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edi 8 mars 2025

《纳粹密辛》(8.1)番外篇:月下废墟(上集)

 

 

 

 

标签:  Fish原创                        分类:  史海钩沉 爱好收藏 

 

 

 

 

1990年代和网络发展同时诞生的人们是幸运的:信息爆炸为他们提供了前人难以想像的咨询便利。不过网络虚拟世界同时也充满了各种陷阱与误区。举例来说下面那幅油画的风格诡异,好像只适合在万圣节挂出来欣赏。但见无边夜色之中一座巨大的废墟在月色映照下发出逼人的寒光。地面上还有一大群头戴钢盔身穿军装的幽魂野鬼举着早已朽烂的武器在旷野徘徊……接着再来一张194062日希特勒和纳粹高阶军官们结伴从同一座建筑前走过的照片。Fish相信看到这里有些国内网站便会迫不及待地发表文章宣称又发现了一处纳粹建筑遗迹。那幅油画也会成为新纳粹份子为前辈战犯招魂喊冤的证据。而实际上这幅很容易被视为邪魔外道的油画是在1931年由一位名叫威廉·郎斯塔夫(Wiliam Longstaff)的澳大利亚画家完成的。它的标题就叫《魏迈的鬼魂》。而画中那个类似废墟的建筑其实是座一战阵亡者纪念碑。19174月在法国土地上参加协约国大反攻的加拿大军队为夺取法国魏迈(Vimy)地区145高地与德军展开激战。交战双方损失人数均超过2万人(加拿大军方只找到12千多具尸体,整个一战期间加拿大在法国损失6.6万人,另有17万人伤残)。1922年为了纪念加拿大人民为法国做出的巨大牺牲,法国政府将魏迈附近Givenchy en Gohelle 22公顷的土地赠给加拿大建立海外纪念公墓。19221925年之间加拿大雕塑家瓦尔特·奥瓦德(Walter Allward)为筹划中的公墓设计了这座宏伟的纪念碑。1925年到1936年之间加拿大政府雇用法国当地工匠按奥瓦德的蓝图完成了它。基座平台分为数层,周边含台阶总长达1.7千米 据说这是当时加拿大军队战壕的长度。纪念碑主体面向东方,外形被设计成音叉一般。两个等高的主塔(不算地基平台通高27米)分别代表加拿大和法国。左侧塔顶略高部分是一尊胜利女神的雕塑。这种平行而不完全对称的独特设计猛一看确实和废墟有点像。

 


魏迈的鬼魂

(油画,点击放大)

 


希特勒和纳粹军官们

从魏迈纪念碑前走过

 


魏迈纪念碑全景

摄于2002

 

那么希特勒跑到魏迈纪念碑那里去干什么?原来本着军人之间“即使是敌人也应该得到尊重”的古老原则,魏迈公墓不仅安葬了大批加拿大、英国和法国士兵,连德军阵亡将士也被一视同仁地埋在此地。同样道理1932年德国也在比利时西南部叶普斯(Ypres)地区兰格马克村(Langemarck)修建了一座巨型军人公墓。那里不仅埋葬4万多德军阵亡官兵,还包括了法、英、美军甚至加拿大兵。19405月底敦刻尔克撤退那会儿法国早就败局已定。希特勒抢在622日法国签署投降书之前跑到魏迈公开亮相主要是为了宣传需要。此举明显是在告慰一战德军亡灵:法国被打败了,德意志终于胜利啦!顺便一提,打败法国对一战老兵希特勒也具有特别意义。这位纳粹元首在法国首都巴黎只呆了三天(62123日),到194076日凯旋返回柏林之前他每天都忙着去自己曾战斗过的地方故地重游,在法国各处风光潇洒地走了一回。虽然希特勒的最后结局很糟,不过Fish认为光就领导德军击败法国并重返旧战场凭吊这点来说,作为一个男人希特勒总算没有白活。希特勒拜访魏迈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作为建筑设计爱好者,元首岂能错过实地参观前人佳作的机会?回到柏林时,打败宿敌法国使希特勒得到了民族英雄式的热烈欢迎。下面Fish先晒两张希特勒和戈林站在总理府阳台上接受柏林市民欢呼的壮观景象。那时踌躇满志的希特勒在想什么呢?也许只是对世代炎凉的感慨罢了。谁能想到一个曾经趴在法国德军战壕里挣扎性命的外籍一战老兵,如今竟然站在纳粹德国的权力核心接受万民膜拜?这简直就是历史的恶作剧。

 


希特勒和戈林站在总理府阳台上

接受数万柏林市民的欢呼

摄于194076

(组图,点击放大)

 



纳粹露天会场布置模型(二则)

 

经过1924年的重建纳粹党建立了它自己的艺术家设计团队,在会场布置上拥有一些特技绝活。除了在第五篇提到过的将纳粹万字旗拉长符号斜放等招数以外,纳粹党还多次借用当时已有的“纽伦堡之鹰”形象作为会场建筑装饰。请注意上面模型使用的是展翅的纳粹国徽“帝国鹰”,与收拢翅膀的“纽伦堡之鹰”略有不同。有人会问纳粹党的发源地不是慕尼黑么?为啥不用慕尼黑市徽上的(长袍)僧侣标志(想想都吓人)而是“纽伦堡之鹰”当选呢?还请各位读者回顾一下本书第四篇的内容。纳粹党建立的所谓“千年帝国”是指从公元800年查理曼加冕建立神圣罗马帝国算起到纳粹重建帝国两者之间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承关系。而纽伦堡正是当年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Fish先晒一张合成图:1930年代召集公民去纽伦堡参加纳粹党代会(见下文)的两张宣传海报。左侧是一位女子青年团(BDM)成员手捧鲜花站在“纽伦堡之鹰”雕像前。画得相当写实。右侧则是一位希特勒青年团(HJ)成员挥舞着该组织的旗帜。背景上的“纽伦堡之鹰”被放大到尺寸超过地标城堡,笔法简练多少有点漫画风格。请注意在右侧海报左上角放有纽伦堡市徽:半个王室鹰和红白相间图案。这既是“纽伦堡之鹰”的起源出处,又解释了该标志和“第三帝国”这个专有名词的关系。同样在第四篇提到过所谓“第三帝国”是指在前述神圣罗马帝国、1871年普鲁士王国通过统一战争建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后德意志历史上第三个伟大帝国。“纽伦堡之鹰”正好可以将这三者联系起来。在柏林曾有过一座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建立的王室鹰纪念碑,因为它已毁于战火这里权且用模型代替。纪念碑上的德语铭文可以翻译为:“国王与民族”。表示王权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Fish认为也可以将其视为“德意志高于一切”这个政治口号的出处。更下方再晒一张据说是王室鹰雕塑残留的头部。两眼圆睁仍旧霸气十足。

