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ndi 3 décembre 2018

发现新大陆 ( 上 )



标签:  Fish原创                        分类:  历史追忆  史海钩沉


前言

  从牙牙学语到能够阅读文章,可以说是每个智力健全的人在他或她的生命之初都经历过过的人生关键一步。对于Fish来说,记得大约是从学习中文的第二年开始,便渐渐可以阅读小人书之类的读物了。到小学升中学,文字存储量达到了基本要求,可以开始对付着阅读字书了。由于对绘画的爱好,在很长时间内,小人书或者以插图为主,文字为辅的少年读物长时间占据着我的娱乐空间,我的藏书里只有那么几本字书而已。我真正开始喜欢上纯文字的阅读,是从接触到房龙文集开始。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是一位多产的美国近代作家,我在中学时代也只读到过他三十多部著作当中的几个译本而已。同样是写历史,房龙的文字平实风趣,没有很多历史书沉闷绵长的叙事结构。一口气读完房龙的《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和《发现太平洋》之后,察觉自己已经从一个单纯的绘画爱好者变成了历史及绘画爱好者了。当然,等到我能够通读《东周列国志》那样的大型文言文书籍,又是几年以后的事了。从那时起,Fish心里就有一种冲动:什么时候自己也可以写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呢?终于,我等到了这一天,这篇《发现新大陆》是我模仿房龙风格写的一篇短文,谁知道呢?也许房龙早就写过同样的题材了。我可不想成为作家,只是想借此纪念一下自己的童年经历罢了。希望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有某个人读完我的文字,能够发出:“原来是这样啊!”的感慨。这就是对于我数年收集资料,数月伏案打字的最好回报了。

  欧洲历史当中记载的地理大发现时期,又名大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一般是指从15世纪到17世纪这段漫长的时间。该时期内,亚洲与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航海路线和贸易伙伴,意图发展弘扬本国的文化。在这些远洋探索中,航海家们发现了许多当时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有意无意之间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其中,发现新大陆可以说是这个时期最激动人心也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仔细回味一番。

  早在24万年以前,东亚的先民乘着简陋的木筏,从半冰冻状态的白令海峡与阿留申群岛跨越太平洋,到达美洲,成为后来印第安人的祖先。可以说,他们才是真正最早发现新大陆的人类。可惜作为新大陆的原住民,无论是北美草原上驰骋的彪悍骑手,还是玛雅帝国和印加帝国的王公贵族,都没有能发展到能够创造铁器、车轮以及远洋帆船的程度,自然无法回到祖先的源头亚洲,更遑论越过大西洋去发现欧洲乃至更南面的非洲了。曾有考古学家声称在英国北部发掘出美洲印第安式样的独木舟,进而推断有几位印第安人航海家利用北上的墨西哥湾流,曾经到达过欧洲。即使如此,这也和维京人“红胡子”埃里克远航到过格陵兰一样,纯属个别事件,除了留下一些猜测与传说,对世界的发展毫无影响可言。

  太平洋上三大群岛(密克罗尼西亚、梅拉尼西亚以及波利尼西亚)和数不胜数的珊瑚礁上的土著都是天生的航海家。他们使用原始的双体木船,靠着观察星空导航,在季风和洋流的帮助下往来于太平洋各地。他们的航程远达夏威夷、社会群岛和复活节岛。也许他们还知道复活节岛上那些神秘石像的来历。如果他们再从复活节岛再向东航行3700公里,就可以到达南美洲的智利了。早有人证明新西兰的毛利人和位于新西兰北方4200公里的北库克群岛上居住着的毛利人是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他们敢于只乘坐一叶轻舟,依靠一根鱼线,在茫茫大洋上来去自如。他们既知道大洋的西边有着繁荣的亚洲国家,也了解东面的美洲居住着善战的印第安部落。但是太平洋这片广阔的大海已经足够他们生息繁衍了,他们根本没有想过主动去招惹自己东西两面的邻居们。是啊,直到现在,还不是有大批的游客大老远地从世界各地赶到这里,在这个世外桃源里寻找片刻安宁么?

