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manche 22 décembre 2024

《纳粹密辛》之8 胜利者的姿态(中集)


 

 

标签:  Fish原创                        分类:  史海钩沉 爱好收藏 

 

 

 

 

本篇中集开始,首先讨论一下有关纳粹艺术的话题。话说1982年法国和西德联合拍摄了喜剧片《王中王》(法语As des Asses)。该片以19368月柏林奥运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位热心的法国拳击教练让(旧译为若,保罗·贝尔蒙多饰)去参加奥运途中路见不平(其实是被美女记者当枪使了)从秘密警察手里营救犹太人罗森布洛姆一家老少并协助他们逃离德国的故事。就连希特勒都成了电影里的一个丑角。Fish很欣赏男主角和一战期间不打不相识的好友冯·贝克曼将军在旅馆重逢后的那段对白。一开场贝克曼抱怨纳粹党上台后德国变了,秘密警察权力很大很可怕。让便劝他出国隐居。贝克曼将军表示自己是军人仍旧爱国只好留下。听老朋友提到大多数德国人支持希特勒和纳粹党,法国教练挖苦道:“两千三百万德国人一齐犯错就不能算是错误啦?”贝克曼还提到纳粹连艺术家的活动都要控制。在另一个片断里贝克曼抱怨说希特勒的艺术品味“简直像个屠夫”,“我喜欢什么他就禁止什么!”其实希特勒那时正忙着扩充军队为后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作准备,艺术这方面他将主要监督审查权力交给了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这位纳粹宣传天才对德国艺术的控制Fish将在下面专门讨论。柏林奥运会可以被视为纳粹德国出发走向世界的起点 虽然终点就在3年另1个月之后。在本书开篇部分Fish曾指出这届奥运会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既然承办奥运会的目的之一是向世界各国宣示东道主的民族文化,纳粹艺术自然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影《王中王》剧照


运动员体型雕塑(左)

正常体型雕塑(右)

(点击放大) 

柏林奥运会趣图(二则)

 (点击放大)

先晒几张照片:第一张合成图里左侧是希特勒的御用雕塑家阿莫·布雷克教授(Amo Breker1935年在工作室创作雕塑的景象。这尊巨型男性裸体雕塑完全是古希腊运动员体型的翻版。现代有些网站批评这种运动员体格接近神话虚构人物,是纳粹浮夸艺术的代表。凭心而论虽然不可能人人都具备如此肌肉发达的体格,但它还没有夸张到脱离实际到达神话的地步。诸位读者只需要去搜索一下电影明星阿诺·施瓦辛格早年参加“奥林匹克先生”健美比赛时的照片就会与它重逢了。图右侧则是二战结束后西德艺术家为了纪念“瓦尔基里行动”(刺杀希特勒未遂事件)当中死难者而树立的男性裸体雕塑。这里使用的是普通人正常身体比例。窃以为要以此潮流改变来彻底否定纳粹艺术还是有失公允。和《王中王》电影里夸张到畸形状态的人体雕塑不同,接下来一张历史照片展示奥运会期间柏林街头的一座装饰雕像:两个身材丰满但尚未达到运动员体格的裸体女性嬉戏着争夺一顶象征胜利的桂冠。无论从主题构思到动感节奏都堪称佳作。右侧的开幕式文艺表演当中竟然出现戴钢盔穿靴子的“伞兵”高台跳水的滑稽场面。要不是高台上还插着五环旗Fish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时那些围观群众不知道如此打扮跑去跳水很危险么?Fish可以肯定这些“伞兵”跳入水中后不可能再接着表演水上芭蕾 不把钢盔和靴子摘掉搞不好真会一沉到底啊! 这也说明当时的纳粹艺术基本上是良莠混杂百花齐放还没有被统一起来。

 


希特勒在巴黎的纪念照

摄于194062

 (点击放大)

希特勒对建筑设计兴趣浓厚

 

接着是一张很有名的历史照片。法国战败投降前后希特勒在巴黎地标建筑埃菲尔铁塔前拍了这张纪念照并将它送给了自己的情妇爱娃·布劳恩(事迹见下文)。现代人顶多能一眼认出希特勒来。有趣的是他身边的那两位人物虽然身穿制服却根本不是纳粹现役军官。图左侧也就是希特勒右首站着的是后来的纳粹装备部长、御用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博士(Albert Speer);图右侧被摄影师挡住大半个身躯的则是前面出场过的御用雕塑家阿莫·布雷克教授。这张照片正好反映出希特勒(当时)的业余爱好。本书第二篇介绍过19071908年希特勒两次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美术系却名落孙山。当时有一位美术老师觉得以希特勒的才能虽然当不成画家但可以去报考建筑设计专业。看来希特勒真的从此对建筑设计产生了兴趣。在他的绘画作品里人物越来越少而以风景建筑居多。关于施佩尔博士、希特勒与纳粹政权建筑设计的关系将在8.1番外篇专门向诸位披露。这里先摆一张图出来算是个预告。言归正传回头再谈纳粹艺术。篇幅有限这里Fish只举一位德国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当例子。在第5Fish提到过负责为国防军设计军服的包豪斯设计院(Bauhaus)。其实该设计院还是欧洲历史悠久、门类齐全的著名艺术学府之一。赫伯特·拜尔(Hebert Beyer)是1930年代一位很有名的包豪斯毕业生和教师。此人1919年进入包豪斯Darmstadt分校时主修建筑设计专业。19211923年他转入包豪斯魏玛分校学习壁画创作。19251928年拜尔毕业后留校成为美术老师去包豪斯Dessau分校任教。

 


拜尔的《自拍肖像画》

 