 


纳粹党代会宣传海报(二则)

 


王室鹰纪念碑(模型)

 


王室鹰头部特写

 

如果上面那个王室鹰纪念碑是完全模拟真品制作的,那么Fish可以断言它最初建立时鹰爪下顶多有个花环,纳粹万字符号是在希特勒上台执政后才添加上去的。在崛起阶段到执政初期纳粹党还没有阔气到四处大兴土木,而是尽量借用已有旧历史建筑来布置会场制造声势。篇幅所限这里只举两个例子。在5.1番外篇中提到过1934315日纳粹政府发给老党员的“血之功勋”奖章反面为庆祝普法战争胜利而建的慕尼黑统帅纪念堂(德语Feldherrnhalle)。该建筑和纳粹党本来毫无瓜葛。希特勒上台后一些狂热的纳粹份子硬是在纪念堂里竖起以1923年“啤酒馆暴动”为主题的纪念碑。如下面两张照片所示,这是一种安在水泥基座上的金属板纪念碑。顶部是“纽伦堡之鹰”,文字应该是蚀刻上去的。请注意两张照片上的鹰头与万字符号朝向:Fish特地找了一反一正两张,也算相映成趣。更有趣的是英文资料显示较上方那张反面(黑白照片)摄于1935年;较下那张正面(彩照)却摄于1934年。难道放进纪念堂之后发现金属板上漏刻了什么内容又移出来加工?或许同一种款式的纪念碑同时制造了好几个放在不同位置也未可知。下面第三张照片摄于1939420日希特勒50岁生日的庆祝集会现场。背景上那个颇为壮观的历史建筑至今犹存。它就是柏林旧博物馆。这栋新古典派建筑由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威廉二世的父亲)当皇太子时下令设计。18251830年由设计师腓特烈·申克尔(Friedrich Schenkel)兴建完成。说起来腓特烈三世是位短命君主。他在父亲威廉一世驾崩后于188839日加冕继位,同年615日就因喉癌病逝,在位仅98天!但腓特烈三世仍是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为榜样积极推行自由化政治的开明君主。很多人认为如果他能够长寿德国根本就不可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历史书上也就没有希特勒和纳粹党什么事啦!实际上包括旧博物馆和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建造的新博物馆在内,在这个地段共有六座博物馆同时并存。因为它们位于被水道隔开的相对封闭区域,柏林当地人习惯上统称之为“博物馆岛”。1999年整个博物馆岛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慕尼黑统帅纪念堂

里的金属纪念碑(二则)

 


希特勒在柏林旧博物馆前

(纪录片截屏)

 


旧博物馆至今仍对外开放

 

有人会问纳粹的国徽不是展翅“帝国鹰”么?为何在纳粹建筑上频频出现的反而是王室鹰的变种“纽伦堡之鹰”呢?窃认为其原因有三。撇去前面已经讲过的历史原因,首先这是个地利问题。Fish即将在下面写到纳粹政府将几乎所有的大型集会场地都建在纽伦堡。这使代表当地的“纽伦堡之鹰”毫无悬念地成为会场首选装饰。 另外除了传说由希特勒本人设计的展翅鹰徽被纳粹军服统一采用,“帝国鹰”的外观其实直到二战爆发都没有被规范化。下面我们看到的图片里面挂在纳粹会场的展翅“帝国鹰”可谓五花八门:有的是简化版金属挂件,有的是木雕,甚至还有画在幕布上临时张挂的!请注意这三张含有“帝国鹰”装饰的会场照片全都摄于1938年。那时纳粹党已经上台5年了“帝国鹰”却仍没有被正式定型。此外“帝国鹰”的展翅设计含有扬威海外的意思,对于老百姓反倒是“纽伦堡之鹰”更能代表德国传统。接下来那张纳粹党宣传海报当中普通德国人民(非战斗人员)被“纽伦堡之鹰”的羽翼护卫着,那只鹰简直快要变成抱窝的老母鸡啦!(笑)最后这个选择还牵涉到一些物理知识。作为建筑外部承力结构的一部分,展翅鹰徽比收翼鹰徽更脆弱容易损坏。从前面那个“王室鹰”纪念碑模型上我们就可以观察到鹰的翅膀其实并没有完全收拢而是半张开的。以最大限度展翅扬威为前提,收翼的“纽伦堡之鹰”可以在户外风吹雨淋之中耐久保存。这里再晒三张图。首先是二战爆发前匈牙利保罗王子访问柏林时拍摄的照片。背景门楣上那只鹰的雕塑几乎还是“王室鹰”的翻版。接下来那一张是二战后期基本定型后的“纽伦堡之鹰”,与“王室鹰”相比它明显发胖了(笑)而且翅膀上端的防雨导水设计更加明显。也许是拍照角度问题,Fish甚至觉得它的表情有点哀伤呢!最后那张罕见的苏联占领军宣传照展示了“纽伦堡之鹰”建筑装饰的背面结构。为了节省材料方便大量生产这些建筑构件其实都是空心的。

 


纽伦堡之鹰(左)和地标城堡(右)

都是极具当地色彩的传统装饰

 


纳粹会场上五花八门的帝国鹰

(组图,点击放大)

 


纽伦堡之鹰用羽翼保护普通百姓

(纳粹宣传海报)

 


保罗王子访问柏林

背景门楣上是王室鹰

 


纽伦堡之鹰建筑装饰挂件

(正反面组图,点击放大)

 

本书第二篇介绍过19071908年希特勒两次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美术系却名落孙山。当时有一位美术老师觉得以希特勒的才能当不成画家但可以去报考建筑设计专业。虽然希特勒终究没有成为画家或者建筑设计师,但当他于1933年当选德国总理后却顺理成章地成为以阿尔伯特·施佩尔博士(Albert Speer)为首的一群御用建筑师的顶头上司。结果希特勒很快就沉迷于建筑设计几乎无法自拔。先介绍一下希特勒最宠幸的建筑师施佩尔博士。此人1905319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名城曼海姆(Mannheim)的一个建筑师世家。顺便提一下,这个世家并没有到阿尔伯特为止。他的儿子小阿尔伯特也是建筑设计师。此人参加过上海国际汽车城(大众汽车上海分厂)的设计。老阿尔伯特是典型的子承父业,在柏林、慕尼黑两所工业大学正统学习过建筑设计后还去罗马留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和很多德国人类似193012月他被希特勒的街头演说打动并于次年1月申请加入纳粹党,证号为474481。从这个数字来说他在纳粹党中资历甚浅。但有两件事使他出人头地迅速崛起。首先在第四篇下集Fish提到过1932年卡尔·汉克(Karl Hanke)出任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副手时宣传部刚搬到柏林西郊的一栋别墅里,汉克作主将装修工程承包给了年轻的施佩尔博士。这也是后者成为纳粹御用建筑师的起点。另一件则是第五篇上集里写过19422月施佩尔本应该和纳粹装备部长弗里茨·托特(Fritz Todt)搭乘同一架飞机返回柏林,他由于身体不舒服临时没有登机。结果托特搭乘的轰炸机凌空爆炸,施佩尔因祸得福成为托特的继承人。关于施佩尔在装备部长任内的表现Fish将在本书后面详细叙述,本篇这里只写19301940年代期间施佩尔的建筑师生涯。