  飞鸟、奈良时代(公元592-1192)的日本,盛唐时期(公元618-904)的中国,都已经有技术能力制造远洋航船,但当时人们忙于通过陆路把自己的灿烂文化向西传播。波斯、印度、阿拉伯和东罗马帝国的繁华与它们和亚洲东部各国的交流密不可分。因为在陆地上有了与中国沟通的丝绸之路。谁都没有兴趣去探索充满了迷雾、冰山、风暴,充满了未知数的海洋。宋元以降,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已经日趋完善。指南针的发明使得远洋航行对中国人来讲根本不成问题。跨过南中国海,远航印度洋与当地土著以及阿拉伯商人交易根本不在话下。福建泉州港内万帆林立,盛况空前。当时的海上贸易已经可以与陆上贸易并驾齐驱了。

  说起航海,没有人能够绕过郑和下西洋这一著名的历史事件。郑和,中国明朝时期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人。回族。本来姓马名和,小名三宝。他的祖先是元朝时期从中亚迁居中国的色目人贵族。元末明初,明朝将领蓝玉攻克云南,马和属于元朝俘虏家属,后被阉割,送往燕王朱棣府里为太监。历史记载马和成年后“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全然不是后宫太监娇弱无力,不男不女的形象。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因为太子早亡,由皇孙继位。朱棣发动内战,和自己的亲侄儿建文帝争夺天下。马和作为燕王的心腹侍从,积极参战。因为立有战功,燕王取得胜利自立为明成祖之后,在南京钦赐其郑姓。至于郑和姓氏的来历,一般都认为是源自其立功的地点。有两种说法,分别是河北郑州和燕京郑村坝。郑和一生共出海九次。除了永乐元年(1402)出使暹罗,永乐二年出使日本之外,其它七次都是远航西洋(这里的西洋泛指中国南海以西的广大水域,包括太平洋西南部分和印度洋。),史称“三保(三宝)太监七下西洋”(详见附1)。在组织船队下西洋前夕,明成祖有意选派心腹大臣领兵出洋,曾询问大臣袁忠彻的意见,袁回答:“三保(即郑和)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于是决定了郑和名垂史册,波澜壮阔的航海生涯。



  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在28年间,连续七次受明朝派遣,统帅庞大的船队,开始远航。每次出航,所属人员都达两万余人。大小船只上百艘,其中数十艘专门为了远航制造的宝船,平均长四十四丈四尺,广(宽)十八丈,有九根桅杆,张挂十二张帆,需要200名水手同时操作。船上配备中国发明的水罗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大的可航行船只。郑和率领的船队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组织最成功的远洋船队。以罗盘为例,按照郑和的助手巩珍所著的《西洋番国志》记载,为了最大程度保证罗盘的精确,当时的罗盘被放在船内专门的幽密小舱中,船舱里面点着长明灯,有几名司针轮流看守,昼夜不息。罗盘舱平时只有一个小窗口和舵舱相连,以便随时发号施令,对船只航向进行修正。船上负责掌管罗盘的人称为伙长,都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海员。这支庞大的船队,不仅到过现在南洋群岛的全部近30多个主要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红海和回教圣城麦加,差一点就从印度洋绕过非洲驶入大西洋。每到一地,船队都拿出中国特产的丝绸与瓷器,或馈赠当地领袖,或与土著交换当地土产。回国时多会邀请各国使节登船,随同船队返航访问中国。