网络上有关拜尔的词条(英语)只有很短的一段几句,Fish是从拜尔的摄影作品那里对他产生了认同感。上面那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拜尔自拍照片发表于1932年。要知道当时可没有什么电脑绘图软件,更没有三维特效这个概念。拜尔恐怕要渡过几个不眠之夜才能搞出这种效果来。更重要的是资料显示拜尔在1928年才开始学习摄影只是位入门级初学者!19281937年拜尔已经是柏林地区知名的摄影艺术家之一。资料中轻描淡写地称1938年拜尔接受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缩写MoMA)邀请去美国发展并移民定居。19425月他在博物馆青年部主办的“胜利之路”摄影展期间参与会场布置,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实际上拜尔是不满纳粹对艺术活动的干涉控制而被迫出国避难的。话说从1933年《授权法案》出台到193741日它到期失效为止,第三帝国正处于“一体化”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谓一体化又译为同质化,是纳粹党通过《授权法案》建立独裁统治后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一体化基本完成之后,19377月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出面组织了第一届纳粹德国人民艺术展。这次活动进行了很久,直到当年11月才结束。此时戈培尔还兼任全德文化院长,在任内他努力铲除犹太艺术家及其作品。其最终目的是将所有艺术媒体置于“宣传战”的统一控制之下。戈培尔博士的态度很明确: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谁不乖乖听话就将其作品归类为“颓废艺术”加以攻击取缔。可以说拜尔的政治嗅觉相当敏锐。虽然被迫参展并为纳粹设计了宣传海报,但他很快就安排后路逃亡海外了。等1939年二战爆发后德国艺术家的独立性被彻底剥夺。如果有人胆敢参与制作反战宣传,那么等待他的将是恐怖的“人民法庭”和集中营!

 


戈培尔(图中间穿风衣者)

参观人民艺术展开幕

 


人民艺术展现场

 


党卫军在丹麦征召

志愿者的宣传海报

 


霍斯特·威塞尔照片(左)

和临摹宣传画(右)

 

本书写到这里Fish心中出现了疑问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在数以千万计的纳粹党徒之中真的连一个好人都找不出来么?不知道读者是否还记得纳粹党歌的歌词作者霍斯特·威塞尔?冲锋队上层在1934年“长刀之夜”遭到镇压后威塞尔反而被继续美化变成了纳粹“烈士”当中的圣人。例如有人让威塞尔的同居女友作伪证声称威塞尔在遭遇刺杀时是被子弹射中下巴。他坚持屹立不倒,一只手插在口袋里假装掏枪硬是把刺客给吓跑了!在第五篇Fish提到过1930年代有人把霍斯特·威塞尔的事迹完美化后拍成电影。而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审核时将该片修改得面目全非。片名即男主角姓名也被改为《汉斯·威斯特玛》(Hans Westmar)。说起这个名字也颇有来历。首先汉斯是德国最常见的男子名,而威斯特玛其实是一个地名。话说1935113日曾被国际托管15年的萨尔盆地(Saar)通过全民公决回归德国。这是纳粹德国唯一一次未经武力威胁就取得的政绩。1940年法国战败投降后194131日原属法国的摩泽尔省反倒被纳粹德国强制与萨尔盆地合并组成威斯特玛大区。约瑟夫·博克尔(Joseph Bürckel)成为该地区首任总督。这位博克尔是创立纳粹党的元老之一。1893330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城市灵根菲尔(Lingenfeld)一个普通面包师家庭。他天性好学通过努力成为教师。19141916年在炮兵部队服役后退伍再执教鞭。1923111日法国比利时入侵德国的“鲁尔事件”爆发。博克尔反对法国入侵并接受了纳粹党的激进主义思想。1930年当选为最早的12位纳粹党议员之一。19383月德国与奥地利合并后博克尔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区总督,同时还获得冲锋队(SA)与党卫队(SS)双重“副总指挥”头衔。(约等于国防军大将)

 


约瑟夫·博克尔

摄于1938

 

不过博克尔的这段仕途并不顺利。由于被很多纳粹党官员认为“过于心慈手软”、“不善理财”,他在19408月黯然离开奥地利返回德国。与他共事过的维也纳副市长后来回忆:“他孤身而来又单独离去,在维也纳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与被吞并的奥地利相反,威斯特玛的日耳曼居民对博克尔这位德国总督相当欢迎。二战初期整个威斯特玛大区虽谈不上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好歹维持了几年相对的和平稳定。19446月英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法国又成为战场。博克尔为在辖区内征兵和筹措粮饷忙得焦头烂额。导致常年旧疾十二指肠溃疡复发并发展为致命的败血症。1944928日上午11:04博克尔在总督任内病逝。就连他的政敌、元首秘书马丁·鲍曼(见下文)也承认博克尔是因为积劳成疾而死。103日希特勒向博克尔追授最高等级“大德意志”勋章。(参第5篇)Fish认为博克尔为人清廉自律并且深得民心。试问如果这位占领区总督是本篇上集里面克里斯蒂安·韦伯那样的贪官污吏,大家都巴不得他早死,谁还会费心记录他具体的死亡时间?有趣的是二战结束后法国再次占领萨尔盆地,却根本没有制定过将该地区永久兼并的计划。这一方面是由于法国人与当地日耳曼居民之间固有的民族矛盾(1935518日年仅16岁的伊丽莎白·贝茨(Elisabeth Pitz)在巴黎选美活动中当选“法国小姐”。谁知道仅仅一天之后她被曝光是在萨尔盆地出生的日耳曼姑娘而遭到法国人群起抗议,最后宣布放弃该头衔。Fish注),博克尔总督建立的良好政绩同样功不可没。最有力的证据则是萨尔盆地大部分日耳曼居民不顾法国十余年的同化努力,于19551023日第二次举行全民公决,结果萨尔盆地于1957年再次回归西德。

 


马丁·鲍曼

摄于1934

 