 

希特勒参观慕尼黑

人民艺术馆建设工地

完工后的人民艺术馆

摄于1938

 

纳粹新、旧总理府俯视图

(三维模型,点击放大)

新总理府大门外观

 

新总理府内部主廊

 

上面第一张图显示的是1934年在纳粹根据地慕尼黑新建“人民艺术馆”(德语Deutsche Kunts)时希特勒亲临现场参观。图左侧是慕尼黑地区负责人、资深设计师利奥哈德·高尔(Leonhard Gall),施佩尔则站在图右侧。作为纳粹政权的第一个新建筑工程很显然高尔才是主设计师。而年轻的施佩尔能陪同希特勒到工地参观,其身份已经很不一般。在为19368月柏林奥运会设计多座体育场馆后施佩尔终于得到了希特勒的青睐。1937年希特勒正式任命施佩尔为帝国首都营建总监。施佩尔奉命对柏林进行全新规划,以便使其成为日尔曼人的世界之都。19387月希特勒对施佩尔博士委以重任 让他负责总理府的扩建工程。早在1869年就开始设计建设的德国旧总理府前身是德国皇太子的离宫(上图彩色部分),在希特勒看来它虽然面积庞大装饰豪华却缺乏气势,简直就是一座“肥皂工厂”。按照元首的要求施佩尔用一组全新建筑(即新总理府,图中深蓝色部分)将整个总理府扩充至威廉大街尽头。这些新建筑不仅高大霸气,还点缀有包括腓特烈大帝在内的日尔曼伟人雕像。请注意新总理府大门那张照片:门楣上采用的装饰乃是“帝国鹰”而非传统的“纽伦堡之鹰”(王室鹰)。为了防止风吹雨打意外损坏“帝国鹰”被多层突起的屋檐保护起来。另一张图则显示新总理府内部宽阔的走廊和堪与旧总理府匹敌的豪华内部装饰。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高层对新总理府工程相当满意,但真正让施佩尔博士站稳首席御用建筑师之位的还是一直由他负责设计规划的纽伦堡大型集会中心。在1920年代纳粹党尚未执政时期,露天演讲和街头斗殴就是它的标签。虽然比在维也纳时期风餐露宿流落街头要强上百倍,但党魁希特勒对此等生活当然不会满足。为了增强影响纳粹党率先搞起了一种名为党代会的集体游行活动。实际上每年一次的纳粹党代会从1923年就开始举办了,最早那次因为正好是在冬季只有约700人参加了游行活动。

 


1927年纳粹党代会一景

希特勒扮演向导指引民众

摄于吕特波德工业厂区

 


野心勃勃的纽伦堡集会中心

(全景模型,点击放大)

 


吕特波德礼堂

摄于1933

 


吕特波德礼堂(二则)

摄于1934

 

虽然这个党代会和中国人从苏联引进的党员代表会议简称相同,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和苏联共产党代表找地方关起门来开会讨论完全相反,历届纳粹党代会全都伴随以成千上万德国民众“自发”集会游行以壮声势 不论是否纳粹党员全体日尔曼人都被邀请参加。比起大游行的宣传效果,会议和演讲本身反倒成了活动附属品和点缀项目。在本书第四篇Fish提到过“元首”(德语Führer)这个头衔还有向导的意思。从上面那张老照片看来希特勒正在指引日尔曼民族前进。可惜这位向导为德国人民指出的根本就不是建立人间天堂的康庄大道,而是开启了地狱之门!请注意那时的纳粹党代会还在露天举行也没有固定的集会场地。从1933年纳粹党上台执政开始每年一次的党代会随之水涨船高参加人数和规模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兴建固定大型集会场地成为当务之急。以承包装修工程起家的施佩尔博士想出的解决办法简单明了 先在纽伦堡圈出一大片空地,然后花时间逐步将它打造成世界最大的集会中心。经过反复勘测施佩尔看中了纽伦堡郊外一片名为“吕特波德”的工业厂区(英语Luitpold Area)。其实根据上面那张1927年的露天党代会照片希特勒早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请各位对照上面那张全景模型照片。该区域以一片湖泊(Kleine Lac)为中心,在靠近观众的湖边一侧有些方形建筑具备明显工业特征。那里就是1904年注册1906年建成的吕特波德工厂。根据文件记录这里本来是一家大型机械厂。到了一战时期该厂被巴伐利亚政府征用房屋得到扩建,从主要车间完全开通没有分隔可以判断它是被用来生产飞艇或者重型轰炸机之类的大家伙。一战结束后此地基本上就荒废了(除了一个体育场例外,见下文)。直到施佩尔前来大兴土木让它重获新生。1933年施佩尔将原来工厂最大的车间改建为“吕特波德礼堂”(德语Luitpoldhalle)。到1934年为止这个可以同时容纳16000人的室内集会场都是整个德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还请注意该纪录是指单间室内会场而言 如果只算总面积的话拥有众多隔间的美国白宫或者英国白金汉宫肯定都比它(180mx50m)要大。

 

吕特波德广场纪念堂

 

吕特波德广场观礼台

 


1934年《意志的胜利》

里面的吕特波德广场

(组图,点击放大)

 


残存的军人纪念堂

摄于2004

 

为了容纳更多的游行群众施佩尔还在礼堂不远处兴建了“吕特波德广场”。(Luitpold Arena,全景图右下角最靠近观众处)该广场基本上呈长方形,两个长边一端为小型军人纪念堂(德语Ehrenhalle),另一端则为弧形观礼台。另两边则是普通观众席。正是以上述“吕特波德会议中心”为背景主会场,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在1933年和1934年先后拍摄了《注定的胜利》和《意志的胜利》这两部轰动一时的纪录片。(见第8篇中集)顺便一提,从1933年那届开始每次纳粹党代会都设有一个主题。例如1933年为“胜利”,1934年则是“团结与力量”。作为通过纪录片出名的代价“吕特波德礼堂”既是整个大型集会中心最早完工的部分,也是最先被毁灭的建筑。1942829日英国皇家空军的一次轰炸引发大火将“吕特波德礼堂”整个摧毁。被烧熔变形的钢筋铺在瓦砾堆上,仿佛一大片人造荆棘预示着第三帝国的毁灭。现在除了军人纪念堂吕特波德中心已被改建为公众停车场。至今那里还有一些不规则的“人工绿岛”也就是礼堂和观礼台墙基遗迹。现在来谈整个集会中心的核心建筑。它就是那座两面临湖、俯视为半圆形的集会中心(德语Kongresshalle),半圆直径250m建筑通高为39m(原计划高达70m),计划设有5万人的固定坐席。它与整个大型集会中心同名也是其最主要的代表建筑。后来纽伦堡居民习惯称“吕特波德”一带为“旧会议中心”,而这座半圆形建筑则是“新会议中心”。从设计数据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既野心勃勃又很难实现的计划。同时它还是希特勒对建筑设计狂热爱好的最佳证明。虽然整个总体规划是由施佩尔博士负责,但作为独立建筑物半圆形集会中兴的设计者其实是路德维格·鲁夫(Ludwig Luff)和他的儿子弗兰茨(Franz)。

