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Fish原创 分类: 历史追忆 史海钩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平主义者墨子因为楚王要起兵攻打宋国,特地赶去晋见楚王。墨子说:“我来楚国的路上,听到了一个故事,我说给大王听吧。有个人啊,家里有很多华丽的马车,可是这个人却偏偏想去偷邻居一辆破破烂烂的车子;那个人自己有着许多昂贵的毛皮大衣,可是却偏偏想去偷邻居粗布短袄;自己有着吃不完的美酒佳肴,可是却偏偏想去偷邻居的酒糟。请问大王,这种人是怎样的人呢?”楚王听后哈哈大笑:“这人一定是有病,是个偷东西上瘾的人啊。”墨子也笑了,说:“大王所言极是。现在楚国方圆五六千里,宋国只有五百里土地,这不就如同一个人有彩车,另一个人只有破车吗?在楚国的云梦泽,到处都是犀牛、野牛、麋鹿等等珍稀动物,长江、汉水里到处都是鱼、鳖,而宋国却是一个连野鸭、兔子都很少的贫瘠的地方啊。两国相比,不就像是一个是有着美酒佳肴,一个只有酒糟吗?楚国又有松树、梓树、樟树等等树木,而宋国境内却连棵比较高大挺直的树都没有,这不就像是一个人有着华丽的衣服,而另一个人只有粗布短袄?大王您现在派出军队攻打宋国,这和我们之前说的那个偷东西上了瘾的人的行为有什么不同呢?”楚王沉默片刻,然后说:“先生您说得确实有理,寡人就此撤兵,不攻打宋国吧。”当然,这之后还有墨子和公输班(鲁班)比试攻城防御,然后楚国才真的撤回军队。这段引述正是一个描写大航海时期中国人心态的绝佳例子。和古时强大的楚国一样,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朝的巅峰时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界超级大国,其地位好比当今的美国。
让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郑和后继有人,大明朝的船队将西航进行到底,在阿拉伯向导的指引下从东非马林迪绕过好望角,从大西洋到达欧洲。他们会发现那时的欧洲既穷又破,内战不休。除了玻璃器皿和钟表机械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购买的货物。于是中国人会在海图上大笔一挥,勾掉这片没有意思的化外之地。正是在确定周边国家不能对自己构成威胁之后,明朝开始渐渐裁撤舰队,闭关锁国,满足于自给自足,基本没有再去发展海外市场。而如果阿拉伯和印度的商船集结成一支探险队,从太平洋土著那里得到了洋流和季风的秘密,一路东航到达美洲。他们将会被当地衣不遮体(不是因为穷,而是因为气候温和,用不着多穿。)的印第安人截住,就算没有被做成人肉大餐,也会大失所望:那里的人比起中国人和日本人来要贫穷落后许多,虽然印加帝国黄灿灿的金子惹人垂涎,农产品花样繁多,但是根本无法抵消穿越太平洋的往返费用及风险。最要命的是,那里的土著根本就不需要丝绸和茶叶!这可是当时世界上最便于运输而且最具商业价值的主要商品啊。于是,精明的阿拉伯人和印度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回到以前经马六甲海峡北上中国的老路上去……可以说,亚洲各国在开辟新航路这个历史事件当中决定弃权退出,完全是理直气壮,毫无遗憾的。