  宣德八年(1433)四月,郑和于第七次下西洋的回国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明朝以勋臣之礼赐葬于南京牛首山。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3年,比达·伽马发现绕过好望角从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时早到菲律宾116年。是大航海时代当之无愧的先驱者,伟大的航海家。有人甚至声称郑和比欧洲人早发现了澳大利亚。因为郑和只要找一个大洋洲的向导,从爪哇出发,沿着努沙登加拉群岛,向东越过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就可以直达澳大利亚。全程不过三到五百海里,远比郑和的西洋航线要短。如果郑和向东而不是向西航行,现在的澳洲就应该有一个亚洲名字了。(Fish瞎说一个,比如说“大明东洲”?嘿嘿,那么袋鼠该叫啥?)为什么郑和没有到达澳洲呢?说白了,他只是按照明朝皇帝的计划,执行命令而已。说到郑和船队西航的真正目的,有史学家认为是和明成祖和建文帝的传说故事有关。当初燕王朱棣在内战当中击败建文帝,入主明朝首都南京。在宫里太监的指认下,把一具烧焦的尸体当做自杀的建文帝埋葬。古时候的中国讲究嫡长子继承,明成祖从侄儿手里夺取皇位,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名不正,言不顺。朱棣继位成为明朝的成祖皇帝之后,谣言不断,纷纷传说建文帝没有死,而是趁乱逃跑了。这事虽然真假莫辨,到底成了新皇帝的一块心病,他担心建文帝如果真的还活着,要是他跑到邻国借兵复辟怎么办?于是,才有了郑和的多次远程航海。说宣扬国威兼做生意,那都是假的。实际上郑和扮演的是间谍角色,负责在当时已知的世界范围内追寻建文帝的踪迹。试问,建文帝再厉害,总不会跑到太平洋那儿去吧?就算建文帝真跑到太平洋的某个小岛上,又能对明成祖构成什么威胁呢?所以,只有西航,根本没有东进的计划。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很快下令停止航海活动。名义上的理由是国库空虚,实际上是因为明仁宗的皇位已经巩固,就算建文帝这时候还活着,也不可能搞什么复辟活动了。

  若干世纪以后,在国家地理杂志面评选世界十大杰出航海家的时候,郑和是唯一榜上有名的亚洲人。他被选中的理由是“(郑和)从来没有表现过支持殖民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有史学者认为,郑和的探险,是结合了大明帝国早期扩张、促进贸易及文化拓展政策的混合产物。如在郑和死前一年(1432)所立的石碑题文,除了有宣称“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轶汉唐,际天极地,罔不臣妾。”的政治宣传,也有对当时商人和地理学家的敬重语:“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国,固远矣,而程途可计。”郑和下西洋过程里,还是存在着明朝对海外政治干预的。以长远影响来看,最重要的是操控麻六甲海峡(今马六甲,往来中国南海及海洋贸易的要道),郑和打击海盗头子陈祖义(详见附2)之后,选择扶植强盗头子拜里迷苏剌在麻六甲建国。郑和于1409年代表明朝授与其国玺及皇袍。拜里迷苏剌曾亲自往中国朝贡,最终使其在麻六甲沼泽地的据点成为明朝的南方藩属和日渐富庶繁荣的商业中心。今天,不少学者抱怨着亚洲人实在急功近利,自动放弃了发现新大陆的机会。不光是中国人自己对非洲以西的世界毫无兴趣。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的航海家们一旦熟悉了通过马六甲海峡东航直达中国的航路,就只顾着收购中国的丝绸、纸张和瓷器,带回老家发财致富,而不愿去更东面的太平洋转转。其实,只要亚洲的商人们把买卖暂停,向太平洋当地的土著们打听一下,或者把那里流传的口头神话史诗翻译一下,就会知道太平洋远没有传说中那么神秘险恶,他们再好奇和大胆一些,就完全有能力在欧洲人之前到达新大陆。可是,历史是没有多少地方留给假设的,事实就是,亚洲人自己放弃了发现新大陆的机会。