 


半圆形集会中心(二则)

摄于2006

 


希特勒察看半圆形

集会中心的设计蓝图

 


希特勒亲临现场察看

半圆形集会中心工程

(上图摄于1938

下图摄于1939年)

 

上面那张希特勒亲自在设计图纸上指点修改的照片摄于德国新总理府。图左侧靠近镜头者为施佩尔博士,右侧戴眼镜者是路德维格·鲁夫。从元首的表情不难看出他对建筑设计的热爱。不仅如此,从1935年奠基开工算起,19371939年期间希特勒数次亲临现场察看半圆形集会中心的工程进度。这儿可说是希特勒的设计师梦想乐园。可惜这座好大喜功的建筑物需要用数以百万计的石块(一说上亿)象拼图那样小心堆砌完成。先让我们看一下那个明显模仿罗马斗兽场的半圆形部分,看起来很普通的三层结构当中仅最下方的柱廊就花费了工匠们好几年时间。接着再晒一张柱廊的内侧景观 就算每块石头事先已经编号列表,要按设计图拼成这样也是相当费事的。极为讽刺的是半圆形集会中心原计划在193992日投入使用(试运行)。而那一年的党代会主题竟然是“和平”!就在那年的91日纳粹入侵波兰,已经走在半路上的游行群众和演员们都被警察拦截解散中途折返……二战爆发后半圆形集会中心的工程陷入停顿,一年一度的纳粹党代会活动也永远停止了。1943年德国失去制空权后它还变成了临时防空指挥部。屋顶上架起高射炮使它好歹避免了和旧集会中心“吕特波德礼堂”相同的命运。这里再多一句嘴:更上方全景图靠近观众的是湖的北岸,而较远处建筑则位于湖南岸。组图最上面那张半圆形集会中兴的照片是Fish为本篇搜集资料时最早保存的一张图片。2016Fish刚看到它时便发觉半圆形集会中心面对湖泊的那排长方形建筑的外观有异。南翼(图左)那排楼是有房顶覆盖的;北翼(图右)则没有房顶还放着一个奇怪的东西。当时Fish怀疑德国政府正在拆除这栋纳粹建筑就上网搜索了一下。结果发现是虚惊一场。

 


半圆形柱廊外观

 


半圆形柱廊内景

 


北翼的金属楼梯

和楼顶玻璃走廊

 

 

原来直到二战结束这座表面完整的宏伟建筑也只是一个完成80%的烂尾工程。北翼的楼房不仅没有屋顶,就连通向外面的楼梯都没有!至今Fish仍闹不明白:难道建筑工人是从南翼楼顶搭跳板进出北翼的?反正到2000年德国政府决定对该建筑搞废物利用。在北翼楼顶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大门处则建了一座吊桥似的金属楼梯。Fish在北翼楼顶看到的怪东西其实是一条钢骨玻璃走廊。它直接穿过整个北翼楼顶,方便游客观赏该建筑内外两侧的全景。目前北翼楼房被用做“反思纳粹崛起”纪念馆。墙上刻有纳粹6座灭绝营的名字(见第四篇下集)并展出纳粹时期的旧报纸等文物。完成度较好的南翼楼房是一座可以容纳515名听众的现代音乐厅。不对外开放的半圆形部分则辟为纳粹历史档案馆。原计划让5万名群众聆听“千年帝国”独裁者演讲的地方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恐怕真的是某种报应吧?现在让我们回到全景模型那里,在湖南岸施佩尔博士规划了四处非常巨大的露天(和半露天)集会场地。让我们从左向右由近向远依次来看。湖泊以南最左侧那片方形是施佩尔博士独自设计的作品“战神领域”(德语Märzfeld)。顾名思意,这里是施佩尔为元首检阅纳粹国防军和党卫军专门设计的一处阅兵场。有的国内网站竟然翻译成“火星广场”,简直令人啼笑皆非!按照施佩尔的计划,这个呈正方形、每边长1公里,由2440米高立方形石塔包围的阅兵场地足可以容纳16万名观众。同样因为到二战结束都没有完工,传世的“战神领域”照片可谓稀少。下面第一张是1930年代“战神领域”工地上的情景。可见用大石块垒起的立方形石塔底部还带有拱门。第二张更加奇怪:这张图所配的英文注释称照片拍摄于1937814日。并且还注明图中的建筑不是本尊而是在别处盖的“战神领域”1:1全尺寸模型!不知连原始设计都完成不了还搞等比例模型做什么?1967424日“战神领域”完整无损躲过战火的11座立方形石塔被西德政府实施定向爆破摧毁,塔基则和新建的居民楼融为一体。

 


战神领域工地一景

 


传说中的战神领域模型

 


法兰克体育场

摄于1950年代

 

离计划中的“战神领域”不远(更南面)有一座椭圆形体育场。在施佩尔的总体规划中它是留给平民百姓的娱乐场所,名为“法兰克体育场”(德语Franken-Station)。其实这座建筑的历史仅次于“吕特波德工厂”并且还是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巨型集会中心组成部分。早在1926年纽伦堡市政府便决定在这片荒地上建立一座市立体育馆。由本地设计师奥托·恩斯特·施威泽(Otto Ernst Schweizer)规划并于1928年基本完工。这座椭圆形建筑可以容纳37000名观众。也就是说它早已完工是后来被施佩尔顺手圈进了大型集会中心范围。二战结束后离此不远的巨型集会中心主干道(见下文)曾被临时辟为野战机场跑道,附近驻扎的美国大兵便征用“法兰克体育场”抽空来玩他们的国粹运动美式橄榄球。这座1920年代问世的老体育馆因祸得福,不仅没有被拆除还得到不断扩建。时至今日这座体育馆可以容纳56000名观众。有美国职业球队定期来此与德国当地橄榄球爱好者举行友谊比赛。让我们跳过中轴线上的主干道先去看一下图中最右侧湖南岸那座尺寸夸张的巨大建筑。这是施佩尔在设计柏林奥运会体育场馆后的又一力作:“大德意志体育场” (德语Deutsches-Station)长550米、宽460米,通高100米,计划容纳40万名观众!(是罗马斗兽场的两倍)别的不说,它的建筑费用预算高达2亿5千万帝国马克!就连建设目的也和奥运会有点关系:因为二战爆发原定1940年夏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奥运会被取消了,而这座新体育场于193799日匆忙奠基。希特勒狂妄地决定把“大德意志体育场”作为轴心国联盟未来举办新世界级体育比赛的地方。因为二战爆发经费被挪为它用,这座巨毋霸体育馆刚开始铺设地基就停工了,根本没有完成。下面那幅逼真的效果图(更下面还有另外一幅)是巧手画师根据木制模型用铅笔绘制的。在没有三维电脑绘图软件的当时效果绝对是叹为观止。