与其说亚洲的实力不足,没有能发现新大陆(在这里可以是美洲、澳洲甚至欧洲本身。),不如说它当时没有必要去开辟新的市场。当时的亚洲只有明朝一国独大,欧洲的商业殖民生产模式对于它来说格格不入。这不是说当时欧洲的产业模式要优于亚洲,实际上正好相反,贫穷的欧洲是被迫开始海上贸易的。和相对和平稳定的亚洲不同,当时的欧洲简直有点惨不忍睹:只要阿拉伯世界的哈里发跺跺脚,或是金帐汗国的蒙古骑兵发发威,就能让欧洲和亚洲的陆上联系彻底断绝。欧洲各国群雄并起,不论是君主制还是城邦制,新教还是天主教,都在为了各自的利益以及宗教信仰问题内讧不休,千辛万苦积累的财富,在无休止的自相残杀中消耗殆尽。东欧各国与相对富强的西欧各国矛盾重重。西欧各国组织的十字军早就不再往阿拉伯人控制下的宗教圣地耶路撒冷前进,而是打着圣战的幌子,结伙闯入早已昄依同一个上帝的波兰和俄国进行疯狂掠夺。中欧的农民、捷克的矿工、西里西亚的织匠,渐渐有了人权和自由意识,搞得王公贵族们如坐火山。即使在罕见的和平时期里,欧洲人仍然在为未来的战争筹措经费。各国之间关卡众多,税款名目多如牛毛。打个比方,俄罗斯的木材要是从陆路贩卖到法国,经过层层课税,恐怕就要卖到和白银等价的程度了。那日子过得真的是民不聊生啊。君不见最早当水手出海冒险,后来殖民美洲的都是些什么人?欧洲社会底层的各式人物:被驱逐出境的新教徒、失去土地的农民、被通缉的走私贩子、躲避饥荒的爱尔兰人、被黑死病威胁的挪威人、种族仇杀中幸存的意大利人、破产的塞尔维亚工匠、不堪迫害的犹太人……说白了,如果在陆地上还能混得下去,谁会愿意离开故乡,乘船漂洋过海参与充满未知的冒险?当他们失去陆地上的家园,把船只当成避难所,以远航所得的那些有限利润当做唯一的收入来源,自然会越行越远,直到世界的尽头。
在这里一定要提到引发欧洲人寻找新航路的主要诱因:香料。香料有多种神奇的功能,举凡帮助消化、调解肠胃、促进血液循环乃至催情作用,逐渐发展为贵重药品,变成今日欧洲的烹饪主角。埃及是香料集散买卖的鼻祖,在两千多年前与中国几乎同时进口香料群岛的食材,而发展出历史悠久的烹饪艺术,并在千余年后将香料卖给了欧洲人,彻底改变了古欧洲的单调饮食文化,却也为亚洲带来日后恐怖的被殖民年代。中国人善于烹调,天天和香料打交道,只是把它当做厨房用品;古印度美女认为辛香料是维持性感美貌的来源;地中海沿岸的男人把辛香料当做壮阳圣品;而中世纪的欧洲人,则把香料当成了金融游戏的主角:珍贵的香料在从陆路或海路输入欧洲的过程当中经过层层盘剥,后期价格贵得离谱,一度达到和黄金等值的程度。香料卷入政治、权力与航海科技的斗争,成为盛产香料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与印度半岛长达好几世纪被殖民的祸端,却同时揭开了整个地球的神秘面纱,意外地让香料成为东西方文明连结的主要媒介。为了躲过中间商的剥削,许多欧洲人赌上身家性命,乘船闯入茫茫大海,一心想要寻找一条通向香料群岛的捷径。所谓香料群岛是公元15世纪前后欧洲国家对东南亚盛产香辛料的岛屿的泛称,和很多传说一样,那里盛产香料的情况被大大夸大了,好似全世界的香料都是从那个群岛上的土里冒出来的。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论证,这个中国和欧洲传统上称为香料群岛的地方,其实就是现在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摩鹿加群岛(印尼语:Kepulauan
Maluku,又译马鲁古群岛,后来在殖民地时期被称为“东印度群岛”)位于苏拉威西岛东面、新几内亚西面以及帝汶北面,为印尼境内众多群岛之一,是马来群岛的组成部分。而印度次大陆本身也是香料的主要出产地和集散地。以获得更多香料为目的,计划东航印度,探寻香料群岛,希望一夕暴富是当时流行于多数欧洲航海家当中的生活方式。当然,因为风暴等自然原因,加上海盗等人为因素,欧洲的航海家们取得成功的例子不多。他们或葬身鱼腹,或破产自杀。更多的人则因为无人资助,根本无法扬帆远航,而是留在陆地上沦为酒鬼和骗子。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面积9336.3万平方公里,大约是太平洋面积的一半。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5.4%。北到挪威北角和冰岛,南接南极洲。