  写到这里,有朋友要问了:Fish你写东西怎么老是走题啊?你的题目是发现新大陆,明明是欧洲人发现了新大陆,写亚洲人航海干什么?念过小学的都知道那位叫哥伦布。您可别急,凡事都有因果关系,如果不是中国人主动跑到印度和非洲去,光凭阿拉伯商人吹得天花乱坠,欧洲人怎么会萌生出海远航的念头呢?可以说,郑和的那几次航海,成了向欧洲发出的请柬。那时候欧洲人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了,既然你们亚洲人能西航到非洲,为什么我们欧洲人就不能西航到亚洲呢?欧洲的航海家们正是在听说了亚洲航海事发达,国力富强的故事,受到了刺激,为了争夺经济利益,才一次次扬帆起航,组织冒险去寻找前往中国,日本和印度的航线。发现新大陆,不过是此后一系列发现新航路的序曲而已。引诱欧洲人去发现新大陆的不是别人,正是在当年这场竞赛当中主动弃权的亚洲人自己!


说中国人发现了澳大利亚也许是太夸张,
但是以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确实可以办到

1: 郑和七下西洋概述
第一次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711日)郑和奉诏出使西洋。同年冬,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102日)回国。因为是第一次,属于试航,主要是在中国南海以及与中国已有往来的爪哇、苏门答腊、苏禄、马六甲、暹罗等地活动。此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郑和这次下西洋途中消灭以陈祖义为首的海盗团伙,这是有明确记载的中国船队最早在海外抗击海盗。(附2
第二次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10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
永乐七年九月(140910月)太监郑和、王景弘、候显等统率官兵27000余人,驾宝舟四十八艘出使西洋[29]。九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76日)回国。
第四次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翻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再向西就可以绕过非洲进入大西洋水域了。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8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6月)出发,随行有僧人慧信,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88日)回国。
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33日)出发,原计划往榜葛剌(今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船队因为气象原因中途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9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因国库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航海行动。
第七次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可以说是郑和船队的告别之旅。基本上把明朝皇帝换人的消息带到所有已经建交的国家。开始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7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2: 郑和船队歼灭陈祖义海盗集团
  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公历1405712日),为达到“耀威异域,示国家富强”之目的,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郑和与王景弘率领了一支由208艘舰船和2.78万名官兵组成的庞大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而后,编队集结出海,从此拉开了七下西洋壮举的序幕。当船队浩浩荡荡地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的时候,以陈祖义为首的海盗团伙自不量力、欲劫船队。陈祖义本身是广东潮州人,绰号“海盗王”(“海贼王”?J)。洪武年间,他带领全家跑到现在的南洋,在那里,召集一伙人占领了旧港,专门打劫途经此地的商船。见到如此庞大的远洋船队,海盗们欣喜若狂,他们认为这么多的船上,一定有很多的宝物,可以大发一笔横财。然而,郑和船队船多兵众,实力非凡,而且船队中至少有40多艘船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仪器和武器装备,海盗们不敢贸然下手,又不想放弃。于是,陈祖义决定亲自带领一部分人,假装愿意投降归顺,另一部分人借机搞突然袭击,里应外合,打劫船队。可惜郑和此前听说了这个海盗头子的劣迹,早有防备。当时,郑和船队的和平、友好形象深得人心。旧港一个叫施进卿的中国人听说了陈祖义的阴谋后,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告诉了郑和。郑和事先做好了准备,当陈祖义向郑和表达了“投诚归顺”的意愿后,郑和将计就计,假装大为欢迎,暗暗地把陈祖义率领的船队诱入事先布置好的伏击圈内。陈祖义见势不妙,想要逃跑,但已来不及了。明军各种火器发起密集攻击,很快把海盗的船队打得落花流水。另一匪首按照预先的方案率海盗主力攻击郑和,也遭到了明朝船队的猛烈反击,很快败北。据《明杂录》上记载,此次行动战果辉煌,郑和船队共击毁海盗船只10余艘,俘获7艘,消灭海盗5000多人,而郑和船队本身无一损失。明朝军队生擒以陈祖义为首的3个海盗头目,把他们囚入船上狱中,后来押回京城。明成祖朱棣下令当着各国使者的面将陈祖义斩首示众,以警示他人。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