 


希特勒参加大德意志

体育场奠基仪式

 


大德意志体育场效果图

 


大道工地照片

可见横跨湖面的完工部分,

更远处(湖南岸)是从未

完成的大德意志体育场工地

 


齐柏林坪效果图

 

现在请注意全景图当中从新、旧会议中心之间的广场横贯整个大型集会中心南北轴线的那条主干道。它的名字直接就是“大道”(德语Grobe Strabe)。同样因为战争爆发工程停止这条大道基本上还是原始的土路。只有从广场出发横跨湖面的那部分按设计铺上了石板。正是这段长1.5公里、宽40米的铺石路面在二战结束后曾被美军征用为野战机场。“大道”计划中的终点是位于整个大型集会中心最南部,完工部分当中观众容量最大、装饰最豪华的“齐柏林坪”(德语Zeppelinfeld)。按照施佩尔的原始设计,这片边长390米的正方形广场可以同时容纳7万名观礼台有坐席观众和32万名游行群众!关于“齐柏林坪”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会望文生义,以为既然“吕特波德工厂”一战时期生产过飞艇,那么和厂房隔湖相望的这块地皮就应该是供齐柏林飞艇起降的停机坪了。其实该地名另有来历。话说作为排名第一的御用建筑师施佩尔博士很有政治头脑。在规划整个大型集会中心时他还想到把每栋建筑和国家社会主义理论里面的不同社会阶层挂钩。前身是工厂的“吕特波德中心”自然代表工人、半圆形集会中心(斗兽场仿制品)代表政客贵族、“战神领域”代表军人、“法兰克体育场”代表平民(农民)、“大德意志体育场”代表轴心国同盟。那么“齐柏林坪”又代表什么呢?答案是和军队一起扶持纳粹党上台的资本家和容克地主阶级。早在1900年就靠设计飞艇起家的费迪南·冯·齐柏林伯爵(Ferdinand von Zeppelin)可谓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虽然在19001905年创业初期因为飞艇连续出现故障无法达到政府要求就连齐柏林伯爵也差点儿破产(靠亡妻遗产渡日),但最后他设计的LZ系列飞艇终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远程载人飞行器 。他因此获得了50万“金马克”奖金并以此开设飞艇公司和“齐柏林(航空发明)奖金”。顺便一提,齐柏林伯爵病逝于1917年德国战败前夕。他和纳粹党也是根本毫无瓜葛。同样由于二战爆发的关系,“齐柏林坪”效果图里正方形广场由34个石塔包围的三面均未建成。只有最南面一边的主体建筑 通高24米的“黄金大厅”及其两侧柱廊在1935年初步完工,于是19359月主题为“自由”的纳粹党代会就被选在这里举行。

 

壮观的探照灯柱廊效果


1938年“大德意志”

党代会现场彩照

 




女子青年团的体操表演

以及之前的训练照片

(组图,点击放大)

 


魏玛会场的三环式

纳粹标记特写

 

因为当时“齐柏林坪”只完成四边之一,主体建筑还在装修,纳粹党别出心裁地组织了唯一一次夜间游行活动。用130台探照灯打出高1公里的虚幻廊柱效果在新闻媒体当中造成了轰动。接下来“齐柏林坪”便成为最后三届纳粹党代会的主要集会场所。19369月“荣誉”、19379月“劳动”党代会都获得了成功。不过还是193895日至12日举行的“大德意志”党代会效果更为抢眼。 “齐柏林坪”主体建筑的装饰工程终于赶在这届党代会开幕前完成,纳粹党在此集结了数十万人举行文艺演出大肆庆祝。篇幅有限,数千名希特勒青年团(HJ)成员光着膀子高举木棍(竹竿?)排成纳粹万字符还有纳粹空军轰炸机列队拖着彩烟飞过会场上空这些精彩节目恕Fish略过不提。这里晒图展示由5千名女子青年团(BDM)成员进行团体操表演的壮观场面。Fish顺便在这里晒一下日尔曼姑娘们事先集训排练的历史照片。团体操表演这种东西要做到整齐划一不花时间艰苦练习是不可能搞定的。还请各位注意在“齐柏林坪”主体建筑“黄金大厅”顶端有一个直径超过十米的巨型纳粹万字符。这也是纳粹建筑上固定装饰的万字符当中尺寸最大者。(临时装饰不算)虽然是用石块拼合而成的,因为整体镀金所以它在阳光下亮得刺眼有些难以看清。为此Fish特地找了一张缩小尺寸复制品照片以飨读者。上面最后一张照片是希特勒1938116日在德国名城魏玛发表演讲时拍摄的。可以清楚地看见背景上那个花环里的纳粹万字符。而且大花环两侧还有两个小环拱卫(代表第三帝国?)。它们至少在力学上起到保护大花环稳定的作用。另外照片显示这个临时装饰后面还有杠杆支撑。不知道“齐柏林坪”的那一个是否也是这样?

 

了无人迹的齐柏林坪

摄于1942

 

19454月美军

攻克齐柏林坪

 


美军炸毁巨型纳粹标志瞬间

 


