人。巴勒神的形象常以年轻人的姿态出现:头戴高筒帽,右手持鞭,左手拿闪电和麦穗,所穿的铠甲上刻有7张脸谱,意为7神的父亲,即众神之王。

  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大帝跨海征服西亚。此后巴勒贝克被改成希腊文“赫利奥波利斯”(Heliopolis),意思不变,还是太阳之城。公元前63年,赫利奥波利斯进入罗马时代。罗马帝国扩张到这里后,由于腓尼基人与古罗马人的多神信仰有相通之处,便把当地的太阳神巴勒与罗马的主神朱庇特(Jupit)等同起来。许多罗马皇帝为扩建神庙不遗余力,并不断在神殿上加上豪华的装饰。罗马当政者的这种做法多少取得了新征服的腓尼基居民的欢心,有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统治。“奥古斯都”(大帝之意)屋大维(公元前2714年在位)执政期间,开始在赫利奥波利斯大兴土木,建设神庙。其继任者驱遣2万名奴隶,在腓尼基人所建神庙原址上大肆扩建。尼禄(公元5468年)执政时期,祀奉诸神之王朱庇特的神庙基本竣工。安东尼(公元138161年)执政期间,又兴建了一系列配殿。先完成的是酒神巴卡斯神庙。后来又修建了爱神维纳斯神庙和缪斯(九位艺术女神,虽然罗马时代每个人名有变化,但总称未变)神庙,完成了史上最大的古罗马神庙建筑群。这些神庙实际上是腓尼基和罗马文明相融合的产物,可列入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最杰出的建筑艺术品之中。当时正处于“和平罗马”(Pax Romana)的太平盛世,才有能力在此建造如此巨大的神庙群。这里不仅神殿气势壮观,而且各地所崇拜的神与罗马所崇拜的神可以供奉在同一神殿里,因此体现出一种宽容大度的多元化风格。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06337年)皈依基督教,将基督教奉为国教,下令把朱庇特神庙改为基督教教堂。禁止拜上帝以外的神祗,多神教的神殿开始遭殃。狄奥多西大帝(Theodosius,公元379395年)统治时期,捣毁了罗马祭坛和神像,改建为教堂。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us,公元518565年)将神殿内8根最美丽的大理石柱运走,做为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教堂的柱石。公元636年,阿拉伯人征服赫利奥波利斯,巴勒贝克恢复原名并沿用至今。在伊斯兰教时代,神庙群的一部分被改为堡垒和清真寺,经过此地的各国军队都多少对神殿有所损坏。1176年,十字军一度攻占巴勒贝克,但很快又被阿拉伯人驱逐出去。这些憎恨异教的十字军战士对神殿的破坏最为严重。1318510日,巴勒贝克城被洪水淹没,4座桥梁和1500间房屋被冲毁,神庙群也遭到特大洪水的洗劫。1516年,巴勒贝克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范围,隶属大马士革省直到1918年。1759年,强烈地震使巴勒贝克再度受到严重摧残。巴勒贝克神庙群大部分倒塌,仅有巴卡斯神庙的主体得以幸存。

  作为古罗马时代的标志性建筑,这些埋在地下的神殿废墟在19世纪中叶之后才由考古学家开始挖掘,逐渐重现雄姿。即使因为经过近2000年的刀兵水火,天灾人祸而残破不堪,但遗迹残存部分的宏伟规模仍使今人惊叹不已,尽显当年罗马雄风。根据考古分析复原,当年的神庙群主体是长方形的朱庇特神殿(正门在短边上),周围有高大的石墙围绕的长方形院落。在神庙入口处有宽阔的51级石阶。拾级而上穿过富丽堂皇的长方形柱廊式前厅(正门在长边上),就到了六边形的中庭。据说六边形是腓尼基人的标志。迎面有几块富有腓尼基特色的巨石浮雕,其中一神像为无须男子,头戴麦穗王冠,右手挥鞭,左边出现闪电。正是腓尼基的巴勒神,当然也可解释为罗马的主神朱庇特。穿过中庭来到后面称为大庭院(Great Court)的宽阔祭礼广场。这片场地长135米,宽113米,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足可以容纳上万人。周围石廊由84根花岗石圆柱围成。大庭院高出地面8米,基座里辟有祭司住所,朝圣者宿舍,还有供奉神祗用的牲畜圈。大庭院中央设一大一小两个祭坛,大的长21米,宽20米,小者也有其一半大。据说古代曾用美貌少女活祭,后来才改为用活牛羊祭神。祭坛上有一小石槽,祭品的鲜血就沿着槽流到祭坛右侧底座下面融入大地。这一血槽至今完好无损,成为重要的历史证物。坛旁两侧有两个细长水池(20x7.5米)供祭祀者洗手。由于大庭院面积广阔,公元4世纪时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曾在院内加修一座长方形基督教教堂,但现已毁坏无踪。大庭院原有的玫瑰色花岗岩石柱组成的华丽石廊亦已梁摧柱折,满地散乱。据说有些整块石料是从埃及阿斯旺运来的。大庭院西端,有多级石阶通向位于整个建筑群制高点的朱庇特神庙,此庙竣工于公元60年,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长106米,宽69米,占地面积7314平方米。大殿四面由高大的石柱支撑,其中正面10根,背面6根,两侧各19根,共计54根,形成气势雄伟的柱廊。每根石柱高20米,直径2.3米,均由三节圆柱体镶接而成。石缝之间毫无粘合剂,刀刃不能插入。柱顶一排横梁,遍雕花纹,并有一行行用于排泄雨水的狮头塑像,造工极为精巧。朱庇特神庙曾是神庙群中最宏伟的建筑。由于沧桑巨变,该庙毁于地震等灾难,如今只剩下大殿南面的6根石柱排成一排,依然屹立在碧蓝的青天下。通过这6根挺拔的石柱,人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朱庇特神庙的雄姿。它以其雄伟高峻,被视为黎巴嫩的骄傲。人们常把这穿过了时代风雨的六根大石柱和黎巴嫩山顶有数千年历史的古老雪松,并称为黎巴嫩的象征。此外,残存的庙宇基座平台中夹有所谓“三块石”的祭台遗迹,每块高近5米,宽约4米,长21米,重达800吨。这些石灰岩巨石是附近的采石场开采出来的,号称是人类开采的最大石块。如何把它们运到这里,至今还是一个谜。

  朱庇特神庙以南48米处,坐落着精美的配殿巴卡斯神庙(见本部分压题照片),它完成于公元150年左右。巴卡斯(Bacchus,又译巴科斯)是酒神,等于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倪索斯。巴卡斯神庙的规模比朱庇特神庙略小,大殿长69米,宽36米,占地面积2484平方米,仍比雅典的帕特农神庙(70x31米)还大。这也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筑。庙中有酒神巴卡斯塑像,旁边有一个大酒窖。当年人们祭神歌舞之后,就到庙中举杯酌酒,以尽余欢。如今虽然殿顶已被震坍,四壁及长廊石柱大体尚存。四周墙壁上刻有由葡萄和酒壶等组成的图案清晰可见。大殿四壁周围有3米宽的柱廊环绕。柱廊正面耸立着8根石柱,侧面各15根(背面石柱已经震毁)。每根石柱高18.2米,柱脚直径1.91米,柱头直径1.59米,柱子间距2.5米。石柱上刻满各种水果蔬菜的图案,相当精致。这些石柱镶接成长廊。残留的大理石列柱相当完整。柱顶用石榫相接,柱廊拱顶一部分天花板至今仍存,上有巨石浮雕,刻有多个神像,如战神、有翅膀的胜利女神、戴葡萄花环的酒神、拿铁锤的火神(Vulcanus)、戴穗冠的丰收女神(Ceres)的浮雕(一说还包括修建庙宇赞助人的小雕像)。在为数不多的罗马遗迹当中,巴卡斯神庙是装饰最华丽的一处,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罗马神庙。说来有趣,巴勒贝克本地还是有名的美酒产地,也许正因如此巴卡斯神庙才得以在经历磨难后幸存至今。除了上述朱庇特神庙和巴卡斯神庙外,还有建于公元245年的爱神维纳斯庙,就坐落在酒神殿的斜对面。相比之下,维纳斯庙可谓娇小玲珑,更像一座东方花园里的凉亭。现主体结构已基本倾圮。仍然能辨认昔日小巧的庭院、亭亭玉立的石柱,以及曲径通幽,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感受。这是一座圆形带方拱形门廊的马蹄形神殿,有人说象征星星,也有人说象征维纳斯诞生自贝壳。其实就在爱神殿一侧的同一个庭院当中原来还有一座缪斯(九位艺术女神)神殿,但由于损坏的情形相当严重,根本想象不出其原始全貌。这也是为什么考古报告称该神庙群由四座神庙组成,而旅客游记里大多只提到其中保存较好的三座的缘故。巴勒贝克神庙群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罗马神庙建筑群,全世界包括原来的帝国首都罗马城在内已找不出比它更完整的神庙遗址。1984年巴勒贝克古罗马神庙群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的巴勒贝克城常驻人口为1.83万。顺便提一下,它还是国际红十字会的总部所在地。