希特勒虽然肯定过博克尔的成绩,但他心目中的最佳助手却另有其人。此人就是本书前面曾被提到过的元首秘书马丁·鲍曼(Martin Bormann)。希特勒日后在其遗嘱中甚至称鲍曼为“最忠诚的同志”。鲍曼1900617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城市哈尔伯施塔(Halberstadt)一个巴伐利亚邮局高级职员家庭。虽然未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参加过战后镇压德国共产党起义的“自由军团”。严格来说鲍曼是一位文官。1928年加入纳粹党时他还只是纳粹党图林根地区领袖佛里茨·绍克尔的司机。19299228岁的鲍曼和19岁的盖尔达·布赫(Gerda Buch)结婚。他的岳父瓦尔特·布赫是纳粹党内的执法官。鲍曼凭借这层关系很快在政坛崛起。1933年纳粹党上台执政时他成为副元首鲁道夫·赫斯的秘书。鲍曼很幸运地在1941年“赫斯叛逃事件”(见第9篇)之前被调到纳粹党部工作(负责纳粹党的保险公司业务)。仕途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因祸得福成为纳粹党务办公室主任,地位相当于部长。虽然到1943413日鲍曼才正式获得了希特勒私人秘书头衔,他早已是纳粹党“核心小圈子”里的成员。别的不用说,鲍曼管理着希特勒的私人账户(属于纳粹党产)并有权安排元首的日常生活。除了元首的警卫、司机、私人飞行员等获得过特许又没有政治野心的人物,就连其他的部长及以上级别纳粹官员要见到希特勒也先得过元首秘书鲍曼这一关。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希特勒的情人了。(见下文)鲍曼对希特勒的个人忠诚不必多说,就连私生活方面他也努力表现搞出了一个“纳粹模范家庭”。鲍曼的夫人盖尔达不仅对丈夫俯首帖耳不问政事还努力生育。结婚13年一口气生了10个孩子!其中有5个是男孩。为此1939年盖尔达荣获纳粹政府为奖励生过8个孩子及以上者而设立的金质“英雄母亲”勋章。

 


传说中希特勒的

情妇多如过江之鲫

 


希特勒与少女们亲切交谈

 

还记得小时候读过港台繁体中文版的《二战秘闻录》,里面对长期保持独身主义的希特勒肆意诋毁。反过来将其描写为头号伪君子和色情狂。有朝一日肯定会有人写出《希特勒和他的女人们》这样的书来。趁水还没有彻底被搅混之前Fish先就此写上一段以正视听。时隔过久现在Fish只能回忆起《秘闻录》里两个与希特勒有关的风流韵事。首先作者提到元首在贝格霍夫别墅(见8.1番外篇)的草坪上和一群裸体女孩玩捉迷藏。实际上有鲍曼负责元首日程安排这种淫乱的景象根本不可能发生。相信写书的那位老先生(成书于19601970年代)不可能找到与此有关的目击证人,顶多是根据本篇上集里面克里斯蒂安·韦伯组织“亚马逊之夜”的荒淫场面进行臆想嫁接罢了。目前拥有一些旁证而被归类为希特勒情妇的女性共有四位。其中战时被英国媒体炒作起来的希特勒外甥女葛丽·罗包儿排名第一。其实这位小姑娘爱的不是舅舅而是元首的司机埃米尔·莫里斯。她的悲剧已经在第4篇下集写过这里就不重复了。Fish先从其中一位嫌疑最轻的女性写起。假如老天爷赐予Fish乱点鸳鸯谱的权力,我倒觉得此人正是希特勒的合适配偶呢。传统上中国人认为般配的伴侣应该拥有“夫妻相”。具体怎么定义却很模糊,属于那种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范畴。下面Fish先放一张图。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夫唱妇随”的意思啊?很可惜这张1934年希特勒在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陪同下视察纪录片拍摄现场的照片其实经过技术处理。更下面那张才是纪录片的原始截屏。图中最左侧扮演“电灯泡”角色的那位冲锋队官员恐怕没有多少人认识。此人名叫维克托·卢策(Viktor Lutze)。

 


希特勒与莱尼“情侣照”

 


纪录片截屏里原来是“三人行”

(点击放大) 

这位出生于18901228日的老纳粹党员在1934年“长刀之夜”后被任命为冲锋队参谋长罗姆的继任者。随着党卫队不断将冲锋队里的有用人才吸收壮大,冲锋队规模很快从三百万之众缩小至不到原人数的四分之一,还从民兵组织退化为体育部的下属单位。名义上的冲锋队总指挥卢策除了身穿挂满勋章的褐色制服四处亮相,更多时候是作为纳粹党特使去各个轴心国盟友处巡回访问。这位宣传战得力工具的结局也很有戏剧性。194351日卢策全家乘坐由他本人驾驶的轿车在波茨坦附近的公路上发生车祸。据调查起因是性急的卢策在转弯处没有减速慢行。卢策本人被撞成重伤;他的长女Inge坐在副驾驶席上当场死亡。卢策夫人Paula和两个儿子坐在车后座上。他们虽然当场昏迷但经抢救后幸免于难。卢策第二天下午死在了医院手术台上。194357日在二战后期忙得焦头烂额的希特勒破例抽空参加了卢策的国葬仪式。现在回头来写女导演莱尼。其实莱尼(Leni)本身是个艺名,她的真名叫海伦·里芬斯塔尔(Helene Riefenstahl)。在英文资料里大量使用原名爱称海伦娜(Helena)导致了很多中文翻译的缺失混乱。海伦于1902822日出生于德国首都柏林。父亲Alfred是一位成功的暖气和通风设备商人。他希望大女儿继承家业,而母亲Bertha却希望女儿向演艺界发展。三年后长子海斯(Heinz)的出生解决了双亲的争论。可惜造化弄人,海斯39岁时在东线战场阵亡。此时海伦早以莱尼之名享誉世界,不可能再回头去经商了。和很多年轻女孩一样,海伦也有自己的明星梦。191816岁的海伦立志要当芭蕾舞演员并得到母亲全力支持。1923年超级通货膨胀结束德国迎来短暂的经济复苏。就在她梦想成真开始参加犹太人资助的巡回演出并且每场可以挣700地产抵押马克的关键时刻,连续膝盖受伤迫使她退出了舞台生涯。失业后在家闲居的海伦闷得发慌时常上街闲逛。将近一年后她被1924年新上映“山地电影”《命运之山》的漂亮海报吸引住了,决定改行去当电影演员。