西德政府对齐柏林坪

侧面柱廊进行定向爆破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本段上面第一张照片显示不再举办党代会游行之后“齐柏林坪”门可罗雀的荒芜景象。19454月一群美国大兵跑来攻占了这里 从广场一角的“谢尔曼”坦克残骸来看此处还曾爆发过激战。美军对“齐柏林坪”著名的巨型金色纳粹万字符头疼不已:这东西太大太重无法当战利品带回家;(笑)可留在原地又太扎眼。在用两面巨幅星条旗(并列竖摆)暂时遮挡一阵后美国工兵终于在1945422日靠炸药将这个邪恶标志炸毁 整个过程还被美军摄影队拍摄下来成为第三帝国毁灭的象征。到了19676月,西德政府借口“齐柏林坪”主体建筑的两侧柱廊年久失修已构成安全隐患,又对其进行了“外科手术式”定向爆破。到目前为止整个“齐柏林坪”只剩下主体建筑“黄金大厅”茕茕孑立,空对日月。有人会问干吗要把“黄金大厅”留下?干脆一块儿炸掉岂不痛快省事?原来当时德国设计师协会向政府抗议,要求保留该处在德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建筑。须知“黄金大厅”外观上虽然丑陋呆板,其内部装璜倒是独具一格的。搞笑的是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本文读者如果上网搜索“黄金大厅”,十有八九会被引导去参观奥地利皇宫里的同名古典建筑。而就算改用包括德语在内(奥地利通用德语)的多种语言搜索结果也是一样的。Fish为了搞到下面那三张“黄金大厅”内部图片可是花费了不少时间心思,还请诸位不要觉得内容重复且听我道来。先请看那张地面特写:花岗岩巨石垒砌的墙壁和地砖散出厚重的历史沉淀感,置身其中简直令人产生错觉呼吸困难。再看天花板特写:金色的礼花和变形过的纳粹万字符宛如漫天星斗布满穹庐,加上金光闪闪的天花板镶边,“黄金大厅”果然名不虚传!整个大厅最重要的装饰是置于走廊尽头的笨重四足大鼎 德国人称之为“大锅”。这是什么玩意儿?难道是某富豪捐赠的祖传古董浴盆?(笑)不知各位是否还记得本书第三篇提到过1923年德国首次超级通货膨胀结束时的情景?那时数以万亿的报废纸马克正是被德国警察收拢在这种容器中付之一炬的。作为纪念经济浩劫的历史文物,“大锅”被放置在“黄金大厅”里代表纳粹党领导德国人民摆脱贫困。虽然二战期间就连德国人餐桌上的牛排都是抢来的战利品,但穷怕了的平民百姓仍旧为此对纳粹党感恩戴德。难道为保住“黄金大厅”有人曾散布谣言说一旦“大锅”受损德国又将面临经济危机?(笑)容我再多一句嘴:因为怕“黄金大厅”等建筑变成新纳粹份子的集会圣地,上述大型集会中心的建筑当中只有半圆形集会中心和“法兰克体育场”是对外开放的。根据2006年资料湖南岸的那些建筑遗迹因为不通车所以只能步行游览。鉴于整个集会中心面积巨大,参观完所有建筑估计要花上7个小时左右。

 


只剩下黄金大厅的齐柏林坪

摄于2019


 

黄金大厅内部装璜

(组图,点击放大)

 

Fish写了这么多,只能证明希特勒是施佩尔建筑设计师团队的热心赞助者,难道就没有一处纳粹建筑是希特勒本人设计的?答案当然是有的。不过因为希特勒偏爱宏伟壮丽的建筑,他的大部分设计根本没法实现只停留在纸面上。例如下面那张确认是元首本人绘制的“大德意志凯旋门”设计草图。以右下方代表人物的黑色小点为参照物,这座浮夸的巨型建筑尺寸至少要比巴黎凯旋门大一倍。由于二战不断升级经费紧张这东西到底没能付诸实施。再举一个由希特勒设计并完成的建筑完成的实例。在本书前面部分Fish提到过希特勒这个人很有些不忘旧部的江湖习气。他在《我的奋斗》前言里不厌其烦地列举了1923年“啤酒馆暴动”当中死亡的16位纳粹“烈士”姓名。这还不够,希特勒亲自设计了一座装饰华丽的建筑以便把这16位纳粹“先行者”合葬在一起供大众参观瞻仰。这就是1935年建成的慕尼黑荣誉圣堂。看过历史照片相信很多人都觉得元首的设计水平不过如此:右侧的步道特地被设计成闪电图案倒还不赖。问题是墓室正上方开着一个大方孔。这虽然是采光需要,但让“烈士”的墓室就这样暴露着经受风吹雨淋似乎有些欠妥吧?Fish在整理图片时发现希特勒设计的凯旋门草图中那些代表人的黑点从右侧进入该建筑时要经过一排门廊。而这段比较矮的门廊竟然和慕尼黑荣誉圣殿的侧廊惊人地相似。Fish在此大胆假设:如果希特勒打算把凯旋门建在慕尼黑而不是柏林或者其它地方,那么有可能这个大建筑会将慕尼黑荣誉圣殿并入置于其中一个门洞之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要在墓室正上方开那么大的采光窗。可惜凯旋门一直没有动工,16位纳粹“烈士”只好冒雨迎风接待各路访客了。1947年驻西德美军突然拆毁了荣誉圣堂,还把16位死者的遗骨随意到处抛弃。其中缘故至今成谜。

 

 


希特勒设计的凯旋门

 

慕尼黑荣誉圣殿

 


电影《王中王》里面的

豪华版贝格霍夫入口

 


实际的贝格霍夫入口

外观其实还是很低调的

 

在本篇集最后部分让我们来看一下希特勒的住处。这位元首虽然平时在柏林新总理府办公,但他居住时间最久的“法定地址”却是位于巴伐利亚州南部靠近奥地利边界的贝希斯特加登官邸。在本书第4Fish曾提到过贝希斯特加登其实是个地名,同时也是整个希特勒乡间别墅群落的总称。这个二战后期总面积相当于一个小镇的区域实际上由两座独立别墅组成。这里按建成时间顺序先写贝格霍夫别墅。这是一座建在半山腰、与世隔绝由盘山公路与外界联系的庞大建筑。按1930年代的标准它是属于奥地利风格的。贝格霍夫别墅在英语资料里统一写为Berghof,它实际上源于德语Berghoff,直译成中文是“山上田庄”的意思。关于它的由来英语维基百科是这样记述的:1920年代有位姓韦特(英语Winter)的德国富商在巴伐利亚南部温泉疗养胜地贝希斯特加登兴建了一座小别墅。1923年德国陷入超级通货膨胀时韦特先生正巧病故家里濒临破产,那栋建在半山腰上的小屋根本无人管理也就荒废了。1926年德国名人希特勒住进贝希斯特加登一座旅馆准备口述完成《我的奋斗》下卷。没过多久他觉得旅馆人多嘈杂又打算换个地方。正巧韦特家的长女在旅馆大堂当招待员,就把自家的清静小屋推荐给这位客人……1928年韦特先生的未亡人正式将小屋长期租给希特勒使用。有趣的是Fish在第二篇里写过希特勒这个姓氏的德语原意正好是“住在小屋里的人”!大概是和西洋风水之类沾了边,1933年希特勒上台执政后纳粹党立刻购买了这处地产并且大兴土木开始扩建。Fish先把贝格霍夫别墅的建筑结构和内部装璜摆在一边,让我们猜猜看别墅主楼边的观景平台上有什么特殊设施?篇幅有限就让咱们猜三次:直升机秘密起降平台?希特勒情妇艾娃·布劳恩的温泉游泳池?纳粹想象征服世界后的马赛克拼接地图?大家全都猜错啦。