5.       哈利卡纳苏斯的摩索拉斯王陵墓


  摩索拉斯王陵墓是一座位于古希腊殖民地城邦哈利卡纳苏斯(今土耳其博德鲁姆)的陵墓,墓主是波斯帝国在当地的总督摩索拉斯与阿尔特米西亚二世夫妇。该建筑完工于公元前350年左右,由于非常宏伟壮观而当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日英语中的“陵墓”一词(mausoleum)即源自摩索拉斯的名字。斟酌再三,虽然Fish最后决定还是按通行的方法来写本部分的标题,不过有一点还是要在这里多句嘴。现代习惯上把摩索拉斯尊称为王实际上是错误的。按照当时希腊文明世界的城邦制度,在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称帝,他死后手下的将领据地称王之前,除了斯巴达有名义上的双王之外,每个城邦是没有城主或者国王的,一切政策由元老院的贵族开会讨论,制定执行。一个城邦是共和制度还是独裁制度,取决于元老们(相当于现在的议员)是民选还是世袭。共和制度的城邦表率是雅典,而独裁制度的后盾是斯巴达。两者之间矛盾重重 这也是后来古希腊城邦经过多次内战后由盛而衰,为马其顿王国和罗马共和国先后征服的真正原因。不团结的希腊城邦和相对统一、虎视眈眈的邻国波斯帝国一直关系紧张。不要看现在美国的影视作品里极力美化,把希腊人对波斯战争的两次著名胜利(马拉松战役和甘泉关之战)描写得天花乱坠,实际上当时希腊人因为内部不团结,在对波斯的战斗中一直败多胜少,根本处于被动防御状态。打个比方,希腊和波斯的关系简直可以类比中国两宋和辽金的关系。在希罗多德的名著《历史》当中,提到过一个特殊称号“僭主”。窃以为倒是可以用在本文的主人公摩索拉斯夫妇身上。关于这个称号,希罗多德并没有专门给予定义,而翻译者显然借用了“僭越”(以下犯上,不遵礼法)这个中文古词。僭主在《历史》中第一次出现时是这样使用的:“吕底亚地方之人、阿律阿铁斯的儿子克洛伊索斯是哈律司河以西各个民族的僭主。”,“这个克洛伊索斯在异邦人中间是第一个制服希腊人的人,他迫使某些希腊人向他纳贡并和另一些希腊人结成联盟。”说白了,僭主就是未经民选或更高级独裁者(帝王)的世袭任命,占据一个或多个城邦自立为王的土邦主。摩索拉斯(?- 公元前352年,公元前377年至前353年在位,一译马乌索卢斯)就是个典型的僭主。摩索拉斯是世袭贵族赫卡托姆努斯的儿子。虽然名义上他是波斯帝国任命的卡里亚总督,实际上当时的卡里亚地区是一个半独立的政权。他曾参加总督叛乱(英语:Revolt of the Satraps),暗地里与希腊人合作反对波斯人的统治。通过在希腊和波斯这两大势力之间左右周旋,摩索拉斯夺取了吕底亚的大片土地,成了有名的军阀和富豪。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指挥建造了许多庙宇等大型建筑。摩索拉斯死后,其妻阿尔特米西亚二世继位,依照他生前的计划建造了宏大的陵墓。

  阿尔特米西亚二世(?-公元前350年)是卡里亚原来的僭主吕戈达米斯的女儿,从她的父系来说,她是一个哈利卡尔那索斯人,但从她的母系来说,她又是一个克里地人。通过与她的(同母异父)兄弟摩索拉斯结婚后成为卡里亚实际上的王后。公元前352年摩索拉斯去世后,他们的儿子尚未成年,于是阿尔特米西亚二世独掌大权。可惜红颜薄命,在位仅两年就去世了。后继者伊德里乌斯将她与丈夫摩索拉斯合葬于著名的摩索拉斯陵墓之中。摩索拉斯陵墓位于在土耳其的西南方的哈利卡纳苏斯。这里本身就是一个濒临爱琴海、风景秀丽的古城。陵寝底部建筑为长方形,面积为40米(120英尺)乘30米(100英尺),高45米(140英尺),其中墩座墙(立柱下面的实心墙体,参照本部分插图)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形的顶盖部分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6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众多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匹马拉着一架古代战车,驾车者塑像应该是以摩索拉斯本人当模特建造。这种在顶部安放大型雕塑的装饰方法后来被用在凯旋门上并一直延续下来,德国的名胜古迹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 Gate)就沿用了此种设计。此陵墓的著名之处除了它的建筑外,还有那些美丽的雕塑。摩索拉斯陵墓的雕塑由四位当时最有名的雕刻家比亚西斯(Bryaxis)、雷欧查瑞斯(Leochares)、斯高帕斯(Scopas)和提莫透斯(Timotheus)负责制造。据说当时每人负责陵墓的其中一边。后来陵墓虽然历经战火,但是在很长时间内仍保持完好。最后于公元14世纪的一系列地震中被破坏,陵墓顶部与围墙崩塌倾倒,但基座部分仍旧完好。1494年,圣约翰骑士团夺取该地并修建要塞抵御奥斯曼帝国,他们使用了一些震落的石块作为原料。1522年,因为传闻奥斯曼帝国要大举进攻这里,骑士团又一次挖掘摩索拉斯陵墓以期获得更多石料。这一次陵墓残余的基座惨遭破坏。在挖掘过程中,几位骑士意外发现了摩索拉斯的墓室,但当他们次日回来打开墓室准备寻找财宝时,发现整个墓室已被搬空。此事究竟是骑士团内部有人抢先出手还是当地村民所为,一直无人知晓。后世的考古发掘显示,其实早在骑士团到来之前,墓室就已经多次遭到盗墓贼的洗劫。以摩索拉斯陵墓的规模,不难想象当年殉葬品的丰富与奢侈,这批宝藏的下落,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Fish推荐5:印度泰姬陵


  关于古代世界七大奇迹的替代景点推荐部分写到这个单元,Fish又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世界上现存的宏伟陵墓之多,已经构成考古学和历史学里面的一个门类,替补候选者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撇开前面已经写过的埃及吉萨金字塔群不说,如果比修建时间的古远,当属埃及王陵谷和亚历山大大帝之墓;如果比规模和持续建造时间,中国的明十三陵绝对榜上有名…… 最后Fish决定写印度泰姬陵,是基于如下理由:我个人认为但凡写陵墓的故事,实际上埋藏其中的墓主生前事迹与建筑特点、文物价值、珍贵程度是同等重要的考量标准。虽然因为年代久远,摩索拉斯与其妻阿尔特米西亚二世的生活细节已经不可考,但是丈夫死后妻子继位并努力完成其陵墓,最后又被合葬一处。正符合古代所谓“生而共寝,死则同穴”的夫妻道德标准。如果说他们夫妻俩的婚姻生活当中只有政治和财富因素,毫无感情可言的话,根本不用专家分析报告,恐怕连普通人都不会相信。于是,Fish在寻找一座宏伟陵墓的同时,也在挑选着一个个被死神拆散的恩爱夫妻的故事。泰姬陵(英文:Taj Mahal,一译泰姬玛哈),是位于印度北方邦阿格拉的一座用白色大理石建造的陵墓,是印度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它是回教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了纪念他的第三任妻子姬蔓·芭奴而兴建的陵墓,工程主体竣工于1654年。泰姬陵被后世广泛认为是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珍宝和世界遗产中被广泛赞美的杰作之一。中文泰姬陵的“泰姬”二字里面,泰是Taj的音译,在波斯语中为皇冠之意;而玛哈(Mahal)是死者生前的封号,相当于王妃,勉强可以翻译为“姬”。因此泰姬陵实际上应该翻译为“皇妃之冠”,并不能直接按习惯称呼葬于此的姬蔓·芭奴·比古姆为泰姬。姬蔓是波斯人,沙贾汗的父亲贾汉吉尔的第20个妻子(Fish没写错,真的是20!)茉荷茹妮莎的侄女,1612年与当时还是库拉穆王子的沙贾汗结婚,被赐予慕塔芝·玛哈(Mumtaz Mahal)的皇族封号。传说姬蔓·芭奴的美貌举世无双,皮肤白得透明。她入宫19年,生有86女。1630年,姬蔓·芭奴在第14次分娩时不幸感染产褥热,死于南征的军营中。临终前向丈夫沙贾汗提出了4个遗愿,其中一项就是为她建造一座美丽的陵墓。

  大约3500年前,来自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白皮肤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次大陆,征服了当地的居民:黑皮肤的达罗毗荼人。为了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征服者们就以肤色的深浅将当时的社会阶层划分成4个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在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其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经过长期演变,印度种姓制度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实质上是一种阶级继承制度。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帝国分裂后,一个突厥化的军事贵族帖木儿建立了帖木儿帝国,其版图囊括中亚与中东的大部分区域。十五世纪末,帖木儿帝国再次分裂。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一译巴卑尔)被乌孜别克人逐出中亚,率军南下占领了阿富汗。莫卧儿王朝(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8年)即是巴布尔1526年从阿富汗起兵侵入印度北部灭德里苏丹国后所建立的,印度最后的封建王朝。“莫卧儿”意即“蒙古”。在帝国的全盛时期,其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的阿富汗等地。这是一个伊斯兰教封建王朝。上层建筑是穆斯林的,而基础则是印度教的。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而被征服的当地印度教徒以原有的乌尔都语交流。阿富汗人作为军队主力,享有比平民较高的地位。应该承认,作为一个外来的异族统治王朝,虽然其自身仍旧带有不平等的封建等级,至少在其前期对印度固有的种姓制度(英语:Caste system in India,或作印度卡斯特体系)造成了冲击和挑战,获得低级种姓人民的拥戴。巴布尔逝世后,其子胡马雍在1540年和为苏尔王朝的舍尔沙战败,被逐出印度,但是他随即重整兵力,于1555年卷土重来,恢复了帝国。自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到第六任奥朗则布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全盛时期,帝国的疆域经过逐步的扩张而达顶峰,经济繁荣。奥朗则布去世后,莫卧儿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缓慢,开始走下坡路。1857年,印度民族起义爆发之后,莫卧儿末代皇帝被推为起义军领袖。英国击败西帕衣团后起义失败,莫卧儿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被流放缅甸,莫卧儿王朝灭亡。1876年,英国女王获“印度皇帝”的称号。