 


《权色之路》剧照

最右侧人物为莱尼

(点击放大)

 


穿夏季服装练习高山

滑雪的莱尼(二则)

 (点击放大)

海伦通过以前的舞台监督介绍找到《命运之山》的演员。不断和他们在酒吧饭馆见面聊天。一番努力后她终于见到了该片导演阿诺·范克(Arnold Fanck)。阿诺同意让化名莱尼的海伦在“山地电影”系列的第二部,1925年推出的《权色之路》里面扮演配角。不用说莱尼演得十分投入,为了艺术不惜裸露自己的身体。这里Fish还要说明一下,很多人因为剧照里的裸露镜头误以为“山地电影”就是后来的色情影片,其实完全搞错了。所谓“山地电影”是从默片时代就已经存在的一个老片种。在电影史上归类为体育冒险。因为大多选用山岳风光作为背景,该类影片由此得名。剧中演员之所以经常裸露身体是为了炫耀健康、肌肉发达的体格。严格来讲1993年史泰龙主演的《巅峰战士》就是一部新版“山地电影”。为了配合剧中人物莱尼拼命加强体育锻炼。上面那张合成图显示莱尼身穿背心短裤苦练高山滑雪,搞得浑身大汗(不会感冒么?)。其中左侧那张照片还登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封面。长话短说,莱尼在1926年的《圣山》里担任主角。最迟到1932年拍摄《蓝光》(英语Blue Light)的时候莱尼已经成为女导演了。有趣的是纳粹党魁希特勒上台前就看过“山地电影”。他对该系列影片的评价是:“在经济危机时期让人民产生兴趣看到了希望。”而《蓝光》可以被视为女导演莱尼发给希特勒的第一张名片。还是在1932年,莱尼第一次亲耳听到希特勒的竞选演说。对此她的评价十分有趣:“这个人的演讲带着魔力。一时间我眼前出现了幻象:大地在我脚下裂开,滔天巨浪涌起直冲云霄……”

 


《注定的胜利》剧照

(组图,点击放大)

 


莱尼在审查电影胶片

1934年《注定的胜利》首映式上

希特勒向莱尼献花祝贺

 (点击放大)

19333月纳粹上台执政后“一体化”运动随之展开。莱尼被纳粹宣传部指名召去开会。按理说以莱尼的社会地位顶多应该由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副手卡尔·汉克来主持会议。女导演吃惊地发现希特勒竟然亲自出面与她会晤!根据莱尼的回忆录,希特勒直接了当地让这位崭露头角的女导演做出选择:要么出国去自由发展;如果继续留在国内就必须参与纳粹党的政治宣传活动。最终莱尼选择了后者。据说希特勒给莱尼的第一个任务正是拍摄纳粹“烈士” 霍斯特·威塞尔的事迹电影,但被莱尼拒绝了。接下来莱尼同意为193383日至93日在纽伦堡举行的纳粹党代会拍摄纪录影片。因为这届党代会的主题为“胜利”。后来片名便是《注定的胜利》(又译信仰的胜利)。因为戈培尔坚决反对让一个“没有经验的小丫头”来导演如此重要的影片,希特勒决定由德国最大的UFA电影公司和莱尼招募的小组分别摄制然后共同剪辑。最后由UFA公司代表宣传部发行而莱尼则与瓦尔特·鲁特曼(Walter Ruttmann)并列为导演。上面第二张图显示了莱尼小组在希特勒车前拍摄时的情景。该片于193312月就制作完成了。宣传部长戈培尔一直和UFA电影公司代表讨论修改公映问题。但改来改去就是通不过宣传部的审查。也许完全出于巧合,19346月底发生了“长刀之夜”事件。冲锋队参谋长罗姆等人遭到镇压处决。而偏巧罗姆又是1933年党代会的召集人之一。这使得《注定的胜利》里面一些特写镜头变得十分尴尬。很多无法使用的电影胶片被直接焚毁。莱尼被迫将自己关进剪辑室对几公里长的胶片进行重新编辑。经过数天努力原定2小时的片长被压缩至64分钟。1934年《注定的胜利》公映后获得了很不错的票房纪录。但上面那张希特勒向莱尼献花祝贺的照片显示女导演在首映式上面无笑容。原来片尾演职员表里竟然没有莱尼的名字!1986年一部未经删节修改的《注定的胜利》原始母片被发现。人们这才明白莱尼在剪辑方面付出了多么巨大的努力。

 


戈培尔与莱尼在讨论

注意宣传部长的表情

 


又是一张“三人行”

 