 




贝格霍夫观景台

上的特殊设施

(组图,点击放大)

 

现在公布正确答案:上面第一张图显示一个正方形木栅栏似的东西摆在贝格霍夫的庭院当中。希特勒带着一个小男孩正站在栅栏边上。他们在看什么呢?第二张图显示围栏里面养着几只德国长毛兔!战争狂魔希特勒的庭院里竟然设有一个养兔笼!若没有照片为证根本就无人相信!这些兔子的来龙去脉已经无法考证。但那个被希特勒牵着手的小男孩倒有些来历。他就是宣传部长戈培尔的6个孩子当中排行第三(不包括前夫养子哈拉德)同时也是家中长子的赫尔穆特·戈培尔(Helmut Goebelles)。话说1940730日击败法国的希特勒从柏林回到贝格霍夫,差不多整个8月他都留在这里度假 这也是希特勒一生当中最长的休假之一。早在1928年租住期间希特勒同父异母的姐姐安洁拉就被调去贝格霍夫担任总管。按照她的规定希特勒的情妇艾娃·布劳恩根本无权从贝格霍夫带高台阶的正门出入 她只能走别墅背后的侧门。作为补偿希特勒允许艾娃作为女主人出面招待宾客 但不能接待外宾。大部分由艾娃当女主人的聚会都发生在离屋茶室(见下文)里面。大概出于报复心理整个8月份艾娃跟着希特勒到处拍照,无意间使我等后人得以领略贝格霍夫别墅的内幕。让我们从正门入口处开始走访一回。下面第一张图给人的感觉是左侧主楼离入口处很近,其实这是设计师在故布迷阵。第二张图显示在主楼和入口之间其实还有一栋长方形副楼,它是警卫部队与工作人员的宿舍。副楼前面的陡峭室外台阶特地设计得格外宽大,这里是希特勒出入贝格霍夫的必经之路,也是元首迎接来访外交使节的地方。前面第8篇上集插图显示包括英国首相张伯伦在内多位重量级风云人物都曾在这段大台阶上留下过足迹。

 


贝格霍夫主楼与入口相对位置

 


贝格霍夫副楼与前方著名的大台阶

 


大台阶上曾留下很多名人足迹(组图)

 


带躺椅的走廊一侧

 

接下来写主楼部分。旁边观景台上的那个兔子栏咱们已经见识过了。其实这片空地面积很大(足够希姆莱养鸡的),散摆着一些躺椅和遮阳伞。外侧是带护栏的山景平台,靠走廊墙壁的内侧是铺地砖的散步区域。对了,第8篇孔祥熙拜访希特勒时拍的合影背景就是这里。主楼内部最著名的是整个底层都被打通设计为客厅。这里不仅宽敞而且特地设有三级台阶将地面隔断分成高低两部分,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奥地利特色啊?主楼二层有一个面积很大的窗户,从尺寸上来说相当于法国式落地窗。其后是希特勒的会议室。下面那组1940731日希特勒休假前和三军将领在此会谈的组图显示会议室一面是落地窗,一面墙上铺着德国式壁毯(另两面墙也应该有类似装饰)。与会者坐在圆桌四周的厚木沙发椅上。地图文件则放在一张方桌上备用。另外还有一个大木立柜,应该是平时收藏地图用的。有趣的是Fish还发现了一张1940729日希特勒在同一间会议室圆桌边接见匈牙利驻德武官的照片。图中可以看见圆桌中央的大理石台面和花束,甚至还有召唤侍从用的电铃。其实希特勒对以上这些办公区域充其量只是满意。真正让元首乐此不彼定期往返于柏林和贝希斯特加登官邸之间的原因是纳粹党扩建贝格霍夫别墅时精明的副元首秘书马丁·鲍曼特地让设计师在主楼、副楼之外又于山脚下添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离屋茶室。(一说是将贝格霍夫别墅按最早的原貌异地重建)那里成了希特勒心目中的世外桃源。除非天气特别恶劣,只要身在贝格霍夫希特勒每天都会沿着下山小路散步约1公里,到达这间离屋后享用午餐或者下午茶同时读报休息。有人开玩笑说希特勒在二战后期对纳粹德军胡乱指挥完全是因为他当时常驻东普鲁士“狼穴”指挥部不能保持散步习惯平衡心态所致。(笑)

 


贝格霍夫的大客厅(二则)

 



贝格霍夫会议室(组图)

 

希特勒在贝格霍夫

接见匈牙利武官

 


精巧的离屋茶室

 


茶室内部陈设(水彩画)

 


希特勒在茶室的生活照

 

现在轮到科斯滕豪斯别墅 也就是后世称为“鹰巢”的另一栋别墅。这里其实是1939420日希特勒50大寿时纳粹党赠送给元首的生日礼物。它位于山顶位置,与半山腰的贝格霍夫别墅直线距离仅有数公里。科斯滕豪斯德语为Kehlsteinhaus,直译为中文是“男子汉之屋”。由二战末期开始英文资料里称其为“鹰巢”。1982年法国电影《王中王》的中文剧情简介里写到:“……盲打误撞闯入了希特勒位于奥地利边界的老巢鹰堡……”说明该建筑当时在国内还没有被翻译成“鹰巢”。其实《王中王》的时代背景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那时节科斯滕豪斯别墅根本还没有盖好不能住人,电影里的希特勒“老巢鹰堡”只能是对贝格霍夫别墅的误称。那么“鹰巢”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根据英语维基百科的官方说法,二战爆发前的19381018日,法国外交官安德烈·弗郎索瓦·邦赛特(Andre Francois-Poncet)应邀到科斯滕豪斯别墅做客。是他最先使用了“鹰巢”(法语 Nid d’aigle)这个绰号。问题是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方面并没有任何人使用该称呼。Fish觉得没有指名道姓的另一个传说反而比较可信。话说19455月二战末期著名的美军101空降师伞兵部队占领了科斯滕豪斯别墅。当时有几位英国记者特地前来参观。原来希特勒本人滴酒不沾,但为了招待宾客在别墅里专门设有酒窖。这些贪杯的英国人不知从哪里得到了消息,心想德国既然以出产啤酒举世闻名,不知道其它酒做得如何?希特勒身为德国最高统治者,想来他的藏酒应该差不到哪里去。于是他们便结伙赶来品尝。谁知道美国大兵占领这里还不到一个星期,闲来无事竟把希特勒的藏酒喝得一干二净,连空瓶子都丢到山下去了!美国兵见这帮英国人脸色发青说话带刺,为了安抚盟友请他们坐到别墅走廊边希特勒曾经用过的躺椅上休息消气。

 


19389月初步建成的

科斯滕豪斯别墅正面

 