  现代很多史学家认为沙贾汗是一个好大喜功的暴君,一生沉溺在性爱与毒品当中,种下莫卧儿帝国日后没落的恶果。沙贾原名库拉穆(Khurram),沙贾的父亲是莫卧儿王朝著名贤君阿克巴大帝的儿子,莫卧儿帝国皇帝贾汉吉尔,母亲是印度教部族拉其普特人的公主曼玛提(Manmati)(回教皇帝为了维护内部团结多迎娶印度教公主,这一政策正是由阿克巴大帝所首创,Fish注)。库拉穆早年在宫廷受到良好的教育,通晓武略。信奉穆斯林逊尼派教义,信仰虔诚。一度协助其父统领军队。在沙贾的父亲贾汉吉尔统治的末年,莫卧儿帝国开始面对一系列挑战,沙贾成功地应对了这些挑战并稳定了局势。1622年,在他还是王子的时候便起兵反对他父亲的统治,但这场叛乱很快给镇压下去。虽然事后库拉穆得到了宽恕并返回自己的领地,但是他的两个儿子达哈(Dara Shikoh)和奥朗则布(Aurangzeb)被送到贾汉吉尔的宫廷中做人质。1627年贾汉吉尔去世,库拉穆和他的兄弟沙赫亚(Shahryar)为了争夺王位继承权又发动了战争。库拉穆得到了邻国波斯王阿卜杜勒汗(Abdul Hassan Asaf)的支持;他的兄弟则得到了贾汉吉尔遗孀纽吉汗(Nur Jehan)的支持。最后库拉穆获胜,在阿格拉称帝登上大宝并于162824日正式改名沙贾(应该写为沙·贾汗,波斯语“世界统治者”之意)。他统治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扩建军队,平定了德干各公国的穆斯林叛乱,任命其子奥朗则布为德干总督。1631年,命孟加拉总督镇压在该地的葡萄牙人。1636年吞并艾哈迈德纳格尔,迫使戈尔孔达和比杰伊布尔地区统治者纳贡称臣。长期与伊朗萨法维王朝战争,争夺阿富汗。1638年派重兵迫使伊朗坎大哈总督阿里·马尔丹汗投降。1646年占领巴达赫尚和巴尔赫。在西部,莫卧儿帝国吞并了拉吉普特人的王国BaglanaBundelkhand;在德干高原,占领了BijapurGolconda王国;在西北,将自己的势力越过了开伯尔山口。沙贾的穷兵黩武吸干了帝国的财力。在他的统治下,莫卧儿帝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机器,军人贵族(大部分是阿富汗人)和军队的数量扩大了几乎四倍,这样造成了本国农民负担的急剧增加。尽管如此,在沙贾统治期间,莫卧儿帝国的版图在财源不足的情况下依然不断扩张。

  在宗教方面,沙贾汗遵奉逊尼派教义,推行伊斯兰教法,健全各级法律制度。他支持苏菲派纳格什班迪耶教团,聘请其长老为宗教助理,对其道堂和清真寺赐封以土地。他改变阿克巴大帝时的宗教宽容政策,对印度教徒歧视迫害,尤其反对天主教,不允许传教士兴建教堂。他统治时期经济发展,国库充盈(资料原文如此,前面还说穷兵黩武,财源枯竭,这里却给出完全相反的评语!),伊斯兰文化得到发展。他投入巨资修建了宫殿、陵墓、清真寺,使王朝的建筑艺术达到较高的水平。沙贾的统治所带来的一个好处则是促进了一些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的出现,比如拉合尔、德里、阿格拉和亚美达巴德。这些城市和港口以及其他遥远的地方通过水陆交通紧密相连。沙贾自己则将首都从阿格拉迁往穆斯林的传统权力中心德里。在沙贾的统治期间,莫卧儿帝国的艺术和建筑成就到达顶峰。泰姬陵正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产物。它被认为是莫卧儿建筑(英语:Mughal architecture)的最精美例子,结合了印度建筑和波斯建筑的风格。泰姬陵是一个拥有多处景观的复杂建筑群,大约在1632年开始建造,1653年左右完工。泰姬陵的建造被委托给一个建筑师团队并由皇帝亲自担任总监。当时极负盛名的波斯建筑师拉合里被认为是首席设计师。1632年,泰姬陵在印度北部亚穆纳河转弯处的大花园内开始动工兴建,工程的首要工作是种植树木:由于树木的成长极为缓慢,因此至少要有10年的时间让树长成。拉合里以德里的胡马雍陵(阿克巴大帝父亲的陵墓,Fish注)为蓝本,动员2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工匠和书法家,融合中亚、波斯和印度的本土风格,用了整整22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座以纯白色大理石为主的艺术建筑,总费用估计为3,200万卢比。泰姬陵建筑的材料是从亚洲各地以逾一千头大象运送而来,可谓世界级工程。仅就装饰材料而言:绿松石来自西藏、青金石来自阿富汗、水晶和翡翠来自中国,碧玉来自旁遮普邦、檀香和红宝石来自印度南部四邦、孔雀石和琉璃来自缅甸、象牙和白玉来自泰国、蓝宝石来自斯里兰卡、玛瑙和黑曜石来自阿拉伯、珊瑚和萤石来自波斯、黄金和白银来自朝鲜、绿宝石和鹿角来自于越南。共有28种宝石和半宝石镶嵌入白色大理石建筑墙体,华美至极。Fish个人的观点是:沙贾汗继位之初,莫卧儿帝国经济是稳定的,否则就无法开始建造泰姬陵这样大的工程。但随着这一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不断延续,莫卧儿王朝的国库就逐渐被掏空了。(就算你是亿万富豪,用20年时间盖个房子而且不停装修试试看?)沙贾汗统治后期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其实包含有逼迫邻国纳贡以维持经济收入、增添建造泰姬陵的工匠人手和珍贵材料的意图。总而言之,沙贾汗为了实现亡妻遗愿的那份执着确实令人叹服。

  泰姬陵的主体建筑物 白色大理石圆顶陵墓高250英尺,占地约17万平方米,南北长580米,宽305米,另建有前庭、正门、莫卧儿式花园和清真寺。著名的莫卧儿花园中间是一个大理石水池,两旁种植成列的柏树,分别象征着生命和死亡。水池尽头则是陵墓,内有两座空的石棺,棺木一大一小,沙贾汗及皇后葬于空棺下面的土窖内。陵墓主殿四角都有高40米的高塔一座。这四座塔其实都是斜塔:每座塔均故意向外倾斜12度,是为确保遇到地震时,尖塔向外倒塌而不压到主殿,内有50级阶梯。这四座高塔向外倾斜的最重要原因实为美学上的需求。因为人类的眼睛在远方挑望此四座垂直建筑物及中央主殿时,受距离影响,将产生高塔向内倾斜的感觉。将此四座高塔刻意建造成向外倾斜,反而可让人于远处挑望时,感觉其为完全垂直。这些塔楼专供穆斯林教徒们每日登高朗诵《古兰经》,以及祈祷朝拜之用。墓室中央有一块大理石的纪念碑,上面刻着几行波斯文:“封号宫中翘楚泰姬玛哈之墓”。站在陵墓旁边回廊中央的石块上,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回音效果,令人为之着迷。后方草坪为当时宫殿附属的葡萄园。主体建筑外观以最高级纯白大理石打造,内外镶嵌美丽的宝石(水晶、翡翠、孔雀石),陵墓的每一面都有33米高的拱门,陵前水池中的倒影,看起来好像有两座泰姬陵。泰姬陵在建筑美学上,最引人注意的是其完全对称。以主殿中心向两向延伸之轴线切割之中轴线,可以看到相对于中轴线之距离相等之处,必存在数量、尺寸及样式完全对称之雕饰。其中轴线贯穿园区各门、水池及道路等之中线。泰姬陵在早中晚所呈现出的面貌各不相同,早上是灿烂的金色,白天的阳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而在月光下又变成银白色。白色大理石映着淡淡的蓝色萤光,更给人一种恍若置身仙境的感觉。1857年,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发生暴动,英军士兵和殖民地政府官员趁火打劫,从泰姬陵的墙壁中任意凿去大部分的宝石和青金石。19世纪末,英国殖民总督可增勋爵(Lord Curzon)下令开展大规模的泰姬陵修复工程,该项工程完成于1908年。他还模仿开罗大清真寺在内部设置了大型灯室。葡萄园被改造为英国式的草坪。印巴战争期间,泰姬陵曾一度受到巴基斯坦空军的威胁。


  1983年,泰姬陵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单》。2004年是泰姬陵建成350周年,印度政府将这一年定为“泰姬陵国际年”。泰姬陵平均每年吸引24百万名游客,其中超过20万人来自海外。游客都集中在天气比较凉爽的1012月参观。泰姬陵附近不准停车,游客要步行或搭乘电动车;进入主陵需要脱掉鞋子或者穿上鞋套;允许带小型摄影机、照相机和手机。有人说,不看泰姬陵,就不算到过印度;不在月光下来到泰姬陵,就不算到过泰姬陵。20041127日,泰姬陵有条件对游客开放夜游,门票价格高达1500卢比,使其成为一个少见的早中晚不同时段游览票价不一样的景点。近年来,随着印度工业化的发展,泰姬陵因此遭受马图拉炼油厂产生的酸雨侵蚀,乳白色的大理石外墙出现了黄斑,墓室生出了小孔,白银大门氧化变黑。泰姬陵附近的亚穆纳河污染严重,河中化学物质含量偏高。有专家认为泰姬陵的基座最终将会崩坍。生态学家建议在泰姬陵周围栽种桑树来吸收二氧化硫。印度政府开始大量栽种桑树并成立泰姬保护区。故事写到这里其实还没有完。很多细心的游客在观赏泰姬陵的时候都会注意到离它不远处有一片废墟。那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自己设计建造的陵寝,与泰姬陵相反,准备完全用黑色的建筑材料来修建。如果它没有半途而废,能够按计划完成,和泰姬陵并肩而立的话,那将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又一大奇迹。但是沙贾汗命中注定不能如愿以偿了。1657年,沙贾汗卧病在床期间,其4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斗争。1658年,第四子奥朗则布在内战中获胜并宣布称帝。奥朗则布则以异教徒的罪名将他的兄弟、得到父皇支持的皇太子达哈砍了头,把首级送给他们的父亲沙贾并将其禁闭在阿格拉城堡,以诵读《古兰经》祈祷渡过余生。阿格拉城堡四周有长达2.5公里的护城河,围墙高20余米。沙贾被软禁在阿格拉堡的一间能够看到泰姬陵的房间里。沙贾晚景凄凉,身边只有大女儿贾哈娜哈(Jahanara Begum)陪伴,由最小的女儿照顾饮食。相传一次沙贾口渴想喝水,奥朗则布让他饮用墨汁。诵经祈祷之余,沙贾每天透过囚室的小窗,远眺护城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影。后来由于视力恶化,他只好借着墙上宝石光芒的折射来观赏泰姬陵。被拘禁7年后沙贾汗抑郁而终,于1666年被葬于泰姬陵爱妻的身旁。于是,前面提到过的“生而共寝,死则同穴”故事又在异国他乡轰轰烈烈地被演绎了一遍。(未完待续)

mardi 25 décembre 2018

世界七大奇迹(上)