对莱尼而言《注定的胜利》其实是一次失败。她希望回头去拍故事片并建议由瓦尔特·鲁特曼导演下一部党代会纪录片。但希特勒坚持让莱尼单独担任导演来拍摄下一部党代会纪录片。1934年这届党代会的主题为“团结与力量”。不知何故这部新纪录片被定名《意志的胜利》。由于得到希特勒全力支持莱尼终于可以展开手脚大干一场了。御用建筑师施佩尔博士奉命在纽伦堡布置会场时预留摄影机坑洞和导轨。莱尼获得全权指挥由172人组成的摄影队。36名摄影师及助理配备30台摄影机分成16个拍摄小组。另有7位航拍摄影师、10名技术员、12名工程师、17名制片助理、17名灯光师、2名照相摄影师、2名办公室助理、26名司机和27名保安。为了避免在人群里太抢眼所有摄影师被获准身穿冲锋队制服。整个摄影队从193495日开始对纳粹党代会跟踪拍摄了4天。第一天记录希特勒乘专机到达纽伦堡机场直到进入宾馆下榻沿途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第二天主要是党代会开幕式。包括希特勒第一次检阅参加活动的“国家劳役团”(缩写RAD)。这天有很多纳粹重要人物发表了演讲。其中副元首鲁道夫·赫斯致开幕词。冲锋队新总指挥维克托·卢策则在晚上传统的火把游行结束时最后发表演说。莱尼甚至被授权将一些纳粹头面人物请到UFA公司录音棚重复没有说清楚的演讲词!第三天从元首检阅“希特勒青年团”(HJ)开始。到国防部长勃伦堡元帅陪同希特勒检阅国防军为止。事后国防部不满纪录片里只有骑兵和装甲兵出场特写,其他兵种和高级将领均一带而过对希特勒表示抗议。戈培尔建议在纪录片里增加一个扫过三军高级将领的慢动作特写镜头。莱尼以和纪录片整体节奏不合予以否定。事后为了安抚贵族军官团希特勒让莱尼补拍了28分钟的专门纪录短片《自由日:我们的国防军》。第四天是整个纪录片的高潮部分。纳粹党徒挤满了专门准备的集会场地。希特勒在希姆莱和维克托·卢策陪伴下穿过由15万名冲锋队员和党卫队员组成的人海向一战军人纪念堂进献花圈。希特勒致闭幕词时强调纳粹党与国家是一体的。影片最后全体与会者齐声合唱《霍斯特·威塞尔之歌》,一面巨幅纳粹万字旗冉冉升起……

 




《意志的胜利》剧照

(组图,点击放大)

 


《意志的胜利》海报(左)

《生活杂志》现场照(右)

 

乐极生悲的是各摄制小组提交的原始母片汇总后竟长达61小时!为了将片长压缩至2小时以内莱尼又在剪辑室熬了好几夜。1935338日《意志的胜利》在柏林举行首映。在两个月之内就以815千帝国马克的票房收入成为UFA公司盈利最多的前三名影片。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看过《意志的胜利》后批评就宣传片而言不断重复阅兵和演讲是相当单调乏味的。(一说这是英国制片人保罗·罗查的观点)美国女权主义作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则称赞《意志的胜利》是“一部宏伟的宣传片”。为此1964年莱尼对媒体特地强调《意志的胜利》是纪录片而非宣传片。她对记者说:“如今再看这部影片,没有任何摆拍镜头。它完全是真实的。我对宣传片很了解。那种影片需要用摆拍来表达某种观点。因此它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宣传片。”Fish要指出《意志的胜利》开场部分有一段字幕:“193495日,世界大战爆发后20年,德国遭受苦难后16年,德意志开始复兴后19个月,阿道夫·希特勒飞临纽伦堡检阅纳粹忠诚追随者的队伍。”这很明显是宣传片的起始部分。战后美国电影评论家罗杰·艾伯特(Roger Ebert)对《意志的胜利》评论如下:“这部电影是伟大而邪恶的。它回答了一个道德问题:是否存在纯粹的艺术?或者艺术(生来)就是为政治服务的?”如果说《意志的胜利》让莱尼首次在全世界引起注意。那么她的国际知名度随着19368月的柏林奥运会达到了顶峰。莱尼导演的纪录片《奥林匹亚》(Olympia)到1938420日才正式完成首映,立即引起轰动并在该年度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

 





《奥林匹亚》影集

(组图,点击放大)

 

这部第十一届奥运会的纪录片长达121分钟。一般分为上下集《人民的节日》和《美丽的节日》连场播放。对于此影片是否属于纳粹宣传片后世一直存在争议。例如片中希特勒和欧文斯(见第1篇)的出场次数几乎是相同的。这部纪录片有德语、英语和法语三个版本,内容略有差异。值得一提的是纳粹宣传部还同步推出了同名影集。(见组图)二战前出版的影集是红色包皮精装本。战后重印版则采用红白相间的封皮。战后版将希特勒和纳粹标志的特写照片用风景和其它照片替换掉了。请注意组图里的头一张:那位浓妆艳抹的美女就是莱尼本人。因为当导演后莱尼极少化妆很多人都认不出来了。有趣的是后来莱尼自传恰恰选用这张照片当做封面。另外民间普遍认为影集里的裸体女模特也是莱尼友情客串,但一直得不到本人证实。Fish个人最欣赏那张男标枪手的照片(背景上有风吹落叶者),但战后版封面选用的是铁饼投手的那张照片。在莱尼名声鹊起后开始有谣传她是希特勒的情妇。破例的越级面谈、两次三番全力支持莱尼当导演,希特勒这是图什么啊?(潜规则?)就算这两位只承认彼此是“亲密的朋友”,由于他们频繁接触反而造成了反效果。碰巧的是二战爆发后莱尼突然从大众视野当中消失了。于是开始有人传说希特勒已经把她金屋藏娇啦。其实莱尼一直活跃在演艺事业中,只不过她在国外旅行的时间越来越长罢了。

 


希特勒到莱尼住处做客

摄于1937630

 


希特勒祝贺莱尼获奖

摄于1938420

 



莱尼摄影队在波兰

(组图,点击放大)

 

从本段上数第三张照片开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莱尼和一支主要由纳粹军人构成的摄影队于19399月二战爆发后进入波兰拍摄纪录片的情况。其中一张照片显示深入战地的莱尼随身配有手枪。最后一张图相当怪异:被士兵围住的莱尼明显陷入了歇斯底里的状态。而离她最近的那名男子长得倒真有几分像希特勒!有历史爱好者考证这张“哭泣照”大约在95日到12日摄于波兰Konsie地区。而在第6篇下集Fish曾展示一张915日希特勒亲临边界“欢送”德军入侵波兰的场面。也就是说“哭泣照”里那位男主角不可能是希特勒本人。女导演莱尼到底看到了什么?是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还是纳粹特种部队屠杀犹太人的暴行?或者像有些人猜测的那样莱尼的摄影队遭到了残余波兰部队的伏击?有人宣称找到了一封莱尼写给下级军官欧根·雅格布(Eugen Jacob)的信。里面有要求国防军把她摄影队周围的犹太人赶走的内容。以色列政府由此认定莱尼知道德军屠杀波兰犹太人的暴行并将她保留在战争罪嫌疑犯名单上。目前所知这部莱尼不惜冒生命危险去波兰拍摄的纪录片最后并没有完成制作。接下来莱尼又回到故事片方面。1940年她复出并开始摄制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低地》(德语Tiefland)。据说早在1934年莱尼就为这部戏写好了剧本。该片其实是改编自1922年的同名话剧纪录影片。受到战争影响直到二战结束《低地》都未能制作完成。