西为南北美洲东海岸,东界由欧洲与非洲的西海岸构成。对于这一片浩瀚的水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除了维京海盗、英国渔民和西非水手之外,世界各地的主要人口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实际上,直到有人横穿大西洋,发现新大陆若干年之后,欧洲的居民才会知道太平洋的存在,又过了很久,才了解大西洋比太平洋要小得多。说到横越大西洋,葡萄牙王子,绰号“航海家”的亨利与他的船长们功不可没。十字军战士和葡萄牙人很早就证明绕非洲航行是可能的,在大西洋绕欧洲海岸航行也是可行的。亨利创办了欧洲最早的职业航海学校,为日后的大航海时代储备了人才和理论基础。在本文后面的很多地方,还要提到葡萄牙这个拥有强大海上实力的欧洲国家。历史里没有多少假设,但是却充满了巧合。在当时一片争先恐后的东航大潮里,一位热亚那水手突发奇想:为什么不从西面去印度?偏巧当时一位欧洲的国王和他贤明的皇后相信了这个江湖骗子的话,出钱为他组织船队,穿过大西洋,往西边去寻找印度。当时谁也没有料到,这次特立独行的探险将会彻底改变欧洲乃至世界的命运。现在,该轮到我们的主角出场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年9月出生于意大利热亚那。在这里还得费些唇舌写一下当时意大利的情况。自从罗马帝国灭亡,继承者拜占庭帝国日渐衰败,意大利就陷入了四分五裂之中。当时意大利境内主要实行城邦制,各自为政、不相统属。意大利人善于航海经商,大的城市靠商业崛起并维持相对独立。其中最大的商业性城邦(同时也是最大的海港城市)有两个,分别是热亚那和威尼斯。两者虽然同文同种,却因为生意上的竞争关系多次兵戎相见,是名副其实的死对头。说来有趣,另一位著名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就是威尼斯人(详见附1)。后来大部分意大利城邦甚至一度仆从于奥匈帝国。我们现在在世界地图上看到的意大利,是由反奥匈帝国的意大利北部小国皮埃蒙特王国于1870年通过多年的意大利统一战争建立的。而它的真正缔造者是其国王埃马努艾尔二世的首相加富尔以及意大利民族起义军领袖、名将加里波第。言归正传,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出身在一个热亚那小商人家庭,其父母主要经营羊毛纺织作坊。其父多米尼克·哥伦布除了是个出色的毛纺工匠,还会酿酒和制作奶酪,兼职管理着牧场和葡萄园,可谓多才多艺。早在哥伦布出生之前,热亚那在基奥贾海战当中败给了威尼斯,被迫放弃原来向东扩展方针,改为向西进取。可以说,正是热亚那的这一政策调整,影响了哥伦布的整个人生走向。
一直到18岁,哥伦布都是个默默无闻的体力劳动者:他和弟弟巴塞罗梅在自己家的羊毛作坊里成长,免不了要参与繁杂的毛纺工作。大约在哥伦布20岁那年,因为生意不好,其父卖掉了住宅,迁居郊外。哥伦布则离家到热亚那和葡萄牙商船上做水手谋生。1473至1477年间,他频频出海,在船上接触了各国水手,到过很多港口。当时热亚那商船主要是向西航行,绕过圣维杰特角,沿大西洋海岸向荷兰、英国等地运送从东方进口的乳香。这使得他对大西洋上的航线与海情有所了解。1476年,哥伦布所属的热亚那大型商船队和葡萄牙劫掠舰队遭遇,爆发激烈海战。那个时候,行舟海上根本没有安全保障可言,正规军的舰队,随时可以翻转面孔,向其它国家的船只发起海盗式袭击。海战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战斗中哥伦布不慎落水,一路漂到西班牙海岸,受到当地居民的帮助和热情接待,后经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回到热亚那。这份经历使他对西班牙留下了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他在热亚那生活困苦,没进过什么像样的学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后来他离开这个“高尚而伟大的海滨城市”去效忠并非他自己祖国的西班牙,心理上并没有多少失落感。