标签:  Fish原创                        分类:  历史追忆 史海钩沉


前言

  看到这个标题,估计有人会立刻将本文和Fish写的一篇博文《无名者说》联系起来。因为我在那篇博文里面介绍的恰巧是一个名为《奇迹时代》的电子游戏。实际上这两篇文章里面都出现“奇迹”这个词纯属巧合。导致Fish写出本文的真正原因如下:大约一年以前,我在整理博客的时候偶然看到一条博文推荐,文章作者是国内某位国学大师(不好意思,我把大师的名字给忘记了)。记得标题大概是《与世界第八大奇迹零距离接触》。因为标题很吸引人,勾起了我小时候在南京某公园里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微缩景观展览的美好回忆,所以Fish欣然点击阅读。可是读完这篇被推荐的博文之后,感觉只能说是被摆了一道。全文不到三百字,提到兵马俑的部分不过三分之一。既没有关于秦俑历史的回顾,也没有对秦俑现状的描写,更没有配任何插图。在报流水账一般叙述天气情况和在秦俑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之后,大师表示自己有幸在西安生活过一段时间,抒发了一通对关中地区风土人情的热爱。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作者竟然用了相当篇幅,不厌其烦地把他在西安被当地友人宴请的应酬过程也写了出来。文章通篇内容空洞,文法勉强和一些小学生的游记作文水平看齐(对不住各位小朋友,我实在找不到适当的参照,至少那篇文章里面没有许多错别字啦)。可以说这是一篇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式的文章,Fish不想和大师作对,不过事后确实很心疼自己为读这篇博文所浪费掉的五、六分钟时间。那个造链接的小编也是,如此文章,竟然也拿来推荐,是和大师沾亲带故(应该说是有仇才对),还是根本就是在撞钟摸鱼?因为此事,反而让Fish对古代的所谓世界七大奇迹发生了兴趣,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收集于此有关的文字与图片。正好赶上加拿大蒙特利尔地区最近持续阴雨,将近一个多礼拜不见阳光,我没法按计划搞自己热衷的绘画,便利用业余时间在此整理编辑后发表出来以飨读者。


  所谓的世界七大奇迹(希腊语:Επτά θαύματα του αρχαίου κόσμου,又称为世界七大遗迹、世界七大奇观等等,其定义泛指由生活于不同时代的人类选出的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七座伟大的人造建筑物,有时会因不同的需要或立场而选出多于或少于七个。请注意,世界七大奇迹本身的定义将其局限在人造建筑和景观这个范围之内。举例来讲,美国的黄石公园天下闻名,但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以它一直无缘入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早提出世界七大奇迹构想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Antipater of Sidon)。真正将世界七大奇迹逐个挑选列举出来的则是当时处于文明巅峰状态的希腊人。从公元前11世纪的古希腊文明伊始,至公元前8世纪其特有的城邦式社会架构逐渐成型,透过繁盛的海上贸易,沿着地中海殖民发展,古希腊船员将他们在世界各地的所见所闻带回到各个希腊城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希罗多德为了研究希波战争,游历地中海沿岸诸国,并将收集的资料编写成《历史》一书,内容包含了对巴比伦的城市规划以及古埃及金字塔的描写,此为与古代七大奇迹有关的最早文字记载。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带领大军越过赫勒斯滂(今达达尼尔海峡),征服了横跨欧亚大陆的波斯帝国,穿过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后折返。至此古希腊文明进入鼎盛时期,兴建了许多代表性的重大工程、建筑与纪念碑。在此时期,出生在古希腊殖民地利比亚的著名诗人、学者以及目录学家卡利马科斯于当时古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图书馆任职时,编写了一份名为《世界各地奇迹》(A collection of wonders in lands throughout the world)的文献,可惜现已失传。

  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经过四次马其顿战争后被内战严重削弱,为罗马共和国征服,罗马文化被深厚的古希腊文化影响。相传于公元前224225年,力学先驱、拜占廷人斐罗(Philo of Byzantium,又译费罗、费隆)写下《世界七大奇迹》一书,描述当时在地中海附近的七个伟大建筑,它们分别是“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哈利卡纳苏斯的摩索拉斯王陵墓”、“罗得岛的太阳神铜像”以及“亚力山大港的灯塔”,为现存最早被提出的世界七大奇迹观念。原文现已失传。直至公元78世纪,中古英格兰诺森布里亚王国历史学家毕德(又称毕德尊者Venerable Bede或圣毕德Saint Bede),著有一份名为《关于世界七大奇迹》(拉丁语:de Septem Mundi Miraculis)的论文,其中引用了斐罗所列的世界七大奇迹,为现存最早的完整记载。除此以外,公元前140年前后,住在赛达的希腊诗人安提帕特(Antipater of Sidon),写下了一首赞美世人成就的诗(该诗篇有英译本流传于世,Fish注),也列出六个奇迹建筑:除了亚历山大港灯塔外,其余与现存古代世界七大奇迹相同。实际上这方面的文字资料很好收集整理:因为以古希腊文明的传承者自居,在现代北美洲关于最早的世界七大遗迹的记录引述比比皆是,随便在任何一家图书馆的儿童读物书架上几乎都可以找到不同版本的《世界七大奇迹》。真正让我迟迟未能发表本文的原因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插图。因为年代久远,最早的世界七大奇迹当中目前唯一存在的只有吉萨大金字塔,而其余皆已毁坏,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也相当稀少,有些建筑甚至是否曾经存在都成了未解之谜。最早的世界七大奇迹是什么样子,一直是众说纷纭。而且很少有人能通过阅读、加上想象把这七座伟大建筑物的原貌成功地描绘出来。经过仔细的对比和筛选,Fish大胆放弃网上一般通用的欧洲中世纪铜板画(见本文压题图片),而改用一套自己收藏的近代画家作品。本文中的插图作者为Miguel Coimbra,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目前为止最近的一次世界七大奇迹选举发生在2007年。是瑞士的“新七大奇迹”协会(New 7 Wonders FoundationN7W)发起的在世界现存建于公元2000年以前的建筑中挑选七个代替旧的世界七大奇迹的活动。发起原因是由于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的六个早已不复存在,而且都集中在地中海地区,显得过于局限。其选举方式是由网上和电话免费和付费投票决定,已登记会员可免费投票一次,如要再投票则需付款。投票于200776日截止,投票结果则在2007779:30(当地时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新世界七大奇迹(英语:New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按照得票多寡顺序排列)是:“中国万里长城”、“约旦(亚喀巴省)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秘鲁(库斯科)马丘比丘山城”、“墨西哥(犹卡丹)奇琴伊察玛雅遗址”、“意大利罗马斗兽场”和“印度(阿格拉)泰姬玛哈陵”。由于该次选举的发起组织和评选活动与金钱挂钩,其结果被很多人认为不公平,一直存在争议。另外,作为古代七大奇迹当中硕果仅存的一员,埃及吉萨金字塔没有参选,作为“荣誉奇迹”被列在新七大奇迹之前。其理由正如埃及官方宣传机构所讲的那样:“如果吉萨金字塔还要参加(这类)选举,简直就是一种侮辱。”也就是说,新选出的世界七大奇迹应该是世界八大奇迹才对。为了强调本篇博文的原创性,Fish将在描述最早的每个奇迹之后追加介绍一个现存于世的、基本上可以代替原有遗迹来参观的人造建筑物。这个追加部分纯属个人观点,还请大师们不要对号入座,加以评论。



1.       埃及金字塔


  古埃及的金字塔当然不止一座,其中最壮观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于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近郊吉萨高地的金字塔群,它由三座大金字塔构成。同时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最为古老和唯一尚存的建筑物。其中最大(同时也最古老)的胡夫金字塔也被称为吉萨大金字塔。根据当地一间墓室墙上关于工头和埃及第四王朝胡夫法老的象形文字记号,考古学家们认为这座金字塔是他的陵墓。该金字塔的建造时间大约持续了1020年,于公元前2560年完成。原高146.59米(480.9英尺),底边长230.37米(755.8英尺)。截至英国伦敦林肯座堂于公元1300年落成以前,在建成后的3800多年间,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最初,金字塔表面包有一层光滑的外包石块,像现在卢浮宫外的玻璃金字塔那样拥有平滑的表面。而现在金字塔呈现的则是外层石块下的阶梯状核心结构。胡夫金字塔基座部分现在仍有外包石块的残留。金字塔的建造方式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释以及假说。被广泛接受的假说认为金字塔的修建是通过用人力将巨石从采石场开掘出来,将其提升安放到预定位置这种方式进行的。一般认为胡夫金字塔大概是由附近的采石场运来的230万块石灰石建成的。用于包裹金字塔的图拉石灰石是通过运河运来的。在国王墓室发现的重达2580吨的金字塔内最大的花岗岩石块是由阿斯旺运来的,那里距离金字塔有800多公里远。古埃及人的岩石采集方式是将木质锲形物插入岩石中,之后在上面浇水,当木头经过水的浸泡制后会发生膨胀,而膨胀时产生的力会将岩石分离出来。当石块被切下来之后,它们会被船只搭载顺流或逆流通过尼罗河运往金字塔的工地。据估计,胡夫金字塔的建造大概用了550万吨石灰石,800吨从阿斯旺输入的花岗岩和50万吨的灰泥。