 


1940年莱尼在拍摄《低地》(左)

《低地》中莱尼的舞蹈镜头

同时也是1954年电影海报

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右)

  (点击放大)

莱尼签名照

 

虽然不是纳粹党员,二战结束后莱尼仍因为有纳粹战犯嫌疑被辗转关押于德国各地监狱到1948年才重获自由。1954年《低地》终于剪辑完成并在西德上映。这使该片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当中制作周期最长的故事片。该纪录直到1995年才被打破。很多经历过纳粹统治的德国观众再次被莱尼震惊了:剧中莱尼亲自扮演的女主角Martha竟然是一位到西班牙乡村流浪献艺的吉普赛舞女!要知道吉普赛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是纳粹政权划分的劣等民族(见4.1番外篇下集)。 倘若《低地》在德国战败前完成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通过宣传部的审查!对此莱尼一直拒绝评论。此外似乎是为了辟谣,1944年莱尼和升任国防军少校的欧根·雅格布结了婚。但两人又在战后的1946年离婚了。因为是公认的“纳粹文化大使”,莱尼被西德政府列入导演和制片人黑名单。《低地》成为她导演并出镜的最后一部电影。顽强的莱尼又把兴趣转移到了照相摄影上面。2002年成功举办《水下印象》摄影展的时候莱尼已经是一百岁高龄了!完成心愿一年后莱尼去世被安葬于慕尼黑。莱尼与希特勒的恋情缺乏证据,莱尼的上司戈培尔却因为绯闻差点儿身败名裂。1936年戈培尔去拜访德国男演员古斯塔夫·弗若利茨(Gustav Frohlich)时见到了其未婚妻丽达·巴若娃(Lida Baarova),两人很快发展出了长达两年的地下情。戈培尔曾对同僚抱怨自己结婚太早。(他于1931年和玛格塔·匡特结婚,见3.1番外篇)到19388月戈培尔便公然带着丽达去电影院参加后者主演影片的首映式。

 

丽达·巴若娃

戈培尔夫妇带孩子

去希特勒住处拜访

摄于19381023

 (点击放大)

1938816日希特勒特别找戈培尔谈话。话说一天前玛格塔哭着来找希特勒希望元首批准自己和丈夫离婚。希特勒恼火地警告戈培尔,他和“捷克姑娘”的恋情是没有未来可言的。原来丽达·巴若娃原籍捷克斯洛伐克,是德国兼并捷克后产生的二等公民。1935年丽达凭借《咏叹调》在捷克演艺界初露锋芒时在布拉格巧遇刚离婚一年的古斯塔夫·弗若利茨。两人打得火热并决定结伴到柏林发展。希特勒指出丽达完全是为了在柏林演艺圈出人头地才和戈培尔勾搭成奸的。他勒令戈培尔从此与丽达断绝往来。虽然丽达并没有象传说中那样被希特勒下令直接驱逐出境,但她在柏林的活动一直受到盖世太保监视并失去了与宣传部长见面的权利。1939年丽达回到了故乡布拉格,盖世太保的监视仍旧继续。1942年丽达决定移居意大利并在那里渡过余生(1947年结婚)。据说丽达后来抱怨要不是希特勒棒打鸳鸯说不定她能让戈培尔批准自己离开欧洲去好莱坞继续发展。那样的话自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接下来希特勒在整个1938910月间都忙着让戈培尔、玛格塔夫妇和好如初。元首亲自出面邀请这个“纳粹模范家庭”到自己的住所做客并让媒体大力宣传。说起来真是讽刺,号称“宣传天才”的戈培尔在这件丑闻里反而沦为纳粹的宣传工具。据说希特勒曾说过:“如果让敌人的宣传获得丝毫真实性,我们自己的宣传战基础就会动摇!”倘若真是如此那么元首对政治宣传可谓深有体会。也正因为如此坚持独身主义的希特勒也免不了将面对情妇们以死相逼的尴尬场面。

 

本篇中集最后写《二战秘闻录》里关于希特勒有位外国情妇的话题。Fish首先要强调《秘闻录》里这个故事纯属虚构。该二战传说讲的是战争爆发前夕一位贵族出身的英国美女不惜出卖色相打入纳粹德国高层。她努力成为希特勒情妇之后不仅收集到很多重要机密,甚至还透过吹枕边风让希特勒放弃了攻占英国的“海狮登陆计划”!Fish记得故事编得很不完整,根本没有交代这位超级间谍的结局:她是战后回国接受军情5处授勋还是在最后关头被纳粹识破枪毙了?还请读者记住其中有个细节是这英国贵族小姐喜欢私下里称希特勒为“狼”。在为本篇收集资料时Fish吃惊地发现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竟然并非完全凭空捏造!现在很多人知道希特勒有位情妇名叫艾娃·布劳恩(Eva Braun),但对其生平事迹却不甚了解。艾娃191226日出生于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父亲弗里茨是教师,母亲弗朗西丝卡当过裁缝。艾娃在天主教学校读过书,后来还去修女院校进修经济(未入大学)。她的各门功课都很一般,只有体育比较优秀。1929年艾娃和小自己3岁的妹妹格雷特(Gretl)同时被希特勒的私人摄影师海因里希·霍夫曼招聘为助理。据说当年10月艾娃首次见到了希特勒(Fish认为应迟至1931年)。不知道为何这位未来元首当时自称为“沃尔夫”先生。(英语Wolf,正是狼的意思!)窃以为这个玩笑开得并不高明:从1923年“啤酒馆暴动”起希特勒在德国就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一开始艾娃和妹妹只负责整理霍夫曼拍摄的照片,给它们加上相框并在出售时充当售货员。但勤快好动的艾娃很快就掌握了基本摄影技术。最迟到1940年她已经可以独力推出纳粹官员的团体影集了。虽然作为霍夫曼跟班追随希特勒到处跑,这个时期艾娃总和妹妹一起行动。根本没有机会和希特勒单独相处。