到了1477年,哥伦布已经是位老练的水手了。史书记载他“中等身材,肤色洁白。红头发、蓝眼睛、鹰钩鼻。会说好几国话,语调温和,神态庄重;胆大包天,坚忍不拔,富于天主教倡导的献身精神。”他曾经远航到大西洋北端的冰岛,在那里,他见到了挪威探险家莱夫·埃里克森。哥伦布从莱夫那里听到了有关丹麦海峡和“温兰”的故事:在北欧传说里面,那是个到处长满了野葡萄神秘的大陆 — 其实就是由维京人首先发现的格陵兰。受到“温兰”的启发,哥伦布开始相信,一直向西航行下去,应该可以到达印度。他的计划野心勃勃:找到到达印度乃至中国和日本的新航路。最好能运回当地盛产的香料、丝绸和瓷器。或者找到前往印度途中可以建立基地,提供补给修整的地方。实在运气不好,也可以为他和自己的家族在海上找一片陆地或者岛屿 — 当时葡萄牙国王为了激励人们出门航海,已经向他的船长们承诺,地图上没有标出的地方,是可以赠送给它的发现和开拓者的。当然,哥伦布的计划并非全无依据。他努力收集了不少资料:随大西洋海流漂来的木材,上面有刀斧加工的痕迹,却非欧洲的树种;同样被海潮带来,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他认定是印度人(其实是印第安人)。甚至有以前关于意外漂到未知大陆又得以返回的海员传说。当时欧洲的航海技术也对他造成了误导:在哥伦布使用的海图上,中国泉州港位于西经116度 — 现在美国加州的经度上。而日本则在西经70到60度之间 — 接近于现在亚速尔群岛的经度。根据当时的制图专家计算的结果,亚洲最东面的岛屿距亚速尔群岛约2500海里。哥伦布自己则算出了更短的距离 — 1500海里!能一下子从海图上去掉整整1000海里,这是当时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大胆行为。
当然,和当时绝大多数冒险家一样,哥伦布需要别人的赞助,才能搞到帆船去执行这个胆大妄为的计划。他心里第一位游说对象就是当时欧洲最具有航海实力的国家 — 葡萄牙。当时的葡萄牙国王若奥是一位继承了“航海家”亨利王子光荣航海传统的君主。除了原来就有的船队和航海学校,葡萄牙国王还建立了一个数学委员会和一个航海事物委员会。若奥派出委员会里面优秀的犹太制图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船长,专门负责审理和裁决哥伦布的提议。专家船长们立刻指出哥伦布海图上和通用海图之间那1000海里的距离误差。即便是当时马可·波罗提出的,可谓最权威的距离值,从欧洲到日本也有5000海里以上的距离,乘坐当时最快的帆船西航,最快也要14周时间。没有陆地参照,没有可靠的向导,如果在茫茫大海上迷了路,后果可想而知。一些人干脆认定哥伦布是个骗子,因为他口口声声向国王讨要对自己将会发现的陆地和岛屿的特权,这些要求已经超过了当时葡萄牙最有成就的远洋船长所能得到的赏赐。葡萄牙是一个欧洲小国,实力虽强,本钱有限,能维持正常的商业航海就很满足了,对于如此冒险得不着边际的计划不得不三思而退;更何况当时葡萄牙对于向南绕过非洲东进的探索计划已经坚定执行了60余年,这和西航穿越大西洋可谓南辕北辙,水火不容。这一切都注定了若奥国王不可能对哥伦布天马行空般的计划作出积极反应。