  胡夫金字塔内部目前已知有三个墓室。最下面的一个是直接在金字塔的基岩中开凿出来的,但是它并未完成。王后墓室和国王墓室则位于它上方的金字塔内部。有趣的是,如果从位于金字塔下方的入口向下一直走下去,可以一路顺利地到达半完成的墓室,而另一个向上通往真正墓室的通道却很难被发现。有人认为这个和未完工墓室连接的向下通道的建筑目的就是为了将盗墓者引入歧途。吉萨大金字塔是目前在埃及已知的唯一一座同时有上升和下降通道的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当中另外两座大金字塔分别是卡夫拉和孟卡拉两位法老的陵墓,它们几乎呈直线排列在胡夫金字塔西南方几百米范围内。卡夫拉金字塔不仅在大小上仅次于胡夫金字塔,而且非常难得地保留着顶部的外包石块层。而紧靠着胡夫金字塔旁边的小金字塔则是胡夫法老的祭庙(实际上有两座,一座紧邻胡夫金字塔,另外一座则位于尼罗河边上),此外同一地区还有三座为胡夫法老的妻子们而建的小金子塔,以及一座更小一点的“卫星”金字塔,一条高于地面连接两座祭庙的甬道和围绕金字塔为贵族修建的马斯塔巴墓园。当然还有同样蔚为奇观的狮身人面像。吉萨金字塔建筑群,包括胡夫,卡夫拉和孟卡拉三位法老的三座金字塔都被一座后人称为“乌鸦之墙”(Wall of the Crow)的,用巨石砌成的墙壁包围起来。在墙外考古队发现了一个被称为“失落的城市”(The Lost City)的供工匠们居住的小镇。根据出土的陶器样式,印章的压痕和地层位置,这座城市的出现年代能够追溯到卡夫拉(公元前2520-2494年)和孟卡拉(公元前24902472年)的统治时期。



Fish推荐1:墨西哥特奥蒂瓦坎遗址


  首先申明,作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当中唯一留存今世的建筑物,吉萨金字塔群确实无可替代。不过介于近几年埃及国内动荡的政治形势,已经有不少旅客被迫放弃前往参观。那么如果非要找一处可以取代吉萨金字塔的景点,Fish会选择哪里呢?答案是墨西哥特奥蒂瓦坎遗址。特奥蒂瓦坎是一个曾经存在于今日墨西哥境内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大致上起始于公元前200年,并且在公元750年时灭亡。是一个在奥尔梅克文明灭亡之后才诞生,约与马雅文明同期的印第安古文明。关于特奥蒂瓦坎人的起源,迄今为止仍然是个谜。没有任何人能证实该文明曾拥有文字并且留下资料记录。今日我们之所以知悉这文明的存在,除了因为他们遗留下了巨大的遗迹可供证明外,也因为一些与他们同时期的其他文明在典籍或绘画中提到过关于特奥蒂瓦坎人的事迹。实际上特奥蒂瓦坎人并不用这个名字称呼他们自己,这个名字是该文明灭亡后,接着迁来居住于此地区的后继文明托尔特克人以他们所使用的纳瓦特语(Nahuatl,一种墨西哥中部的印第安原住民语言)来称呼前人为“特奥蒂瓦坎”(Teotihuacán),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是“众神造人之地”。虽然在托尔特克人乃至于更后期的阿兹特克时代,该古文明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但他们仍然视特奥蒂瓦坎人曾居住过的古代城市为圣地,也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称呼。特奥蒂瓦坎人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出现在墨西哥中部高原,并且在150年间建造了一个人口约为5万的城市,堪称是整个美洲地区最早存在的城市等级聚落。

  在这段时期,他们建立了一个以南北向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初级规模城市,建筑物主要以宗教用途的金字塔和庙宇为主。之后城市逐渐成长,各种平民使用的建筑物也建筑完成。整个城市与文明的发展在公元600年时达到最高峰,当时特奥蒂瓦的人口有可能在10万到20万人之间。拥有巨大的建筑、精致的壁画等文化成就,但该文明最后却在公元650年至750年之间因为未知的原因没落,城市被放弃,居民消失无踪。根据特奥蒂瓦坎人遗留下的艺术作品判断,他们崇拜名为特拉洛克的神明。特拉洛克是水神,同时也是特奥蒂瓦坎的守护者。它有两种不同的形象:其中男性版的特拉洛克是掌管降雨的神明,而女性则为掌管河湖的水神。在特奥蒂瓦坎人的绘画中可以看到许多叼著滴血心脏的神兽,因此考古学家研判该文明与其他墨西哥古文明一样有拿活人祭献的习俗。土著试图用这方法来安抚掌管大地的神明。此外,考古学家在特奥蒂瓦坎的神庙地基下发现埋著双手被反绑的骨骸,极有可能是以活人祭保持金字塔的神圣与稳固。南美洲的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有明显区别。虽然同样是用巨石垒砌而成的四面三角形锥体,南美洲的金字塔大部分不是陵墓(虽然不止一座底部曾经发现人类骸骨,但大多是前面提到的活人祭品),所以内部是实心的,在一个或多个侧面修建有供攀登到金字塔顶部平台的台阶。金字塔顶部平台上修建有建筑物,一般是神庙、天文观测所或者同时兼具两种或者更多功能的建筑。现在的特奥蒂瓦坎遗迹外墙都是灰白的石料原色。根据考古学家对其同时期马雅文明的研究,玛雅人有用涂料将重要的建筑漆成鲜红色的习惯,不排除特奥蒂瓦坎遗迹的金字塔群原来也是被涂成红色的。不过随着岁月流逝,被暴雨冲刷掉了。Fish打个比较恶心的比喻:就好像尸体皮肉腐烂之后留下的累累白骨。

  特奥蒂瓦坎遗迹位于今日墨西哥城东北方约40公里处,位于一个紧临墨西哥峡谷的小型谷地中央。已被挖掘整理的特奥蒂瓦坎遗迹占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多为古代民房与金字塔。根据考古分析,整个特奥蒂瓦坎遗迹的占地约83平方公里。它的中央是南北向的轴心“亡灵大道”(纳瓦特语:Micaohtli),实际上比较像是一处长方形广场。据说之所以这条大道被称为“亡灵大道”,是因为16世纪西班牙人来到此地时,看到成群的金字塔。西班牙人由于古埃及的金字塔之故,想当然地认为所有金字塔都是陵墓,于是把这条金字塔群中的大道如此命名(另一说是这里的阿兹特克人本来就称此地为“亡灵大道”)。事实上如前文所述,南美印第安人的金字塔不是陵墓,而是祭祀或是占卜测量用的。大道的北端是巨型的月亮金字塔(西班牙语:Pirámide de la Luna),中段的东侧则有一座古代墨西哥最高大的建筑,称为太阳金字塔,这两座金字塔的造型类似,都是采用阶梯状的梯型叠成、正前方设置有非常陡峭的走道,其中月亮金字塔长宽分别为170米、150米,太阳金字塔的基座则为225米乘以222米,接近正方形,全高64米,不过太阳与月亮金字塔的塔顶在古代可能还有神庙建筑,因此那时的金字塔比现今高一些,但因为年代久远庙宇早已消失,只剩下一个略呈圆顶状的小丘。虽然实际上月亮金字塔比太阳金字塔要矮一些,但由于月亮金字塔所在地势较高,因此这两座主要金字塔的塔顶高度是接近水平的。除了两座大型金字塔外,整个遗迹群还包含了在太阳金字塔对面的羽蛇神庙与一些围绕在大道周围的迷你小金字塔以及半地下的建筑物地基。由于早在西班牙人登陆墨西哥之前,该地区就已经无人居住呈现荒芜状态,因此当西班牙人入侵征服墨西哥各民族,大肆破坏印第安原住民的建筑物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文化时,特奥蒂瓦坎反而躲过一劫安然保存到今日,进而成为今日古代墨西哥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象征物。如今特奥蒂瓦坎遗迹是墨西哥境内最受欢迎的观光景点之一。顺便提一下,在墨西哥,“特奥蒂瓦坎”除了是一个古文明与该古文明在今日墨西哥谷旁所建立的建筑遗迹总称外,该单词还是遗迹所在的圣胡安特奥蒂瓦坎(西班牙语:San Juan Teotihuacan)的名称来源和组成部分,后者是墨西哥州属下122个次级行政区(Municipios)之一。



2.       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又称悬园。据说是公元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修建的。现已不存在,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没有判定确切位置的世界七大遗迹。该建筑面积大小不明,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且有灌溉系统,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悬在半空中的花园。其实空中花园这名字纯粹是出自对希腊文paradeisos一字的意译,并不是吊于空中的花园。但就字面原意paradeisos直译应该是“梯形高台”,所以推测“空中花园”实际上就是建筑在“梯形高台”上的花园。有趣的是,希腊文的paradeisos(空中花园)后来蜕变为英文paradise(天堂)。如今仍有一些古巴比伦时代的遗迹保留在伊拉克巴比伦省的希拉城附近。人们一度认为其中的一个建筑遗迹就是巴比伦空中花园 理由是从该建筑的残留部分判断,其外形正好与“梯形高台”的描述相符。但是人们没有在该建筑上发现任何植物和灌溉系统的痕迹。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证实这里并不是空中花园,而是另一座古巴比伦著名建筑 埃特曼安吉神庙的遗址。埃特曼安吉(苏美尔语,意为“天地之基神庙”)是一座古巴比伦人修建来供奉主神马杜克的神庙名称。根据考古分析复原,该建筑高91米(300英尺),在古巴比伦时代属于不折不扣的高层建筑。埃特曼安吉神庙被一些人认为是《圣经》当中《创世纪》部分描述的巴别塔(Babel Tower)的原型。巴别塔(也译作巴贝尔塔、巴比伦塔,或意译为通天塔)这一名称来自《创世记》第11章记录的“巴别城”的故事:当时地上的人们都说同一种语言,当人们离开东方之后,他们来到了示拿之地。在那里,人们想方设法烧砖好让他们能够造出一座城和一座高耸入云的通天塔来传播自己的名声。上帝来到人间后看到了这座城和这座塔,认为一群只说一种语言的人以后便没有他们做不成的事了;于是上帝将他们的语言打乱(变成72种),这样他们就不能听懂对方说什么了,还把他们分散到了世界各地,那座高塔也停止了修建。这座城市就被称为巴别城,那座塔就被称为巴别塔。