19455月被101空降师占领的

科斯滕豪斯别墅正面


马丁·鲍曼站在希特勒身后

背景正好是鹰巢的观景台

 

这招果然管用 英国佬很快就被四周壮丽的景色吸引住停止了抱怨。不知他们当中哪一位脱口称赞:“这简直就是鹰的库房啊!”(英语This is eagle’s stock!)其中stock这个单词一般翻译为存货,这里引申为酒窖 看来虽然气消了但还是不甘心啊!当时美国大兵觉得德文地名长得绕口,戏称这座别墅为“希特勒的巢穴”(Hitler’s nest)。也不知道是英美双方当中的哪位机灵鬼将二者组合起来变成了“鹰巢”(Eagle’s nest)……其实与贝格霍夫的离屋茶室相比希特勒并不特别喜欢“鹰巢”。所以留存后世的“鹰巢”照片大部分是外景。其中最有名的一张就是19381023日戈培尔夫妇带3个孩子拜访希特勒在“鹰巢”入口处留下的合影。(见第八篇中集)有二战传说称“鹰巢”的设计者就是元首秘书马丁·鲍曼。可惜此人仅有高中学历结婚前只当过司机。现存资料可以证明当时身为副元首鲁道夫·赫斯的秘书马丁·鲍曼充其量只是参“鹰巢”建造的监工。故意将其误植为“鹰巢”设计者只能是他在纳粹党内发迹以后好事者的拍马屁行为。有件事可以证明后来马丁·鲍曼的权势有多么显赫。虽然鲍曼1928年就加入了纳粹党,但成为党卫队(SS)成员则比较晚。他的党卫队证号是278267所以无法享受“老战士”的荣誉称号。1938年证号168的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偷偷帮他将证号改为555。而这个号码正好是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前身“德国工人党”时使用过的。(见第二篇)写到这里Fish不知道为什么联想起明末宦官魏忠贤的“九千岁”这个外号来了。那么“鹰巢”的设计者到底是谁?此人名叫罗德里克·菲克(Roderich Fick,见下图)。这里Fish使用的是1920年代的旧照片。这位老兄后来变得相当不修边幅:1940年代照片里的他胡子眉毛一大把,加上眼镜简直就是圣诞老人的德国漫画版。(笑)

 


罗德里克·菲克

 


贝格霍夫被炸后的废墟

 


贝格霍夫被定向爆破摧毁

 

菲克在以施佩尔博士为首的纳粹建筑设计师团队里并不很出名。原因其实很简单:希特勒、施佩尔和多数纳粹党高层都喜欢宏伟壮观的建筑物,而菲克的强项却偏偏是设计小巧玲珑的别墅。除了“鹰巢”之外菲克其实还是贝格霍夫别墅,特别是那间离屋茶室的设计者。不过选择菲克来设计上述建筑倒真的是马丁·鲍曼的功劳。原来1934年纳粹上台后正是副元首秘书鲍曼请菲克设计赫斯位于慕尼黑的住宅。这才是鲍曼和菲克两个人合作打造“鹰巢”的起点。其中因果可谓妙不可言。最后写一下贝希斯特加登官邸的结局。1945429日盟国空军对该地区进行了轰炸。半山腰的贝格霍夫目标较大被炸弹击中宣告半毁。而离屋茶室与“鹰巢”均幸免于难。19455月初贝格霍夫残余建筑又毁于一场神秘的火灾。官方说法是希特勒自杀的消息传来后守卫贝格霍夫的党卫军逃走前放火将它烧毁。而Fish支持第二种说法:19455月美军101空降师占领“鹰巢”的同时对贝格霍夫别墅进行了洗劫。最后美军放火是为了消除罪证。作为证据上面那张贝格霍夫大客厅照片里右侧墙上挂有一幅叫做《维纳斯与爱神》的奥地利名画。它现在作为战争赔偿正被波兰华沙艺术博物馆收藏。如果那把火是党卫军放的,这幅画怎么会长翅膀飞到波兰去的?1952年西德政府通过定向爆破将贝格霍夫残存的废墟夷为平地。就连本来基本完好的离屋茶室也同时被炸了。现在这两处只剩下地基和用水泥封死的地下防空洞。离屋茶室面积较小现在基本已经被林木掩盖。不过周围还存在两个地标。一是被很多游客误以为是警卫岗亭的避弹小屋。其实这些东西是专门设计用来供希特勒在散步途中遭遇空袭时紧急避难使用的。可谓是菲克的心血之作。另外离屋茶室虽位于山脚却也配有一个观景平台。这里完全没有遭到破坏被完整保留下来。

 


距茶室最近的一间避弹小屋

 


离屋茶室前方的观景平台

 

到最后只有山顶上的科斯滕豪斯别墅作为贝希斯特加登官邸的残留部分获得了保护。其实早在二战之前山下就安装有电梯和“鹰巢”连通。不过当时那只是为了方便建筑工程而安装的货运电梯。二战期间大部分“鹰巢”来客仍旧要乘车花将近1个小时到达那里。战后很多美军搭乘电梯去“鹰巢”探险参观,他们大多还带着家属同行(见下图)。当时在“鹰巢”附近的驻军指挥官雅各布少校(Jacob)曾被壮丽的山景吸引反对美国大兵破坏这座建筑。正是他向当地德国人提议将这座别墅改为旅馆。据说多年后雅各布将军又以西德美国占领区总督的身份故地重游,获得了当地居民英雄般的欢迎。现在利用科斯滕豪斯别墅旧址建立的那座旅馆当然是以“鹰巢”定名了。作为总结Fish一直想找一张“鹰巢”背面的照片。正所谓“无巧不成书”,2019年德国模仿2005年美国冒险故事片《撒哈拉》拍了一部叫《琥珀房间》的电影。剧情设定为“琥珀房间”被纳粹份子从俄国运到德国,拆开隐藏在“鹰巢”电梯井的某一层当中。托这部电影的福,我们不仅有幸看到“鹰巢”旅馆背对群山的雄姿,甚至还知道电梯井很深竟然分为62层!虽然该旅馆目前主要以两个世界第一招徕顾客:海拔最高的温泉浴池和高尔夫球场,但Fish相信大部分旅客仍是冲着希特勒故居慕名而来的。有趣的是和很多欧美旅馆会在床边摆一本《圣经》的传统类似,这里每间卧室的床头柜上都摆放一本6百多页、厚如砖块的《第三帝国兴亡史》。2000年代初“鹰巢”旅馆的宣传口号是:“我们不会忘记历史 它就在你触手可及之处。”(未完待续)

 

 


通向鹰巢的电梯地面入口

摄于1945

 


现存的鹰巢旅馆

2019电影截屏

 

 

 

 

8.1番外篇上集完,敬请关注  回总目录

 

Aucun commentaire:

Enregistrer un commentaire