在葡萄牙碰壁的热亚那幻想家哥伦布大约在1485年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动身,出发奔赴西班牙的帕洛斯港。随行的只有他年方5岁的儿子迭戈。可以说他是逃离里斯本的 — 一直得不到若奥国王的资助,加上为了处理自己妻子的葬礼,他把以前远航所得的积蓄消耗殆尽。他已经连续数月无法应付日常开支,债主临门了。他的弟弟巴塞罗梅可谓顽强,顶住压力,靠着绘制和销售海图糊口,在他逃走后硬是留在里斯本又生活了3年。后来巴塞罗梅和哥哥一样,也成为著名航海家。穷困潦倒的哥伦布在路上把儿子迭戈送到拉拉维拉镇上的西班牙修道院寄养起来。巧的很,这家修道院的院长佩雷斯是个熟悉航海,专攻天文学的热心人,在他的指导下,就连迭戈后来也成了著名航海家。(看来就算哥伦布壮志未酬身先死,他也绝对不会和中国的郑和那样后继无人啊。)热心的西班牙神父在得知哥伦布的宏伟计划之后,推荐他去见一些西班牙贵族。这些人拥有属于自己个人的商船,甚至是商船船队,应该会对哥伦布的冒险事业慷慨解囊。这下子哥伦布可谓峰回路转,绝处逢生了。
西班牙虽然版图比葡萄牙要大一些,但却是个刚刚建立不久的新兴国家:西班牙北部卡斯蒂亚国王的公主伊莎贝拉和阿拉贡王子费迪南德结婚,两个王国趁势合二为一,成为西班牙王国。在陆上,曾经统治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摩尔人穆斯林统治者被西班牙击败,西班牙在伊比利亚半岛上节节获胜,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刚刚站稳脚跟的新国家西班牙朝气蓬勃,与葡萄牙这个日趋保守的老牌王国形成鲜明对比。其实西班牙人也是优秀的航海家,只是名声略逊于他们的邻居葡萄牙人罢了。曾几何时,葡萄牙南航绕行非洲,不断有所发现的故事在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广为流传,赞助航海冒险在西班牙成为时尚,阻扰者被视为迂腐守旧遭到嘲笑。哥伦布跑到西班牙来,可谓正逢其时。(顺便提一下,另一位航海家麦哲伦在西、葡两国也遭遇过几乎相同的命运)堂·古德斯曼、西顿尼亚公爵等高级贵族和大臣先后接见了哥伦布。以个人财力而论,仅其中最穷的梅迪拉·赛利伯爵一个人就能支付的起哥伦布的整个船队 — 因为信心十足,又害怕重蹈覆辙,哥伦布不再对于发现者特权什么的讨价还价,他只希望能够搞到三四条帆船去实现他的计划。不过,大家认为事关重大,哥伦布应该直接向女王陈述他的计划,获得王室特许。基本完成统一大业的西班牙此时正准备再接再厉,努力成为日后的欧洲霸主。扩张意味着打仗,意味着急需大量金钱,伊莎贝拉女王知道,除了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没有其它更好的途径。但是,强大的葡萄牙舰队完全垄断了向南通往非洲,进而驶向印度的传统航线。恰在此时,一个热亚那人跑来为她指出一条全新的、可以通向印度的航线。岂有不见之理?1486年,哥伦布达成心愿,觐见了西班牙女王。
然而见了面不等于说成功。女王虽然做梦都想要找到印度,发笔横财,可是这毕竟是一场冒险的赌博啊,如果一旦失败,西班牙王室的体面何存?同时,穆斯林武士们为了不在自己手上断送往日那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正拼命坚守着他们在欧洲最后的堡垒 — 格林纳达,长期的围困战使得西班牙女王心力交瘁,暂时没有精力去考虑西航这种新奇的探险游戏。俗话说饭要一口口的吃,事要一步步的做,人家也有人家的苦衷不是?女王很客气地聆听了哥伦布的建议,又很客气地把他和他的计划交给了自己的顾问班子。这下子可把哥伦布给害惨了:他陷入了甚至超过在葡萄牙经历过的痛苦周旋。差不多每周他都要不断觐见主教们、博士们、财主们和外交官们,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愚蠢问题,偏偏就是没有一位真正的航海家跑来问他一个哪怕稍微有点远见的问题。这一耽误不要紧,可怜的哥伦布在西班牙一等就是六年半!