  在苏美尔故事《恩麦卡尔和阿拉塔王(英语: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中也出现了相似的情节。《可兰经》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但是没有提到塔的名字。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阿西莫夫圣经指南(英语:Asimov's Guide to the Bible)》一书中猜想写《创世纪》内容的人是受到了当时巴比伦一座未能建造完成的神庙的启发。《创世纪》中提到,希伯来语中的“Babel”这个词来源于动词“balal”,在希伯来语中意为“使困惑”或“使混乱”。公元1世纪的罗马犹太作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也有过相似的论述,他认为这座塔的名字来源于希伯来语Babel,意思是“混淆”。该词在《七十士译本》中对应的希腊文正巧就是“巴比伦”。而巴比伦的词源是阿卡德语中的“Bāb-ilim”,意为“神之门”,原指古苏美尔地区(圣经中的示拿地)的巴比伦神庙金字塔。这座由巴比伦尼亚国王那波帕拉萨尔修建献给马杜克神的塔庙大约是在公元前610年开始建造。那波帕拉萨尔的记录写道:“之前有一位国王建造了一座‘大地七灯庙’,但是顶端的工程还没有完成。很久以后,人们逐渐废弃了这座神庙,从此地震和雷电就不断的摧毁着那早已被太阳晒的干裂的墙体;砖块都开始瓦解,内部的结构也早已变成一堆废墟。后期著名的重建工作是由公元前6世纪的巴比伦统治者那波帕拉萨尔和尼布甲尼撒二世实施。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40年)曾写到过巴比伦神庙,他称其为“宙斯的神殿”,描述了神庙的庞大。公元前331年左右,已经破败不堪的埃特曼安吉神庙最终在亚历山大大帝领导的一次重建中毁于一旦。事后亚历山大大帝成功地将塔的瓦片移到了另一个地方,在他死后重建工作也随之停止(一说亚历山大大帝下令拆毁这座神庙好在原址上建造他的陵墓)。

  另外根据20131126日《现代快报》援引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的斯蒂芬妮·达尔莱博士声称她已经发现了巴比伦空中花园的遗址。它就位于近几年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的伊拉克境内。巴比伦空中花园的位置一直是个谜。然而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斯蒂芬妮·达尔莱博士声称,她已经发现了空中花园的具体位置。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上位于巴比伦以北300英里之外的尼尼微。达尔莱博士从古代文献中拼凑出一些线索,显示空中花园实际上不是古巴比伦人和他们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所建,而是他的邻居和敌人 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704-681BC)领导下的亚述人在约2700年前建造的。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城现位于伊拉克北部的摩苏尔附近。达尔莱针对空中花园遗址地点进行了20多年研究,由于没有任何已被公认的考古线索,很多人一直认为空中花园只存在于传说里。最流行的说法是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取悦妻子建造了空中花园。然而已发现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的文本中,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这座花园的线索。考古学家们曾对空中花园展开100多年的研究,也没有找到它的地点。后来达尔莱解读了一段古老的楔形文字,发现空中花园的地点和建造时期一直被误传着。达尔莱在大英博物馆看到了描述辛那赫里布生平的楔形文字文本,辛那赫里布生活的时代比尼布甲尼撒二世早整整100年,据说他建造了一座宫殿,并在宫殿附近建造了一座“令所有人惊叹的”花园。后来达尔莱又在大英博物馆中发现了一块从尼尼微城运过来的浮雕,浮雕显示了辛那赫里布建造的宫殿和一座花园,花园有好几层,种在里面的树木好似悬空一般。2013年早秋,达尔莱博士指导当地一个拍摄团队、带着警卫人员抵达现场展开研究,现场录像显示,空中花园遗迹就位于辛那赫里布王宫遗址的附近。在一个村子附近有一片绿地,绿地外围有一个很大的土丘。无论如何,现代不少大厦、屋苑都采用空中花园建筑元素,又名为平台花园、天台花园或者花园平台等等。它们的出现显然是受到巴比伦空中花园的启发。



Fish推荐2:中国万里长城


  我在此推荐用中国万里长城代替巴比伦空中花园,一共基于三个理由:其一,就建筑方式来说,两者材料相同,都是用砖头/夯土建筑的。其二,巴比伦王为治疗王妃思乡病的传说,让Fish不禁联想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千金搏褒姒一笑的典故。再从烽火台往长城联系,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其三,空中花园建造的年代久远,以至正确的建造时代、建造人都难以分清,出现混淆,它可能不是一朝一代独力完成的。而中国的长城也是历经历朝历代的不断维护兴建才达到现在的规模。作为防御工事,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修筑,《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当时筑城用意在于“互防”和“拒胡”。《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馀里以备楚”。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今山东境内,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馀千米。由于春秋战国诸侯林立,属境较小,一般小国长城都只有几百里,一些大的诸侯国家的长城也不过三四千里。例如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阳河)附近筑长城,史称“赵南长城”。赵武灵王所筑长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县境内),终于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境内),史称“赵北长城”。秦昭王时,攻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山),东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国长城和魏长城(即滨洛长城)。万里长城之名,自秦始皇才开始。据司马迁《史记·蒙恬传》上记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天下统一,并改制为帝国。前214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占据河套,并将秦、赵、魏、燕各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华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有人记述“杞梁妻”以及孟姜女的民间故事。现在临洮附近,阴山、大青山一线,都有秦长城遗迹残存。

  西汉继续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在位时到汉宣帝在位时止,先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朝鲜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随着吉林省通化县境内新近发现11处秦汉长城遗址,秦汉长城的东北界限进一步北扩。东汉亦筑长城,但规模较小。英国探险家威廉·林赛(William Lindesay)在蒙古境内的戈壁沙漠深处发现过一段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遗址。经考察和研究,该段长城遗址很有可能始建于汉代,其后经过数次修复和续建,实为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与增建。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北魏筑长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诚,向西至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境,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筑长城,起于北京市居庸关,至山西省河曲县。北齐年间修建规模最大,天保三年(552年)至天保八年(557年)六年时间里,大修长城五次。今北京市通州区有北齐土长城遗址。北周在大象元年(579年)“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东魏武定元年(543年),修长城,东至上墱,修到古北口。隋朝以夏和灵州(今陕北和宁夏)一线为北方边界,而河套(今属内蒙)则被突厥占据。从581年起,隋文帝、隋炀帝在今陕北和宁夏6次下令修筑长城以防卫突厥,前后动用了128万人。隋文帝在位时,为防范突厥,多次于冬季征发丁壮修筑长城。公元585年,隋文帝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垣七百里,以遏胡寇”。隋炀帝在位时,两次于夏季大规模征发劳力修筑,此时防御的对象还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浑。《隋书·炀帝纪》载大业三年(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也就是说在这次筑长城的过程中10天内就死了近60万人。611年,爆发了农民起义。隋长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将东起紫河,经朔方、灵武直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和增建。隋朝的建筑工事多见于史料,但由于建筑工期短,至今少见其地面遗存。

  唐朝时国力强盛,对后突厥的北方防御体系主要利用三受降城和其军镇。自公元720年后就未曾有过后突厥对唐朝边境入寇的记载。由于北方的突厥已经被平定而不再成为威胁,未修长城;后晋割让放弃燕云十六州使得宋朝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元朝统治者本身是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只起到盘查路人和作为商路驿站的作用;与元朝类似,清朝直到灭亡也未修长城。因而现存的长城主要是明代长城,,从明太祖洪武帝至明神宗万历帝,经过先后20次大规模的修建,动用约200万到300万人在累计200年时间内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千米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部分长城。明长城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长城基本维持了自古以来的基本走向,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沿山西、内蒙古交界线,经偏关县老营堡向东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唐代名将尉迟恭的出生地)、再经朔州市朔城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大同市左云县、市区、阳高县(东南20里即是汉高祖亲伐匈奴却被围困多日的白登山)、天镇县新平堡马市口,进入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桥西区、崇礼县、赤城县,经北京延庆县居庸关西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内长城交汇。明太宗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多位明帝为保护自身安全及维护边境安定,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内长城全长1600多公里。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营堡个角墩,沿山西境内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线,向东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再经忻州市神池县、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甯武县(有甯武关)、忻州市原平县、朔州市山阴县、忻州市代县(北有雁门关)、朔州市应县、忻州市繁峙县、大同市浑源县至大同市灵丘县(有平型关),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易县、涞水县、张家口市涿鹿县、入北京市门头沟区、又回到张家口市怀来县,再入北京延庆县八达岭、居庸关西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外长城交汇。此外,内长城在大同市灵丘县牛帮口又分叉南下,沿河北、山西交界线,顺太行山向南,经娘子关、固关,在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结束。20094月,中国国家测绘局及国家文物局报告最新的完整考古研究显示,明长城全长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要的长度为2232.5千米,墙体平均高67米,宽45米。201265日,国家文物局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和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800千米。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有道是“不到长城非好汉”,其实长城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那里的居民和长城接触应该是件相对容易的事。至于Fish这种出身于南京,没有到过长城的“非好汉”,有空还是就近爬爬南京的明城墙好了。