 


艾娃·布劳恩(二则)

 

1931918日希特勒的外甥女葛丽·罗包儿自杀身亡。为此希特勒还得了忧郁症。艾娃可能是在参与看护病人的过程中对其产生了感情。但当艾娃鼓起勇气向希特勒示爱时却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两人年龄相差20多岁)。1932810日深夜艾娃持父亲的手枪试图自杀。当时她模仿葛丽·罗包儿向自己胸部开枪。但子弹打偏击中了颈部(可能只是擦伤)。此后艾娃的家人与同事都对她小心留意。希特勒不敢再直接回绝,算是默认了她的情妇身份。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一位英国姑娘大老远跑到德国来争夺希特勒情妇之位!尤尼蒂·米特福德(Unity Mitford191488日出生,在全家七个孩子当中排行第五。这家除了二哥汤姆(Tom)外全部是女孩 也就是有名的“米特福德六姐妹”。尤尼蒂是如假包换的英国贵族小姐。米特福德是个古老的姓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英国诞生前的诺曼征服时期。不过家族爵位和封地到19世纪曾一度断绝。尤尼蒂的祖父帕蒂(Pedi)是位外交官兼旅行家。他以改姓“弗瑞曼-米特福德”(Freeman Mitford)为条件从堂兄那里继承了丰厚的财产并成为第一代雷德斯代尔男爵。帕蒂的次子戴维(David)成年独立后去乡下种植茶叶。1915年长兄克莱门特在法国前线阵亡使戴维意外继承了家业。这位二世祖不善经营对孩子也很放纵。Unity的本意是联盟。据说她是戴维夫妇去加拿大考察金矿和地产投资时怀上的,便如此命名以示纪念。五小姐尤尼蒂和六妹杰西卡共用一间卧室。杰西卡是家中的问题人物。首先她信仰共产主义,后来又和表弟罗米利私奔去参加西班牙内战(后定居毕尔巴)成为全家第一桩丑闻。有人认为尤尼蒂是为了和妹妹对着干才选择信仰纳粹主义。列宁和希特勒的肖像画在这两人的卧室里虎视眈眈各据一边。1933年夏天尤尼蒂去德国留学(进修德语)。所以早在她跑去纽伦堡参观纳粹党代会之前就已经是纳粹主义者了。

 


尤尼蒂·米特福德

(纳粹党员档案照)

 

那时纳粹党刚上台执政特别讲究亲民,所以尤尼蒂轻易打听到希特勒经常去奥斯特利亚-巴伐利亚(Osteria Bavaria)素食餐馆。这位英国贵族小姐仗着有钱每天去那里吃午饭,还专门挑面对大街的位子希望能引起希特勒的注意。根据英文资料这位外国姑娘痴等了十个月才如愿以偿。(晕)有一回希特勒主动走过去两人交谈了大约30分钟。据说主题是米特福德家族与德国音乐家瓦格纳的友谊。希特勒还很绅士地为尤尼蒂付账。事后尤尼蒂在给父亲的信里宣称这是“自己最快乐的日子”!Fish认为希特勒正是在和这位外国姑娘初次见面时开玩笑自称为“沃尔夫先生”的。后来两人混熟了希特勒还管尤尼蒂叫“女武神”。(又译瓦尔基里或战天使,北欧神话中飞翔在战场上空将英勇战死者灵魂直接引入瓦拉哈拉圣殿天堂的神明。Fish注)别人也许还能接受希特勒的英国崇拜者,艾娃·布劳恩得知后却彻底崩溃了。她在信件里满怀嫉妒地描述这位情敌的白皮肤和大长腿。1935528日夜间艾娃服用过量安眠药企图自杀。被她姐姐伊尔莎及时发现找来医生抢救。结果艾娃再次自杀未遂。现代人大多只知道艾娃有个妹妹却不知道她还有位姐姐。伊尔莎·布劳恩(Ilse Braun)出生于1909618日,是家中长女。一开始伊尔莎是犹太医生马丁·马克斯(Martin L Marx)的助理护士。1937年马丁医生明智地举家移民美国。当伊尔莎试图阻止纳粹党徒没收雇主的财产时差点儿被抓入集中营。为了安慰姐姐艾娃将伊尔莎介绍给纳粹建筑师施佩尔博士当助理。在1937年经历过一次短暂婚姻后1941年伊尔莎再次结婚并搬到德国中部城市弗罗茨瓦夫(Wroclaw)定居。这位善良的德国妇女经历二战存活下来,后于1979年寿终正寝。

 


尤尼蒂到达瑞士

 (点击放大)