突然有一天,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的司库大臣德桑坦赫尔未经召唤,闯入宫廷。他是赶来向女王伊莎贝拉报告的:哥伦布终于决定动身离开西班牙了。本来因为西班牙王室给哥伦布一份薪水,使得他能够维持生计,他才耐心等了那么久。在经过无数次的挖苦和羞辱之后,他实在无法再忍受下去了。问题是,如果离开西班牙,他又能上哪里去呢?回葡萄牙?那里的国王和航海委员会已经永远拒绝了他。如果是别人,恐怕早就放弃那个疯狂的念头了—可不是,在陆地上好歹还有一份工资可拿,犯得着那么急着往海上跑么?但是哥伦布之所以是哥伦布,就是因为他那近乎偏执的坚持。1492年1月,他决定奔赴法国,向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献上自己的西航计划。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这个西班牙大臣德桑坦赫尔和哥伦布的关系,但他的铿锵话语已经载入史册。他当时怒气勃勃,斗胆向女王进言道:“陛下在大事上从来机智果断,却为何对于眼下这桩小有风险的事竟然犹豫不决?这让人难以理解。哥伦布不就是要几条船么?他一旦成功,将是对上帝和教会声望的巨大提升;对女王和西班牙王室声威的极大张扬。这位勇敢的人参加过对穆斯林的战斗,结果深得好评。如果他真的去了法国,而因此使得法兰西国王占得先机,那将是整个西班牙王国的巨大损失;女王陛下您的巨大耻辱啊!您会沦为全欧洲的笑柄!如果您真的不想出这笔钱,我德桑坦赫尔请求以个人名义私人赞助这次探险!”估计如果没有德桑坦赫尔这一顿当头棒喝式的忠言直谏,日理万机的女王早就把哥伦布这个人忘得一干二净了。女王本来就不是等闲之辈,一惊而醒,幡然悔悟:问题根本从来就不是那几个钱,而是面子!支持哥伦布,万一他失败了,西班牙王室固然会被葡萄牙国王耻笑;但是如果失去哥伦布,而其他人资助了哥伦布,且西航恰恰取得了成功,那时候西班牙更会成为全世界历史书里的笑料!她立刻表示,就算要变卖自己的首饰,她也将独力资助这次冒险!
相信很多人读到此处,忍不住掩卷叹息:原来是这样的啊!现在我们才知道葡萄牙国王若奥是怎样失去了美洲;而法兰西国王查理又如何差一点就得到了它!接下来的一幕让人想起那个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典故。当一位西班牙特使在松木桥村追赶上这位顽强的热亚那幻想家的时候,他已经向法国走出了10英里。哥伦布本来灰暗的人生突然闪过一片光辉灿烂!后面的事情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女王同意正式赞助哥伦布的西航计划。她立即批准签发七份重要文件—后来正是这些文件使得西班牙王室合法地拥有了整个美洲。直它到被后来居上的英国强行抢走。事实上,如果先发现者即是拥有者的习惯至今有效,单纯从法律角度讲,英国或者美国从来没有拥有过美洲的主权,更别提几乎被种族灭绝的美洲印第安人了。西班牙王室文件明确并强调了哥伦布的利益、权利、奖励和头衔。他被西班牙封为海洋统帅(注意不是海军司令的意思),代表他会成为即将发现的新陆地和海岛的统帅、总督和副王。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写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信件,从西班牙的帕洛斯港扬帆起航,展开了人类历史当中最辉煌的航海活动之一。
虽然哥伦布的远航与当时的常理相违背,
但是由于他的一再坚持,终于美梦成真!
附1: 马可·波罗小传
马可·波罗(Marco
Polo,又译马可·孛罗、马哥·波罗,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及探险家。于元朝时,随他的父亲和叔叔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自称懂得蒙古语及汉语。回到威尼斯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亚那之间的海战中被俘虏,在热亚那的监狱里口述其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写出《马可·波罗游记》。他的游记使得众多的欧洲人得以了解中亚和中国。他的经历激发了哥伦布和其他不少旅行家。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基于他的游记。马可·波罗还影响了欧洲的地图制作,导致了欧洲早期世界地图-弗拉·毛罗地图的出现。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