3.       奥林匹亚宙斯像


  根据希腊神话的说法,宙斯(英语:Zeus)是雷神、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之王,古希腊神话中的最高神,罗马神话当中称其为朱庇特(拉丁语:Jupiter)。宙斯为天神之王克罗诺斯与雷亚所生的幼子。克罗诺斯通过推翻他的父亲乌拉诺斯获得了最高权力,他预知自己会和父亲一样被自己的孩子推翻,于是残忍地把亲生孩子们吞进肚子(天神是无法被杀死的,只能被囚禁,Fish注)。他的妻子雷亚因为不忍心让小儿子宙斯也被吞进肚子,于是拿了块石头冒充婴儿给克罗诺斯吞下。宙斯被秘密抚养长大后,设法解救了被囚禁的兄弟姐妹,和他们一起对抗父亲,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经过十年战争,宙斯在祖母大地女神盖亚的帮助下战胜了父亲。宙斯和他的兄弟波塞冬、哈迪斯分管天界、海界与冥界。从此宙斯成为整个宇宙,特别是人间界的最高统治者。宙斯是古希腊神谱系中的第三代神王,和许多人间的帝王类似,宙斯喜怒无常,风流成性。他与多位女神和普通人类女子有染,生下多位子孙。当中著名的有阿波罗(太阳神)和阿尔忒弥斯(月神)兄妹、狄俄尼索斯(酒神)、赫拉克勒斯(大力神)。宙斯为了接近女神和女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他总是偷偷摸摸的,所以总会令妻子赫拉(她其实是宙斯的姐姐,因此一直没有生育。)生气而进行各种报复(被解释为各种天灾的起源)。据说宙斯也有一些男性情人,如盖尼米得。尽管有如此的道德缺失,当时希腊人普遍相信宙斯是全能之神,能洞悉世间任何事物,不管是在人间还是在奥林匹斯神山上,他都是神喻(预言)之源,决定着神灵和人的命运。后世天文学当中木星的拉丁语名称即起源于他。奥林匹亚的宙斯神殿是古希腊的宗教中心,由城邦和平民送来的祭品种类繁多、络绎不绝。据说神殿建成之前的几百年间人们一直在露天神坛叩拜宙斯,焚烧祭品聆听神谕。所以神坛是用以前献给宙斯的各种祭品的灰烬造的。神殿位于希腊雅典卫城东南面,爱丽丝城邦奥林匹亚体育馆旁,依里索斯河畔一处广阔平地的正中央,传说这里为众神之神宙斯直接掌管的地区。现在这地方是一片黄澄澄的丘陵,但是在古希腊时期,四周环绕翠谷和清冽溪水,环境幽雅,不远处更有一座密林,林中小径两旁更是花木扶疏,争奇斗妍,美不胜收。在古希腊时代该神殿位于雅典城墙外。到了古罗马哈德连皇帝时代,为了扩大雅典城规模,将城墙往外扩展,才把神殿纳入城内。

  宙斯神殿始建于公元前470年,由当地建筑师伊利斯人李班(Libon of Elis)负责监督建造这座宏伟的庙宇,并最终于公元前456年完成。神殿本身是采多利克式(Doricorder)建筑。表面铺上灰泥的石灰岩,殿顶则用大理石兴建而成,神殿共由34条高约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石柱支撑着,面积达41.1x107.75米。庙前庙后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岛的大理石雕成。庙内西边人字形檐饰上的很多雕像,十足是雅典的风格。一座巨大的宙斯神像被安放在宙斯神殿的醒目位置,足足占据了侧廊一半的空间。这个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全称是奥林匹亚的宙斯巨像(希腊语:Άγαλμα του Ολυμπίου Διός)。建造时间大约是公元前457年(通过对于神像建造工厂的考古发掘做出的推断,Fish注)。高12米,头戴黄金制成的橄榄冠。在旅行家沙尼亚斯巴(Pausanias)的《希腊游记》一书中,曾对宙斯神像作了详细的描。书中记载:“宙斯神主体为木制,身体裸露在外的部份贴上象牙,衣服则覆以黄金。头顶戴着橄榄枝编织的皇冠,右手握着象牙及黄金制成的胜利女神像,左手则拿着一把镶有各种金属打造的权杖,杖顶停留着一只鹰”。宙斯的宝座系用杉木制成,并饰以黄金,象牙,乌木以及各种珍贵的宝石。神像头上与脑后,雕刻着“典雅三女神”和“季节三女神”(春、夏、冬)雕像;腿和脚饰有舞动中的胜利女神与狮身人面的史芬克斯,还有希腊其他诸神装饰。底座部分宽6.55米、高1米,而12米高的神像本身相当于现代四层楼高的建筑。罗马时代神像身后挂着由耶路撒冷神庙劫掠得来的神圣布幔。宙斯神像由雅典雕刻家菲迪亚斯(Phidias)负责建造。当时是因为神殿需要雅典式的雕像,抑或由于菲迪亚斯的声誉远播,建筑庙宇的人特别请他到奥林匹亚担任雕刻工作,其中缘由已经无从查考。有一种说法是,菲迪亚斯在雕塑雅典巴特农神殿的阿西娜巨像时,被指控盗用宝贵材料,遭受贬黜,离开故乡雅典过放逐生活,终老于奥林匹亚(菲迪亚斯完成宙斯像后,于公元前432年在此地去世)。这说法的依据是菲迪亚斯与雅典著名政治家培里克里斯(Pericles)是朋友,按照当时希腊社会的传统,对他的名誉采取的任何打击行动,都会对培里克里斯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菲迪亚斯只好选择逃亡。除了雕像本身,菲迪亚斯还精密地规划四周布置,包括由神庙大门射向雕像的光线,为了令神像的脸容更为美丽光亮,更于神像前建造一座里面镶了黑色大理石的浅橄榄油池,利用橄榄油将光线反射,使整个雕像光彩照人。

  至于神殿主角宙斯巨像,则采用了所谓“克里斯里凡亭”(英文:chryselephantine,其中chrysos源自希腊文χρυσός是指金块elephantinos源自希腊文ελεφάντινος代表象牙)技术,是在木质支架外加象牙雕成的肌肉和金制的衣饰。宝座也是木底包金,嵌着乌木、宝石和玻璃,历时八年之久才完成。这么建造,天上的宙斯神是否喜欢?据说菲迪亚斯建造雕像时,曾亲到奥林匹斯山向宙斯神献祭询问,而大神以降下霹雳闪电,打裂神庙铺道作回答。宙斯像的构成材料,年代背景以及装饰用的雕像,都能详细说明,但是菲迪亚斯的作品风格却很难确定。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菲迪亚斯雕塑神像的技术达到巅峰,能使神像具有高不可攀的庄严气概。“看上去宙斯就像要站起来一样”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公元1世纪这样写道,“他似乎要打开神庙的屋顶”。“宙斯像在普通的宗教形象外,增添了独特的性格。”普鲁塔克在他的《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保卢斯·马其顿尼库斯传》中记录到一次埃米利乌斯·保卢斯前去参拜宙斯乞求对马其顿王国战争的胜利:当他凝视着神像时,“他的灵魂受到了触动,似乎他真正亲眼见到了神明”。公元1世纪的演说家Dio Chrysostom则声称:“(对宙斯神像)只需一瞥,人们便将忘记所有烦恼。”为了要找出这些话的真正涵义(菲迪亚斯神像雕塑的原作至今已全部遗失),多年来,专家学者曾对其它菲迪亚斯神像的复制品作过个别研究,希望能找出其中共同的特点。他们特别注意雅典巴特农神殿的装饰雕像,据说菲迪亚斯曾经负责监制这些雕像。当然很难断定菲迪亚斯曾亲手雕过哪一件石像;因为他既要担任监制工作,而且要负责雕塑神殿内的阿西娜巨像,一定非常忙碌,不过,很可能所有雕像的设计和全部风格都由菲迪亚斯一人决定。最接近菲迪亚斯风格的作品,可能是庙内东边横饰带上的神像,只是规模不同而巳。这些神像,在早期的严肃风格与后期轻松及精巧的风格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据说奥林匹亚的祭师对菲迪亚斯的杰作非常欣赏,就委任他的子孙世代负责保存维护宙斯的神像,永享荣华。神像矗立期间有工人定期前来擦拭象牙,被称为“菲迪亚斯抛光工人”。