193992日英法同盟在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后向其宣战。这下轮到尤尼蒂精神崩溃了。93日尤尼蒂跑去见纳粹驻慕尼黑内政部长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要求办理敌国侨民登记手续。瓦格纳告诉她自己没有接到命令所以爱莫能助。瓦格纳觉得尤尼蒂情绪反常派出两名盖世太保对其尾随跟踪。结果尤尼蒂甩掉了跟踪者跑到一处名为“英国花园”的地方用一把柄上装饰珍珠的小手枪对自己的脑袋开了火!周围行人听到枪声赶来发现尤尼蒂竟然还有呼吸!经过抢救尤尼蒂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不过子弹卡在颅骨内无法取出。大概是大脑受到震荡尤尼蒂虽然没有变成植物人但智力下降到10岁儿童的水平。尤尼蒂在遗书里要求将自己和纳粹金色党徽以及希特勒的签名照片埋在一起。治疗期间希特勒曾几次去医院探视,因此工作人员私下将尤尼蒂称为“英国女神”。(应该是英国女武神)按照中文网站记载尤尼蒂34岁时病死在了德国医院里。而英文资料显示故事结局比这要复杂得多。193911月经希特勒安排尤尼蒂被送往中立国瑞士的伯尔尼(Bern,瑞士第五大城市,那儿还是德语区)。尤尼蒂的母亲和小妹黛博拉在那里和她汇合。母亲Sydney曾是一位女记者。据她后来回忆:“我看见床上半躺着一位面容憔悴两眼瞪大的女病人,她和我记忆中的女儿完全不是同一个人!”黛博拉也觉得姐姐变得陌生了。到19401月米特福德家族才成功将这个女儿弄回英国。虽然亲戚们都宣称她什么都不记得了。但很多人认为她根本就没有受过枪伤;有媒体更是火上浇油的报导说尤尼蒂回国后公然宣称:“我虽然回来了但我并不站在你们这边!”1948528日尤尼蒂因为脑膜炎病逝于苏格兰一个渡假村。据说当时她正计划去游览其家族在当地购买的一座小岛。200711BBC旗下的第四频道(Canal4)制作了一部骇人的纪录片。制片人大胆假设尤尼蒂根本没有开枪自杀过,她回到英国的原因是未婚先孕怀了希特勒的孩子!194110月为了给出生后将被领养的孩子找一个合法父亲,米特福德家族还伪造了尤尼蒂和Swinbrook附近某位见习飞行员有奸情的谣传。(有人作证见过某位戴面纱的贵族小姐乘豪华轿车来机场接该男子赴约会。)事后那个倒霉的小伙子被米特福德家设法赶到爱尔兰服役并于1944年死于飞行事故。

 


可能造成误会的照片(二则)

 

接下来Fish还要晒两张可能加深误会的历史照片。左边那张冷艳美人的照片和右边那张长相比较奇怪的女子照片极可能会被好事者用来对比尤尼蒂自杀前后的外貌变化。其实左面那张照片里的人物是尤尼蒂的姐戴安娜(Diana)。有杂志曾肉麻地吹捧她是“外表最接近维纳斯(女神)的性感尤物。”Fish倒觉得她有轻微的外斜视,也就是俗称的“射哩眼”。和尤尼蒂一样戴安娜也是纳粹支持者。不过她并非希特勒的情妇。19349月戴安娜与尤尼蒂结伴去纽伦堡参观“团结与力量”党代会时还带着一个秘密。那时戴安娜已经是英国“纳粹同盟”组织头目奥斯瓦尔多·莫斯利(Oswald Mosley)的情妇。她来德国是为了和莫斯利爵士秘密结婚!在已经是纳粹党员的尤尼蒂帮助下他们如愿以偿地由希特勒充当婚人完成了婚礼仪式。这段刻意隐瞒的婚姻到1938年莫斯利的长子出生才被曝光。19368月柏林奥运会期间戴安娜与尤尼蒂再次访德。希特勒特别安排专车接送。19398月希特勒在参加音乐会期间向米特福德姐妹“泄密”通知她们战争已经不可避免。结果戴安娜选择回国而比较倔强的尤尼蒂则决定留下。戴安娜与丈夫因为有通敌嫌疑被英国军情5处关押至1943年才获释。1977年戴安娜曾对媒体宣称:“我既不爱希特勒也不爱丘吉尔。我对自己的行为毫不后悔。(战前)那段经历真的很有趣!”

 


尤尼蒂(左侧戴圆形党徽者)

与戴安娜和党卫队成员合影

 (点击放大)

上段图右侧那张照片里则是尤尼蒂的大姐南希(Nancy),一位女作家。六姐妹的童年玩伴阿克顿(William Acton,英国画家)回忆:“南希在家里作威作福,气得汤姆和妹妹们组织‘反南希同盟’。南希经常坐对壁炉在练习本上奋笔疾书。一双绿色三角眼兴奋地闪着光。她还喜欢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南希的头两本小说《高地舞》和《圣诞布丁》充满了对贵族纸醉金迷生活的讽刺。因为写得很容易对号入座她母亲坚持不能用真名发表!第三本《大打出手》则充满对未来妹夫奥斯瓦尔多·莫斯利亲纳粹思想的冷嘲热讽。这本书发表于1934年。读者发现其实莫斯利是先认识南希,后来才迷恋上戴安娜的!二战后南希移居法国。她的写作风格改变开始以自传形式描写英国乡间的感情生活。后来南希终于靠《逐爱》(1945年)和续集《恋恋冬季》(1949年)成为畅销作家。其中《逐爱》出版一年后已经售出20万册!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南希和丈夫彼得曾去当地组织慈善活动。她后来写道:“我从来没有在一天之内见过那么多眼泪。为了结束这该死的战争我宁愿与魔鬼为伍!”这让Fish不由想起了上面那张尤尼蒂、戴安娜姐妹与党卫队员的合影。本文结束前再让我们来看尤尼蒂·米特福德的真面目。她没有戴安娜美貌,但也远非丑陋。危险的只是她的政治信仰而已。特别是右下方那张图显示尤尼蒂身穿黑色丧服佩戴金色党徽坐在车上招摇过市。要知道这张摄于1938年的照片取景地点不是纳粹德国而是大英帝国!结果是艾娃·布劳恩在这场“希特勒情妇之战”中笑到了最后。Fish认为用自杀来要挟并不能达到目的。艾娃与喜欢狗和孩子的希特勒有共同爱好才是他们最后能成功结合的根本原因所在。(未完待续)

 


尤尼蒂·米特福德(二则)

 

艾娃、希特勒和狗

 


希特勒、艾娃与孩子

 (点击放大)




(第八篇中集完,敬请关注下集  回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