  根据史料记载,伟大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昂然地接受人们崇拜达九百多年。公元393年,因为改信基督教,罗马皇帝都路(Theodsius)一世毅然颁发停止竞技的敕令,从未间断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大会也在这一年被禁。公元426年,又颁发了异教神庙破坏令,于是宙斯神像就遭到破坏,菲迪斯亚的工作室亦被改为教堂,古希腊/罗马文明从此灰飞烟灭。神庙内倾颓的石柱更在公元522年及551年的地震中震垮,石材被拆,改建成抵御蛮族侵略的堡垒,随后奥林匹亚地区经常发生洪水泛滥,整个城市埋没在很厚的淤泥下。对奥林匹亚遗迹所进行的现代发掘工作,最早是在1829年由法国考察队主持。历时六星期。使近代人士对奥林匹亚有更多了解的则是德国的考察队。他们从1875年开始,差不多一直没有间断地发掘,虽然找出了宙斯神殿以及装饰用的雕像,并且局部恢复了宙斯神殿原来的形状,但始终没有发现宙斯神像本身的踪迹。在19541958年间,考古学家进行了一连串令人兴奋的发掘工作,在距离宙斯神殿遗迹不远的地方,挖出了菲迪亚斯工作车间的遗址,形状大小与神殿的主室相同。菲迪亚斯可以在这种类似神殿的环境中雕塑宙斯像而不致妨碍神殿的修建工作。菲迪亚斯必定在雅典挑选了一批工作助手带到奥林匹亚。在他的工场遗址上发现很多公元前435年制造的雅典陶器,还有象牙、玻璃、金匠工具,以及赤陶模型的碎片,看来是供制造神像部分衣饰之用。出土的陶器当中,有一个残破不全的杯子,杯子有刻工精细的文字:“我属于菲迪亚斯”。有说法称宙斯神像在神殿被毁之前已被运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现在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被路易西收藏于宫殿内达60年之久,可惜最后在劫难逃,毁于城市暴动中。虽然在附近的伊利斯和罗马铜币上出现过宙斯神像的形象,但是和其它一些同时代的伟大雕塑不同,没有关于宙斯神像的大理石或青铜的复制版得以幸存下来。到今天只有一尊类似风格、缩小版的宙斯神像(罗马时期仿制作品,多个部分经过重建)被收藏在俄罗斯埃尔米塔日博物馆。虽然奥林匹亚的宙斯巨像已消失于尘世,但它却以另一方式至今犹存,伟大的宙斯变成了东正教的全能基督。在伊斯坦堡科拉的圣方济各小教堂内,顶端宝座上坐着的就是化为基督的奥林匹亚宙斯神。这尊异教神祇究竟如何转化为代表基督形像?考古学家估计有几种原因,第一,奥林匹亚神像本身就拥有极其完美的外观;第二,神像代表最高神性几乎已达千年之久。不过,这恐怕又是另一个故事的话题了。


Fish 推荐3:中国乐山大佛


  编辑奥林匹亚宙斯像的故事之际,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现出很多类似的巨像。从人类建立宗教以来,偶像崇拜一直根深蒂固,屡禁不绝。别的且不说,就连一开始严禁建造雕像作为崇拜对象的基督教与道教最后都不能免俗,前者选择了基督受难像与圣母像(上帝仍旧是没有形象的),后者建立了三清像和真武大帝像。目前唯一坚持杜绝偶像崇拜并取得成功的最大教派是穆斯林(回教)。在查看2007年新世界七大奇迹的相关记录时,Fish吃惊地发现中国的乐山大佛竟然没有参加此次评选。如果它榜上有名的话,后来当选世界奇迹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恐怕只有拱手称臣了。乐山大佛的全名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坐落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处的凌云山栖鸾峰,位于凌云寺的南侧。在古代因其所在地而得名嘉州大佛、凌云大佛。乐山大佛的具体始建时间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仅记载了一个大致的唐代年号“开元初”。该佛像整体依山体雕凿,露顶开龛,形象为倚坐双手扶膝端坐的弥勒佛。总高度71米,头宽10米,高14.7米,耳长7米,眼长3.3米,鼻长5.6米,嘴宽3.3米,颈长3米,肩宽24米,手部中指长24米,脚背宽9米、长11米,其中右耳和鼻子部分为后来的维修中用木质结构涂灰修补上去的(详见下文)。头上有1021个螺髻(唯有这一部分不是直接从山体上雕刻出来,而是在造好后再安装到大佛头上的)。大佛的佛身各部分比例匀称,整体严格按照佛教《造像度量经》上的记载和要求施工,形态庄严,完全符合唐代造像的风格。大佛胸部有一处被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一块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后毁于文革期间,Fish注),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杂物。在佛体上修凿有一套可以减轻雨水冲刷和风化作用的排水系统,其中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胸部正面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与背侧两端也各有一洞,但相互之间没有凿通。大佛的两侧山体上各凿有1尊身披盔甲、手执戈矛的护法天王像,每一尊高约16米,宽约6米。大佛右侧的崖壁上修凿有木栈道,可从佛像顶部直达抵达脚部。栈道的岩壁上现存2处佛龛,也是大佛周边的数百处佛龛中保存最为完好的2座。其中栈道由上至下第一处折返的地方刻有浮雕《西方极乐图》,内有亭台楼阁等造像,雕刻精美。

  关于乐山大佛的由来,有着一个凄婉曲折的故事。史料记载,这座摩崖雕像最早是由贵州僧人海通和尚主持修建的,修凿弥勒佛的目的据说是为了减弱该河流交汇处的水势。佛像开建后募捐收到了大量的捐赠物资,当地官员因此曾向海通和尚强行索贿。海通和尚予以拒绝,并称:“自目可剜,佛财难得”。一位官员动怒说你给我剜出来看看。海通和尚便当真自挖一只眼睛,并将这只眼睛放在盘子里递给了官员。吓得该官员跑到寺里忏悔祈祷不止,此后便再无针对大佛的索贿行为。海通和尚去世后大佛的修造一度停止。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时,章仇兼琼担任剑南节度使,为重修大佛而捐出了自己20万钱的俸禄,工程得以再次开工。天宝五年(746年)时,章仇兼琼调任户部尚书,大佛的修造再次停滞,这时的大佛仅修凿到膝盖位置,膝盖以下仍旧未雕刻。贞元元年(785年)时,韦皋担任西川节度使,专门捐出了自己的50万钱俸禄作为资金,大佛得以第三次开工。贞元十九年(803年)时,乐山大佛终于正式修造完成,整个工程前后历时约90年时间。为此韦皋还专门撰写了《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并将其刻在了大佛龛窟右侧的临江崖壁上。建成后的乐山大佛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大佛,同时也是现存最大的弥勒佛坐像。刚建好的乐山大佛属于凌云寺的内属佛像,其外表涂有颜料,镶嵌有宝石,部分地方还贴有金箔,(一说当时大佛脚下还雕刻有莲花座,未经考古证实,Fish注)大佛的外面还建有木阁加以保护。唐末和五代十国的战乱时期,关于大佛的情况并没有明确记载。到北宋初年,乐山大佛已经出现损毁,佛身长满青苔,外面的木阁也已塌毁。宋仁宗在位期间,对大佛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维修,外侧的木阁也得到重建。但由于宋朝历代帝王偏重道教,佛教受到相对轻视,此后关于大佛毁坏和重建的记载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而其所属寺庙凌云寺也曾多次毁于战火。至清末的1898年,乐山大佛表面已经年久失修,外层覆盖了大量的青苔,木阁也完全损毁。

  到了近代,乐山大佛还面临过彻底毁容的危机。1914年时,凌云寺的僧人曾经对大佛进行过维护。但到1925年时,大佛风化严重,右眼的眼角出现一处非常大的矩形坑穴,鼻子和右耳已经全部缺失。对此,乐山当地的军阀陈洪范出资数千元对大佛进行维护。由于缺乏有效的维修技术,在这次维护中,大量的乐山当地的红砂石被开成石条,直接做成面具覆盖在了大佛脸部,五官部分由于难于修复而直接采取了平面描画的方式,最后再用红砂将大佛的面部全部涂红(Fish开个玩笑,怎么把佛爷整容成关公了?),经过如此修缮的大佛已变得面目全非。同年,四川军阀杨森率军将陈洪范驱离乐山,杨森下属的部队随后将乐山大佛当做靶子进行炮兵射击训练。刚修建完成不久的红面具的左眼部分在这次训练中被打出一个大洞。这处破损于1927年被当地的一位居士出资修复。1930年至1933年期间,乐山大佛再次大修。在这次大修当中,之前被加装的红面具被整个敲掉,已经严重损毁的鼻子部分用搭建木质三脚架再涂抹灰泥的方式加以修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山大佛于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当时还不叫乐山大佛,登录名为嘉定大佛,Fish注)。1982年,乐山大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1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峨眉山 乐山大佛”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1994年至1997年,与乐山大佛直接相关的“中国文物古迹游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举办了3届。1998年,乐山大佛景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该管委会的管控范围达17.88平方公里,其中有景点44处,乐山大佛即是其中之一。该管委会主要负责景区的保护、建设等工作。

  1989年至1991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七家单位对乐山大佛进行了整体勘察。在这次勘察中,考古人员发现大佛头部破损严重,发髻也有疏松的情况,佛身也出现了多处渗水,右手处残损严重。在1992年之前,乐山大佛上的杂草都由当地驻军负责清理。此后乐山大佛景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人们接管了这项工程,并在不久之后已经可以每年给大佛全身除草23次。由于受风吹、水渍、江水冲击等影响,加上大佛建在强度不高、容易风化的红砂岩上,2002324日,由世界银行提供贷款的乐山大佛维修一期工程正式开始。这次维护工程对大佛从头部到胸部进行了全面整修,此外还加固了岩壁上唐代石窟的两处危岩。这期维护工程于322日正式结束。2002623日,乐山大佛维护二期工程启动,在这期工程中,工作人员对佛脚处的岩石进行维护和加固,并对江面下岩体被掏蚀部分进行修补。另外,还将从江底修筑一个仿岩防水墙,以阻挡江水对岩体的直接冲刷,并整体加固佛脚基础,同时该防水墙也是拓展大佛平台的一个结构支撑。此项工作完成以后,佛脚平台扩大近160平方米。这两期工程共计耗资2亿5千万元人民币。201411月,乐山大佛的保护范围被确定为“北至乐山大佛景区北门,西至凌云山临江摩崖造像、乐山大佛沿江山体外延30米边界处,南至下观音寺南侧山脚,东至灵宝塔停车场东缘、凌云寺藏经楼东侧陡坎、下观音寺东侧山脚连线”的区域,而建设控制范围则被确定为“北至城南旅游二号码头南端到岷江对岸观佛楼南侧连线,西至岷江西岸与凤洲岛东侧边界,南至拥翠楼与祝融峰和兑悦峰山脚连线,东至城南干道西侧、乐山大佛景区东门、就日峰西侧山脚连线”的区域。2015114日,乐山市发生里氏5.0级地震,经过当地文物部门排查后,地震并没有对乐山大佛造成任何破坏性影响。可以说,经过不断维护,乐山大佛终于又可以与时俱进,供我们的子孙后代去观赏膜拜,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